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65篇
综合类   7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低位直肠癌的内括约肌切除术:对2cm法则的挑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R0切除、避免局部复发、保留括约肌功能是直肠癌手术追求的目标,前两者是从根治性角度来说,既往对超低位直肠癌比较注重远切缘。随着直肠癌治疗观念的发展,根治性切除远切缘已由传统的5 cm变为2 cm。但近年来更加强调侧切缘(circumferential margin,CRM)对直肠癌预后的影响。文献[2]回顾性分析686例已行手术的直肠癌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分析结直肠癌远处转移的遗传变异。方法 收集47例结直肠癌患者(发生/未发生远处转移=18/29)的临床数据以及新鲜组织标本,进行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分析,筛选出与远处转移相关的基因组改变。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PPI)网络分析,探索结直肠癌远处转移的分子机制。结果 47例肠癌标本都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研究发现,218个DNA拷贝数改变与结直肠癌的远处转移相关,且它们主要位于17q、22q、12p。功能富集分析显示这些基因组改变与免疫反应、Wnt信号通路、同源染色体重组、趋化因子信号通路和MAPK信号通路等密切相关。通过PPI网络分析获得了39个关键基因,包括TP53、EP300、MDM2、BRCA1、MAPK1等。结论 与结直肠癌远处转移相关的遗传变异主要位于17q、22q、12p,其基因组改变与免疫反应、Wn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密切有关。  相似文献   
3.
尽管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是直肠癌根治术的金标准.但术后有一定的泌尿生殖功能障碍发生率。我们通过盆腔筋膜的解削研究明确了TME正确的手术层次,并进一步界定了手术层次与盆腔神经的关系.以期减少术巾神经损伤。值得注意的是,盆丛存在两种形态。如果盆丛为弥散状,完整的切除直肠系膜将不可避免地损伤盆丛,因而需通过深入的研究明确盆丛不同的功能单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人体胰腺癌细胞株PANC-1中建立一个四环素可调控周期素D1表达系统。研究抑制周期素D1对胰腺癌细胞的影响。[方法]反义周期素D1质粒通过两次稳定转染进入胰腺癌细胞株PANC-1细胞中,其表达调控系统采用Tet-Off系统(四环素调控系统)。通过抑制周期素D1表达对PANC-1细胞生长、集落形成能力以及周期素蛋白表达的影响,评价此系统的可调控性和有效性。[结果]通过第一次转染pTet—Off质粒,选择两个最佳表达克隆行第二次转染DTRE-反义周期素D1质粒,并通过免疫印记测定挑选出能在Tet—Off系统中最有效地表达反义周期素D1的克隆。通过Tet—Off系统对反义周期素D1的调控.发现周期素D1的表达抑制可明显地抑制胰腺癌细胞生长和集落能力,并可导致胰腺癌细胞形态学改变。其抑制作用与四环素调控浓度和时间有关。[结论]此研究在PANC-1胰腺癌细胞株中建立了一个高效、可诱导的反义周期素D1的表达系统。通过这个系统的建立,可进一步在体内和体外研究周期素D1的抑制对胰腺癌细胞的影响.并可结合其它治疗手段如化疗来探讨联合治疗在临床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直肠系膜全切除(TME)的解剖学基础,明确TME的切除平面.方法 对23具尸体的盆腔进行解剖,观察直肠系膜与周围筋膜、神经的关系.结果 直肠周围的层次是连续的,可以分为3个层次,由内向外依次为脏筋膜、膀胱腹下筋膜、壁筋膜.层次之间存在不同的神经结构.结论 TME的切除应包括脏筋膜在内,解剖层次应为脏、壁筋膜之间,正确的层次在直肠后方可用腹下神经、侧方可用盆丛来加以判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结肠次全切联合改良Duhamel术治疗顽固性混合型便秘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在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行腹腔镜下结肠次全切联合改良Duhamel术治疗的10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顽固性混合型便秘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中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和术后9个月随访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下手术,无中转开腹,无预防性造口,平均手术时间(273±46) min,术中出血量(136±68) 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4. 7±1. 1) d,术后下床活动时间(4. 3±0. 8) d,术后住院时间(12±2. 1) d。1例患者术后8 d出现肠梗阻症状,行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治疗后痊愈,无吻合口瘘、腹腔出血等并发症,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9个月,Wexner便秘评分由术前的(22. 6±4. 1)分降至术后9个月的(5. 4±1. 