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7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肛管直肠异物嵌顿不同类型的划分及诊治方法的临床研究,总结该类疾病的诊治经验。方法收集2000~2014年间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肛肠科收治的肛管直肠异物患者26例,对患者的诊治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6例病例中,10例门诊治疗后恢复好,16例住院手术治疗,术后住院3~7d,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根据肛管直肠异物嵌顿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是顺利将异物取出,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保留括约肌挂线法治疗复杂性肛瘘4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保留括约肌挂线法治疗复杂性肛瘘的疗效。方法对42例复杂性肛瘘患者施行保留括约肌挂线法手术治疗(治疗组),并与42例瘘管切除术治疗(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2组近期疗效相仿;治疗组远期复发率低,平均住院时间短(P<0.01),术后漏气率、漏液率低(P<0.05)。结论保留括约肌挂线法治疗复杂性肛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直肠黏膜保护剂在痔瘘术后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20例痔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取术后常规的治疗方法,实验组在常规术后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直肠黏膜保护剂太宁栓行肛塞治疗,比较两组术后第3d和第7d痔瘘患者出血,肛门水肿和肛门疼痛情况。结果术后第3d实验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比对照组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第7d,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黏膜保护剂对痔瘘患者术后的治疗有一定作用,在短时间内可以改善患者出血、肛门水肿以及疼痛等状况,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术)术后尿潴留的预防方法。方法将200例重度痔择期行PPH术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100例给予PPH术常规护理,观察组10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提肛训练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术后切口疼痛、切口出血、创面水肿程度及尿潴留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切口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创面水肿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P<0.01);尿潴留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切口出血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提肛训练能减轻PPH术后切口疼痛程度,促进创面水肿的消退,降低尿潴留的发生率,同时切口大出血的风险性较低,且训练方法简单易行,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提肛运动改善重度痔行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后肛门坠胀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2年12月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肛肠科行PPH术±痔外剥内扎术且术后出现肛门坠胀的患者150例,随机分为提肛组及对照组,每组各75例。提肛组术后第3日起即每日进行提肛运动的功能锻炼;对照组75例常规治疗护理。对比观察两组术后肛门坠胀积分、急便感和控便能力。结果①治疗后两组坠胀时间积分【(0.36±0.08)、(1.16±0.91)分】、坠胀程度积分【(0.30±0.07)、(0.93±0.57)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后提肛组坠胀时间积分、坠胀程度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②治疗后提肛组消除肛门坠胀时间【(3.44±1.82)d】显著短于对照组[(5.48±1.86)d1,控便能力评分【(0.29±0.09)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0.44±0.31)分】,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急便感评分【(0.39±0.15)分】低于对照组f(0.31±0.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肛运动可明显减轻PPH术后肛门坠胀及急便感、增强控便能力。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了解痔病患者体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及凝血指标的变化情况及意义.方法 对66例痔病患者的D-二聚体(D-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浆凝血时间(TT)进行检测.结果 两组痔病患者血浆D-D均比对照组高(P<0.01);重度痔病患者GMP-140和vWF:Ag比对照组高(P<0.01),轻度痔病患者GMP-140和vWF:Ag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组血浆凝血指标检测表明各组痔病患者APTT均值均较对照组高(P<0.01);各组痔病患者TT和FiB均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痔病患者普遍存在继发性纤溶功能亢进的病理生理改变,重病患者增高尤其明显;痔病患者机体加速了纤溶系统的激活、血小板活化、纤溶功能异常、血管内皮损伤及抗凝活性的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白介素-18(m-18)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单倍型与结直肠癌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以170例结直肠癌患者和160名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应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方法对IL.18基因-137G/C、-607C/A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基因分型,同时用SHEsis软件分析IL-18基因的连锁不平衡及单倍型频率。结果IL-18基因-607C/A多态性在结直肠癌患者和健康人群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IL-18基因-137G/C多态性在两组人群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等位基因频率的相对风险分析显示.C等位基因携带者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是G等位基因的1.814倍(OR=1.814,95%CI:1.246~2.642)。联合基因型分析显示,IL-18基因-137G/C、-607C/A单核苷酸多态性存在着强烈的连锁不平衡(ID'|=0.945),-137C/-607A单倍型频率在结直肠癌患者中显著高于健康人群(P〈0.05)。-137C/-607A单倍型携带者显著增加了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OR=1.637,95%CI:1.100~2.437)。结论IL—18基因-137G/C多态性和-137C/-607A单倍型与结直肠癌的发病具有相关性.其中-137C等位基因可能是结直肠癌的遗传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9.
痔病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认为痔病是肛垫的支持结构--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支的病理改变或异常移位,导致出血、脱出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的总称.关于痔病的发病机制还存在许多争议,研究者从动力学、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入手对痔病的病因进行攻关,并取得可喜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肛周湿疹的治疗近况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肛周湿疹是肛肠科常见病,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肛门周围皮肤的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主要表现是局部皮肤潮红、丘疹、渗液、糜烂、瘙痒剧烈,或皮损表面粗糙、肥厚、苔藓样变、色素脱失、皲裂等。目前,临床治疗方法颇多,大致有内服中药兼外治、熏洗治疗、药物封闭、外用药、微波激光、针灸及手术等。总的来讲,急性期容易治愈,但慢性期反复发作,难以治愈,治疗较为棘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