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9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2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地西他滨联合CAG(DCAG)加HLA不相合供者外周干细胞输注治疗老年初发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例老年初诊AML患者接受HLA不相合的干细胞输注联合DCAG方案:地西他滨15 mg/(m2·d),d1~5;阿克拉霉素10 mg/d,d3~6;阿糖胞苷10 mg/m2,q12 h,d3~9;G-CSF 200μg/m2,qd,d0~9。在化疗后第11天回输HLA不相合供者的外周造血干细胞,观察患者疗效和耐受性。结果:6例患者,男4例,女2例,年龄62~82岁,一个疗程后6例均达到完全缓解,中性粒细胞恢复至0.5×109个/L的中位时间为化疗后11.1 d,血小板恢复至20×109个/L的中位时间为化疗后12.5 d。无急性和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耐受性良好。中位随访时间97 d(42~240 d),6例均存活。结论:HLA不相合供者外周干细胞输注联合DCAG治疗老年(包括70岁以上)AML患者,效果良好,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药物性肝损伤在自发报告中分布情况及相关药品,为临床提供风险点参考。方法:基于2016-2018年解放军ADR数据库中70 709例自发报告数据,回顾性分析目标患者的性别、年龄、致病药物及预后情况。结果:2838例肝胆损害报告中,筛选出RUCAM量表≥6分的药物性肝损伤279例(9.83%),男172例(61.65%),女107例(38.35%)。排名前5位的药物类别是抗感染药物(39.78%)、心血管系统用药(16.85%)、抗肿瘤药物(15.05%)、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用药(5.73%)、中药(5.73%);排名前5的品种是阿托伐他汀、莫西沙星、利福平、左氧氟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平均潜伏期27.52 d,以40~59岁患者的平均潜伏期最长(51.10 d)。结论:严重的药物性肝损伤占比相对低,呈潜伏期长、男性多于女性、涉及药物分布广等特点;提示长期使用具潜在肝毒性药物时应监测肝功能;信息详实的ADR报告数据可以满足RUCAM量表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比较股骨重建髓内钉与加压钢板治疗股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将60例股骨干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30例),观察组采用股骨重建髓内钉治疗(30例)。记录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等,比较两组术后膝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去拐下地负重行走时间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12个月,HSS膝关节功能优良率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与加压钢板内固定相比,股骨重建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效果更理想,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易愈合、康复及功能恢复快、固定牢固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报道伴复杂染色体异常的套细胞淋巴瘤(MCL)1例并复习相关文献.患者男,58岁.发现全身肿块1年余,常规染色体核型为92,XXYY,7q ×2,9q ×2,t(11;14)×2,13q-×2,15q ×2/46,XY[8].I-FISH示t(11;14),M-FISH示89,XXYY,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der(6)t(6;8), 7, der(7)t(7;9), 8, 8,der(9)t(9;15)×2. 10, 10, del(11)(q?)×2, 12, 12, der(13)t(3;13)×2, der(14)t(11;14)×2, 16, 16, 17, 17, 18, 18, 19, 19, 20, 20, 21, 21, 22, der(22)t(4;22)[20]/46,XY[11].骨髓涂片示原始淋巴细胞22.8%,幼稚淋巴细胞10.0%,免疫表型示原幼淋巴细胞占39.9%,CD19 90%;二次摄门CD19 细胞表达:CD5 89.5%,CD20 100%,CD23阴性;淋巴结免疫组化Cyclin Dl 、CD43 、CD10-.Hyper-CVADA及B方案交替化疗后全身肿决消失,复查骨髓:原幼琳占0.8%,流式细胞检查未见微小病灶残留(MRD),FISH结果示t(11;14)阳性细胞0/200.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对少见复杂表现的小细胞淋巴瘤可以先借助组织学和免疫表型改变来诊断大部分的病例.  相似文献   
6.
报道伴复杂染色体异常的套细胞淋巴瘤(MCL)1例并复习相关文献。患者男,58岁。发现全身肿块1年余,常规染色体核型为92,XXYY,7q^+×2,9q^+×2,t(11;14)×2,13qˉ×2,15q^+×2/46,XY[8]。I-FISH示t(11;14),M—FISH示89,XXYY,+1,+1,+2,+2,+3,+3,+4,+4,+5,+5,+6,+6,+der(6)t(6;8),+7,+der(7)t(7;9),+8,+8,der(9)t(9;15)×2,+10,+10.+del(11)(q?)×2,+12,+12,+der(13)t(3;13)×2,+der(14)t(11;14)×2,+16,+16,+17,+17,+18,+18,+19,+19,+20,+20,+21,+21,+22,+der(22)t(4;22)E20]/46,XY[11]。骨髓涂片示原始淋巴细胞22.8%,幼稚淋巴细胞10.0%;免疫表型示原幼淋巴细胞占39.9%,CD1990%;二次摄门CD19^+细胞表达:CD589.5%,CD20100%,CD23阴性;淋巴结免疫组化Cyclin D1^+、CD43^+++、CDIOˉHyper-CVADA及B方案交替化疗后全身肿块消失,复查骨髓:原幼淋占0.8%,流式细胞检查未见微小痛灶残留(MRD),FISH结果示t(11;14)阳性细胞0/200。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对少见复杂表现的小细胞淋巴瘤可以先借助组织学和免疫表型改变来诊断大部分的病例。  相似文献   
7.
