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冲击波致伤及爆炸性武器破片防护作用中战壕的意义。方法:实验动物为山羊26只,其中战壕组12只,开阔地组14只,分别布放于距爆心10m和15m的战壕及开阔地,某型炸弹置于地面,用电雷管引爆,先后共进行3次,观察伤后18h动物的活存情况,体表和内脏损伤情况。结果:战壕组距爆心10m的活存率为1/5,距爆心15m的活存率为7/7,而开阔地组距爆心10m的活存率为0/5,距爆心15m的活存率为1/9;战壕组均未被破片击中,而开阔地组均被破片击中;战壕组距爆心10m的动物可见严重的冲击伤,主要表现为严重的肺出血和肺水肿,而距爆心15m的战壕仅个别动物有轻、中度肺出血,开阔地组动物可因破片和冲击波的作用,引起严重的体表和内脏损伤,表现为肢体毁损、胸腹腔开放伤、肢体离断骨折、内脏器官破裂缺损等。结论:战壕可有效防止爆炸性武器破片引起的损伤,对距爆心一定距离的冲击波致伤也有较好的防护效果。  相似文献   
2.
Objective: To make an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environment on extremely severe road traffic crashes (RTCs). Methods: Epidemiologic data of extremely severe RTCs associated with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cluding weather, topography, road conditions and other traffic conditions in Mainland China during 2000-2001,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Results: ( 1 ) During 2000-2001, there were 3 365 extremely severe RTCs with 13 666 deaths, 12 204 injuries and a direct economical loss of 136 million RMB. ( 2 ) Most extremely severe RTCs occurred in fine weather days and in the daytime. The high occurrence sites were plain areas, horizontal and straight roads, Grade B and C roads, ordinary road segment, and asphalt, smooth and mixed roads. (3) Compared with other RTCs, extremely severe RTCs were more likely to happen under following conditions: on cloudy, snowing, misty and blustering days; in hill and mountainous areas; on crooked and sloping roads; on freeway, Grade A, B, and C roads; mixed roads; ordinary, bridge, narrow and transitional roads; sand and dirt-roads; without traffic control measures; night without lighting. (4) Extremely severe RTCs of mountainous area or crooked and sloping roads were most severe in terms of deaths and injures per crash. Conclusions: Extremely severe RTCs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environmental factors. Rational road programming, enhancing road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ing road conditions are probably effective measures to reduce the road traffic injuries.  相似文献   
3.
目的:破片和冲击波是爆炸性武器的主要致伤因素,探讨破片与冲击波复合伤的伤情特点及其对病程经过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11在西北地区某戈壁滩完成。山羊71只,用装药量200kg的战斗部进行静爆,观察现场至伤后18h动物的活存情况,形态学改变以及破片与冲击波复合伤伤情特点及其对病程经过的影响。结果:现场死亡48例,伤后6~18h死亡7例,死亡率为77.46%(55/71),形态学改变主要表现为躯体全身性或部分毁损,体腔破裂,肢体离断骨折,心、肺、肝、脾、肾、胃肠道等不同程度的毁损、破裂和出血。破片与冲击波复合伤的发生率为74.65%(53/71),平均每只动物有89处伤,多发伤、胸腹联合伤和烧伤的发生率分别为96.23%.24.53%和11.32%,死亡率为96.23%(51/53)。结论:破片与冲击波复合伤具有发生率高,伤型伤类复杂,伤情重和死亡率高等特点易漏诊、误诊和发生内脏并发症以及处理措施不当是病程经过中影响康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人脐带全层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MSCs),并进行成软骨诱导分化,为组织工程软骨和软骨损伤后修复提供种子细胞。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法从脐带全层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细胞计数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表型,采用微团细胞培养在软骨诱导液中向软骨细胞分化,阿尔辛蓝及甲苯胺蓝染色检测细胞分化情况,RT-PCR法检测诱导后细胞表达聚集蛋白聚糖(ACAN)基因情况。结果人脐带全层来源的MSCs呈成纤维样形态漩涡状贴壁生长,细胞高表达HLA-I类分子、CD73、CD90、CD166及CD105,不表达CD34、CD45、CD14、CD31、CD80、CD86及HLA-DR。细胞诱导分化21d后,阿尔辛兰及甲苯胺蓝染色阳性;RT-PCR检测诱导后的细胞表达ACAN,而对照组无表达。结论人脐带全层为成体MSCs提供一种新而方便的来源,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体外培养能够向软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5.