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01);术前和术后9个月的Wexner肛门失禁评分分别为(1. 3±1. 0)和(2. 1±1. 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74);胃肠道生活质量评分(GIQLI)由术前的(65. 6±13. 7)分升至术后9个月的(97. 5±11. 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01);术后9个月患者总体排便满意度为80%,无便秘复发。2例出现长期腹泻,在给予止泻剂和肠道菌群调节剂治疗后好转。结论腹腔镜下结肠次全切联合改良Duhamel术治疗顽固性混合型便秘安全、可行,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便秘症状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transanal endoscopic microsurgery,TEM)是一种经肛门切除直肠肿瘤的微创保肛手术方法,由德国医生Buess和Mentges于1980年-1983年研究提出,1983年首次应用于临床。TEM较传统经肛门手术的优势在于:其手术范围能达到直肠的中上段甚至乙状结肠下段,肠腔内病灶可清楚地暴露,肿块能完整切除,更有利于病理的准确分析。TEM主要适应于距肛门4cm~18cm范围内的腺瘤或早期直肠癌。我国大肠癌病人的特点是早期直肠癌占74%,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通过RNA干扰技术诱导产生的CD8+ CD28-抑制性T淋巴细胞(Ts细胞)的免疫学特性.方法 取SD大鼠骨髓,培养分离树突状细胞(DC),设计、合成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Ⅰ类小片段干扰RNA(siRNA),以MHC Ⅰ siRNA转染DC.先以Wistar大鼠肠系膜淋巴组织液刺激转染MHCI siRNA的DC,然后将DC与从SD大鼠脾脏分离得到的CD8+T淋巴细胞共同培养,通过磁珠法分离出Ts细胞.分别在由SD大鼠脾脏淋巴细胞(反应细胞)和Wistar大鼠肠系膜淋巴组织细胞(刺激细胞)组成的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体系中加入数量不等的Ts细胞,检测反应细胞增殖情况;分别以Wistar大鼠肠系膜淋巴组织细胞和卵白蛋白(OVA)刺激SD大鼠脾脏淋巴细胞,然后再按不同比例加入Ts细胞,检测各组脾脏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在由SD大鼠脾脏淋巴细胞、Wistar大鼠肠系膜淋巴组织液和Ts细胞组成的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体系中加入可溶性重组白细胞介素2(rrIL-2),观察IL-2对Ts细胞功能的影响;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定Ts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γ干扰素(IFN-γ)mRNA的表达,流式细胞仪和实时PCR检测Ts细胞上CD25分子的表达.结果 Ts细胞对SD大鼠脾脏淋巴细胞和Wistar大鼠肠系膜淋巴组织细胞之问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具有抑制作用,但对于SD大鼠脾脏淋巴细胞和OVA之间的MLR则无抑制作用.在SD大鼠脾脏淋巴细胞、Wistar大鼠肠系膜淋巴组织液和Ts细胞组成的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体系中加入rrIL-2后,SD大鼠脾脏细胞的增殖并无明显增加(P>0.05).与CD8+CD28+T淋巴细胞和CD8+ T淋巴细胞比较,Ts细胞的TGF-β和IFN-γ mRNA的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P<0.05),而CD25的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 采用经MHC I siRNA干扰的DC能够诱导CD8+T淋巴细胞产生CD8+ CD28-Ts细胞;Ts细胞在体外具有免疫抑制特性,其免疫抑制作用不被外源性IL-2所逆转,且其免疫调节作用具有抗原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胰腺癌胰周神经的侵犯机制与临床对策(文献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发现嗜神经性生长是胰腺癌的独立预后指标。本文对胰腺癌的发生机制及相关因素作一复习,并简述其相应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头孢吡肟在胰腺外科中预防和治疗感染的效果。方法收集从2004年10月至2005年2月各类胰腺疾病手术患者20例,在静脉应用头孢吡肟后,测定血清、胰腺组织和胰液中头孢吡肟浓度。结果头孢吡肟在血清中的平均浓度为(2.23±0.24)μg/ml(0.23~4.66μg/ml),胰液中的平均浓度为(6.52±2.07)μg/ml,胰腺组织中的平均浓度为(10.93±1.52)μg/g;头孢吡肟在胰液中的浓度要高于血清中浓度(6.52μg/ml vs 2.23μg/ml,P=0.046)。头孢吡肟在各种胰腺疾病之间的血清中浓度无差异(P>0.05),但在慢性胰腺炎患者中头孢吡肟在胰液和胰腺组织中的浓度要大于其他疾病患者(P<0.05)。结论头孢吡肟能有效地通过血胰屏障,对于胰腺疾病和胰腺手术患者可起到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感染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