探针D13S319和D13S25检测多发性骨髓瘤13q14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发性骨髓瘤(MM)核型异常是MM主要的预后因素之一,13q14缺失是最常见的一种染色体异常。间期荧光原位杂交(I-FISH)技术由于不受细胞分裂相影响,高纯度细胞分离的磁珠分选系统(MACS)富积了骨髓瘤细胞,二者可极大地提高MM核型异常的检出率。本研究用该技术和位于13q14的序列特异性DNA探针D13S319和D13S25,对42例初治MM患者的13q14缺失进行检测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初发的经骨髓常规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和免疫分型初步诊断的10例AML-M2、19例AML-M3,11例AML不能确定为M2或者M3的患者,进行FISH技术检测AML1/ETO和/或PML/RARα融合基因,进而协助诊断和指导治疗。结果10例AML-M2中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率40%(4/10);19例AML-M3中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率89%(17/19),1例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确诊为AML-M2;11例AML中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率18%(2/11),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率45%(5/11),其余4例未检测到以上两种融合基因。结论FISH是一种敏感的分子遗传学的新技术,具有高效、快速、灵敏等优点。对AML的诊断分型具有重要帮助,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多重荧光原位杂交(M—FISH)技术检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期(CML—BC)复杂核型异常(CCA)的价值。方法 应用M—FISH技术对26例常规细胞遗传学(CC)分析显示CCA的CML—BC患者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除标准t(9;22)(q34;q11)外,通过M—FISH技术共检出69种结构异常,其中10种为平衡易位,59种为不平衡易位,不平衡易位包括1种插入、6种缺失及52种易位及衍生染色体;另外还检出23种数目异常。26例CML—BC患者中所有染色体均涉及异常,除标准t(9;22)外异常最多涉及的染色体是17号、2号、8号及16号。1例标本M—FISH未检出CCA,6例标本检出了CC分析未发现的异常核型。M—FISH明确了16种CC分析未确定的异常,纠正了5种CC分析识别错误的异常,还发现了CC分析未检出的35种染色体易位,其中der(9)t(16;6;9;22)和der(18)t(16;18;19)在既往文献中未见报道。结论 对伴有CCA的CML—BC以M—FISH技术可以发现和纠正CC分析漏检及误检的染色体异常。伴有CCA的CML—BC与CML常见的附加异常不同。  相似文献   
10.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75例血液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治疗血液病的疗效及其并发症,对以allo—PBSCT治疗的75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75例患者中慢性髓系白血病(CML)35例、急性髓系白血病30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例、多发性骨髓瘤1例及阵发睡眠性血红蛋白尿1例。75例中男42例,女33例,年龄13—72岁,清髓性移植66例,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9例。HLA全相合和5/6相合61例(其中6例为非亲缘性移植),单倍体相合移植14例。预处理方案中清髓性移植采用:①Cy/TBI,②Bu/Cy;而HLA单倍体相合移植均采用Cy/TBI+阿糖胞苷;非清髓性移植采用福达拉滨+TBI/或(CTX+ATG)。GVHD预防:全部患者输入的干细胞均未进行去除T淋巴细胞及其他处理。HLA全相合移植均采用CsA+短程MTX方案,HLA单倍体相合移植用CsA+短程MTX+ATG+抗CD25+霉酚酸酯。移植后复发给予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和/或化疗,CML患者同时加用格列卫治疗。性别不同的供受者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X和Y染色体,性别相同的供受者应用PCR方法检测短片段串联重复(STR)。植入后定期采用PCR及(或)FISH监测微小残留病灶。结果表明:74例患者allo—PBSCT后获得造血重建,并最后转为完全供者嵌合体。造血重建中位时间为15(5—25)天。75例患者中至今46例(61.3%)存活,中位生存期23(2—61)个月。29例患者死亡,其中9例死于疾病复发,7例发生Ⅲ度以上急性GVHD死亡,7例(2例间质性肺炎)因严重感染而死亡,单倍体相合移植患者9例存活者均为完全供者嵌合,平均无病生存时间为30(6—53)个月,5例死亡,平均生存时间为7(2—17)个月,1例CML急变患者移植后100天复发,经DLI治疗达完全缓解,存活至今已53个月。发生巨细胞病毒(CMV)感染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