水下冲击伤后肺与血气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水下冲击伤后肺损伤程度及血气指标的动态变化与动物伤情的关系。方法 38只成年犬,用TNT炸药致不同程度的水下冲击伤,现场死亡动物和存活动物分别于死后即刻和伤后6h进行大体解剖观察,利用便携式手持血气分析仪测定伤前、伤后30min和6h的动脉血气。结果 水下冲击伤肺损伤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肺出血、肺水肿;冲击波正向冲量与肺损伤程度和动物死亡密切相关;呼吸频率、血氧分压以及二氧化碳分压的变化可反映肺损伤程度。结论 严重的肺损伤导致的低氧血症可能是水下冲击伤动物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伤情的严重程度与水下冲击波的正向冲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背景:许多学者已经通过实验证实了间充质干细胞对于放射损伤具有明显的修复作用。目的:初步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促进放射复合皮肤损伤修复的机制及其体外是否具有致瘤性。方法:取SD大鼠15只,随机分3组(n=5),用直线加速器产生的β射线(40 Gy)照射大鼠右臀部2.5 cm×2.0 cm的区域,内做一直径约1.5 cm的圆形伤口。在制作大鼠损伤模型后12 h,分别经尾静脉注入5.0×106^,1.0×10^7和2.0×10^7个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腹腔注入荧光素(20 mg/kg),使用IVIS活体成像系统示踪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大鼠体内分布。用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形成集落的能力。结果与结论:活体成像实验表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经尾静脉注射后主要在肺脏中积聚。注射2.0×10^7个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大鼠损伤部位出现了细胞积聚;而注射5.0×10^6个和1.0×10^7个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大鼠损伤部位始终未见荧光信号。体外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表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在软琼脂上均未形成集落,而hela细胞阳性对照组可见明显集落形成。以上结果表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以通过局部迁移促进放射复合皮肤损伤修复,体外实验显示其在短期内不具有致瘤性。  相似文献   
7.
水下冲击伤损伤特点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初步探讨水下冲击伤的损伤特点。方法 成年杂种犬20只,布放于离爆心5.00-17.50m处,0.5kg TNT水下3m爆炸,水中压力传感器测定冲击波物理参数,观察伤后6h犬的存活情况和大体形态学改变。结果 犬的死亡率为25%(5/20),大体形态学改变主要为肺出血、肺水肿及肠管浆膜和黏膜下出血,少数犬有胰腺出血和心内膜下出血。结论 水下冲击伤具有死亡率高、肺损伤严重、肠管损伤发生率较高及肝、脾、肾等实质脏器和体表很少发生损伤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冲击波致伤及爆炸性武器破片防护作用中战壕的意义。方法:实验动物为山羊26只,其中战壕组12只,开阔地组14只,分别布放于距爆心10m和15m的战壕及开阔地,某型炸弹置于地面,用电雷管引爆,先后共进行3次,观察伤后18h动物的活存情况,体表和内脏损伤情况。结果:战壕组距爆心10m的活存率为1/5,距爆心15m的活存率为7/7,而开阔地组距爆心10m的活存率为0/5,距爆心15m的活存率为1/9;战壕组均未被破片击中,而开阔地组均被破片击中;战壕组距爆心10m的动物可见严重的冲击伤,主要表现为严重的肺出血和肺水肿,而距爆心15m的战壕仅个别动物有轻、中度肺出血,开阔地组动物可因破片和冲击波的作用,引起严重的体表和内脏损伤,表现为肢体毁损、胸腹腔开放伤、肢体离断骨折、内脏器官破裂缺损等。结论:战壕可有效防止爆炸性武器破片引起的损伤,对距爆心一定距离的冲击波致伤也有较好的防护效果。  相似文献   
9.
某型炸弹致伤特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引爆某型炸弹战斗部致伤动物,观察分析其对动物致伤的伤情特点,从而为爆炸伤的临床救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某型炸弹战斗部放置于离地面一定高度,通过直流电引爆致伤动物,动物为西北地区健康山羊32只,围绕爆心呈扇形布放于10~80 m不同距离处,所有动物均右侧面向爆心,伤后严密观察动物伤情,存活至24h的以股动脉放血方式处死解剖观察.结果在32只实验动物中,21只(65.6%)于伤后即刻死亡,3只于伤后12~16 h死亡,存活至24h的有8只(25.0%),10 m和15 m战壕内动物的存活率分别为1/3和2/2.破片伤和冲击伤为主要损伤方式,40m内破片和冲击波复合伤的发生率高达86.9%.结论炸弹对动物致伤主要由爆炸时破片和冲击波所致;高速破片有加重冲击伤的作用;近距离的动物合并轻度烧伤.损伤后伤情复杂,现场死亡率高,救治困难.战壕对破片、冲击波和烧伤均有一定程度的防护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动物水下冲击伤后主要脏器的形态学变化。方法:采用大体、光镜和电镜的方法观察犬水下冲击伤后肺脏、小肠及心脏的病理变化。结果:损伤动物大体解剖可见明显肺出血、水肿,光镜下可见肺出血、淤血,肺泡腔内有大量的红细胞及纤维蛋白渗出,电镜下可见肺泡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破坏严重,部分线粒体出现空泡变与髓鞘样结构。以出血为主的肠道损伤明显可见。可见少量心肌纤维断裂,心肌细胞肿胀。结论:严重的肺出血、水肿可能是水下冲击伤动物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动物伤情的严重程度与水下冲击波的正向冲量密切相关。肠道损伤也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