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正>患者,男,32岁,体重74kg,入院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拟在全麻下行椎间盘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既往声音嘶哑5年,未经诊治。患者下颌偏小,Mallampati张口度Ⅲ级,估计普通喉镜暴露困难,准备在可视喉镜下行气管插管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术前耳穴贴压治疗对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麻醉下胃镜检查中呼吸循环抑制的影响.方法 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麻醉风险分级Ⅰ~Ⅱ级,拟无痛胃镜检查的门诊患者100例,分为耳穴贴压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50例.A组患者于胃镜检查前1d,取双耳神门、交感、心、肺、脾、肾、气管等穴位以王不留行籽行耳穴贴压,并于次日检查前取下.B组患者不予耳穴贴压.两组患者采用相同的麻醉方法,并于麻醉前(T0)、检查开始后1 min (T1)、术毕前(T2)及术毕后5 min(T3)记录两组患者的HR、MAP,同时记录术中脉搏氧饱和度(SpO2)最低值,秒表记录术中SpO2低于95%的持续时间;术毕记录两组患者的丙泊酚用量和检查所用时间.结果 A组患者术中SpO2平均最低值为(94.3±4.5)%,显著高于B组[(90.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SpO2 <95%的持续时间为(23±31)s,显著低于B组[(49±37)s,P<0.05].两组患者麻醉后MAP均有下降,与T0点比较,A组的MAP在T1和T2时间点,B组的MAP在T1、T2和T3时间点均低于T0(JP<0.05);而两组患者HR在各时间点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采用耳穴贴压治疗能改善无痛胃镜检查中麻醉药物引起的呼吸抑制,但对循环抑制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地佐辛复合依托咪酯用于全麻插管患者在诱导时减轻依托咪酯肌颤副作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全麻插管患者随机分为D组(地佐辛)、F组(芬太尼)及N组(氯化钠),均采用气管插管全凭静脉麻醉,依托咪酯诱导,术中靶控输注异丙酚、瑞芬太尼,间断给予维库溴铵维持麻醉,诱导前10min分别静注:实验组1为地佐辛0.1mg/kg,实验组2组为芬太尼1μg/kg,对照组为氯化钠5mL,记录各组患者在全麻诱导过程中肌颤发生例数及给药时(T0)、插管时(T1)插管后5min(T2)患者血流的动力学指标(HR、SBP、DBP)和SpO2及BIS值。结果 D组(地佐辛)的肌颤发生例数明显低于F组(芬太尼)及N组(氯化钠)(P<0.05),心率、血压及BIS值的变化在T1明显低于F组及N组(P<0.05),F组与N组间无显著性差异,SpO2在T0、T1、T2时间点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地佐辛诱导前静注对减轻依托咪酯的肌颤副作用和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方面有显著作用,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诱导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剂量氯胺酮复合腰俞穴麻醉应用于经吻合器痔上黏膜环状切除术(PPH)中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120例拟行PPH术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实验组患者行腰俞穴麻醉+小剂量氯胺酮(0.2 mg/kg),对照组仅给予腰俞穴麻醉,观察两组患者行PPH术吻合前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并观察术中疼痛、牵拉反射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PPH术吻合后HR、MAP较吻合前升高[(89.02±8.20)次/min对(83.34±10.01)次/min,t=2.305,P〈0.05;(97.56±8.09)mm Hg对(92.27±10.40)mm Hg,t=2.520,P〈0.05],对照组吻合后MAP较吻合前下降[(77.60±9.03)mm Hg对(92.02±8.91)mm Hg,t=2.706,P〈0.05]。实验组吻合后HR、MAP较对照组高[(89.02±8.20)次/min对(77.73±10.80)次/min,t=2.290,P〈0.05;(97.56±8.09)mm Hg对(77.60±9.03)mm Hg,t=3.478,P〈0.01]。两组吻合前后SpO2均无显著变化(P〉0.05)。实验组术中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7.87±0.62)分对(9.71±0.20)分,t=2.420,P〈0.05]。实验组抑制牵拉反射的有效率较对照组高(100.00%对71.67%,χ2=14.230,P〈0.01),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3.33%对46.67%,χ2=10.43,P〈0.01)。结论:小剂量氯胺酮复合腰俞穴麻醉应用于PPH术安全、有效,手术牵拉反射轻,优于单用腰俞穴麻醉,可在临床上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监测在金凭静脉麻醉下儿童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100例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痉挛性脑瘫患儿,随机分为BIS监测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在麻醉过程中采用BIS监测,BIS值维持在45~55;B组无BIS监测,根据生命体征的变化调节麻醉深度。观察2组患儿在手术前、电刺激前、电刺激时和电刺激后的HR、MAP变化,以及拔管时间、用药量和不良反应。,结果2组患儿麻醉效果均满意,A组比B组电刺激时患儿HR、MAP更加平稳,用药量少,拔管时间短(P均〈0.05).结论BIS在儿童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中应用增加了麻醉的可控性,对循环影响小,用药量减少,苏醒快,是小儿麻醉过程中安全有效的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电针刺激内关、足三里穴位抑制腰麻下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患者牵拉反射的效果.方法 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麻醉风险评分(ASA)Ⅰ~Ⅱ级择期行腰麻下PPH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芬太尼组(F组)和电针刺激组(P组).F组于腰麻前5 min静脉注射芬太尼0.8 μg/kg,P组于腰麻前电针刺激内关穴与足三里穴直至术毕.观察2组患者在术前(T0)、麻醉后(T1)、吻合器击发即刻(T2)、击发后5 min(T3)、手术结束(T4)的心率、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以及T2、T3、T4时间点腹部牵拉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并观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 共10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每组50例.T1~T4时间点2组患者的心率、SBP、DSP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同组患者的SBP与DSP在T2、T3、T4时间点与T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时间点的心率均下降(P<0.05).2组患者T2、T3、T4时间点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组5例患者有轻度恶心症状,P组无一例出现恶心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针刺激内关穴与足三里穴减轻腰麻下PPH术中牵拉痔上黏膜导致的牵拉痛效果与芬太尼作用效果相近,且可减少恶心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胸腰筋膜平面(TLIP)阻滞在脑瘫患儿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行SPR的脑瘫患儿56例,男31例,女25例,年龄6~12岁,体重18~47 kg,ASA 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两组:超声引导下TLIP阻滞联合全麻组(T组)和单纯全麻组(C组),每组28例。所有患儿静脉全麻用药方案一致。T组插管翻身后行超声引导下双侧TLIP阻滞,0.2%罗哌卡因 0.5 ml/kg,最大用量小于20 ml,30 min后开始手术。C组不行阻滞。记录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术后24 h内镇痛泵总按压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术后2、6、12、24 h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术后住院时间、补救镇痛情况、患儿家属满意情况,皮肤瘙痒、低氧血症、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与C组比较,T组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均明显减少(P<0.05),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明显延长(P<0.05),术后24 h内镇痛泵按压的总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术后2、6、12 h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补救镇痛率明显降低(P<0.05),患儿家属满意率明显升高(P<0.05)。两组皮肤瘙痒、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超声引导下TLIP阻滞可为行SPR的脑瘫患儿提供较为完善的镇痛,减少全麻药用量,加速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