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1.
目的:探索DNA酶Ⅰ处理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降低急性肺栓塞的发生。方法:体外培养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57小鼠分PBS注射组、10U/mL DNaseⅠ-PBS注射组、正常BMSCs注射组、DNaseⅠ处理后BMSCs注射组。PBS注射组与正常BMSCs注射组尾静脉注射PBS或临界致死剂量的BMSCs,脏器组织学检测,PBS注射组对照,观察急性死亡率;比较正常BMSCs与DNaseⅠ处理后BMSCs体外增殖、分化能力和悬液中细胞聚集状态;DNaseⅠ处理后BMSCs注射组注射DNaseⅠ处理后3×106个BMSCs 5ml/kg观察急性死亡率。结果:PBS注射组相比正常BMSCs注射组急性死亡率为60%、心肺异常、肺血管内异染物质,急性肺栓塞;DNaseⅠ预处理不影响BMSCs体外增殖分化能力;DNaseⅠ处理BMSCs较正常BMSCs聚集成团细胞比例显著下降。DNaseⅠ处理后BMSCs注射组的急性死亡率为23.3%,与正常BMSCs注射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DNaseⅠ预处理不影响BM-SCs的生物学特性并能抑制单细胞聚集降低静脉注射BMSCs所导致的急性肺栓塞。  相似文献   
2.
背景:临床上使用自体髂骨移植方法修复牙槽嵴裂,常常不能获得稳定的治疗效果,移植骨吸收率因人而异,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膜片复合自体髂骨松质骨块移植修复牙槽嵴裂术后的骨吸收情况。方法:制备实验犬双侧牙槽嵴裂模型,采用自体对照的办法,在实验犬上颌骨两侧的裂隙分别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膜片复合犬自体髂骨骨块(实验组)和单纯犬自体髂骨骨块(对照组)。通过颌骨CT及micro CT对植骨区的骨吸收率、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骨小梁分离度、骨密度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术后3,6个月时实验组的骨吸收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6个月实验组骨体积分数、骨密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骨小梁分离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骨小梁厚度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膜片复合髂骨骨移植可减少植骨术后骨吸收率,同时可以促进新骨的生成。  相似文献   
3.
背景:已有研究证实胶原-羟基磷灰石复合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植骨效果较好,然而尚未有文献报道此复合材料与自体骨移植效果的对比评价。目的:检测自体髂骨移植与胶原-羟基磷灰石复合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植骨在单侧完全性腭裂大鼠模型中的愈合效果。方法:首先建立32只SD大鼠单侧完全性腭裂模型,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于裂隙处移植自体髂骨,实验组移植胶原-羟基磷灰石复合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生物材料,于移植后的第1,2,3,4周,检测血清中碱性磷酸酶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活性、新生上腭骨骨密度、成骨细胞特异性标志物骨钙素、骨保护素、核心结合因子及破骨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破骨细胞分化因子等基因的表达。结果与结论:随时间的推移,碱性磷酸酶活性逐渐升高,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活性逐渐降低,实验组碱性磷酸酶活性始终高于对照组(P<0.05,P<0.01),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活性始终低于对照组(P<0.05,P<0.01);骨密度逐渐增高,实验组始终高于对照组(P<0.01);骨钙素、骨保护素、核心结合因子基因水平逐渐上升,实验组始终高于对照组;破骨细胞分化因子逐渐降低,实验组始终低于对照组。表明胶原-羟基磷灰石复合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复合生物材料植骨方式较自体植骨方式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成骨分化模型, 探讨 miR-26a 在成骨分化中的表达趋势及调控作用。方法 提取雌性C57/BL6J小鼠双侧下肢股骨骨髓分离培养BMSCs,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miR-26a在BMSCs及其诱导分化细胞中的表达。使用miR-26a的促进物miR-RiboTM microRNA-26a mimics通过siPORTTMNeoFXTMagent转染试剂瞬时转染BMSCs并加入成骨诱导剂培养,并同时设立转染microRNA-26a mimics NC的对照组。培养7 d、14 d后,进行细胞形态、碱性磷酸酶(ALP)染色、钙盐结节(茜素红染色)等项目的检测。另外制造绝经后骨质疏松小鼠模型(OVX组)与假手术动物模型(sham组),RT-PCR检测OVX组中miR-26a的表达。结果 miR-26a的表达在BMSCs向成骨分化过程中上升约25倍,成骨基因表达也随着诱导时间的增加逐渐升高。转染miR-26a mimics后的BMSCs在培养7d后逐渐由梭形变为多角形,与阴性对照组类似;ALP染色显示阴性对照组培养7 d后为阳性,而实验组在培养7 d时呈强阳性;茜素红染色显示实验组培养14 d后出现数量较多的钙盐沉积结节,而阴性对照组则较少。miR-26a mimics组成骨基因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RT-PCR检测结果显示OVX组中miR-26a的表达低于sham组4倍。结论 miR-26a mimics的转染可以促进BMSCs的成骨分化潜能,在骨质疏松的环境中miR-26a表达下降,间接证实了miR-26a对小鼠BMSCs成骨潜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铸瓷髓超嵌体联合根管治疗在磨牙缺损修复中的临床效果及其咀嚼功能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笔者医院收治的202例磨牙缺损患者.将纳入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1例.对照组实施桩核冠修复联合根管治疗,观察组实施铸瓷髓超嵌体修复联合根管治疗.记录两组基本资料,比较两组治疗后修复效果、并...  相似文献   
6.
背景:部分唇腭裂患者在9-10岁(尖牙牙根发育1/2-2/3)接受植骨后,矫治效果不能保持;且7-10岁患者植骨前后的治疗程序目前尚不统一。锥形束CT可在不破坏正常组织结构的前提下精确反映组织的微细结构,并通过相配套的计算机软件获得相关测量数据。目的:利用锥形束CT测量结果,比较不同顺次的正畸联合牙槽嵴裂植骨治疗单侧完全性唇腭裂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至2013年就诊于沧州市人民医院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60名,分为3组,各20例。A组患者自体髂骨移植修复牙槽嵴裂植骨治疗后佩戴保持器保持3个月行正畸治疗;B组患者正畸治疗后即刻行自体髂骨移植修复牙槽嵴裂植骨治疗并后期佩戴保持器3个月;C组患者正畸治疗后佩戴保持器3个月后行自体髂骨移植修复牙槽嵴裂植骨治疗,植骨治疗完成后保持器保持3个月。结果与结论:锥形束CT结果显示,C组患者蝶鞍点-鼻根点-上齿槽座点角(SNA)、蝶鞍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SNB)、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ANB)、上中切牙切缘与鼻根点-上齿槽座点连线的交角(U1/NA)和U1/NA(L1/NB)与A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B组患者的SNB、L1/NB较A组明显增大(P < 0.05);C组与B组比较,SNB、U1/NA明显减小,SNA、L1/NB明显增大(P < 0.05)。提示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牙槽嵴植骨治疗前、治疗后正畸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治疗前或治疗后正畸治疗,并有利于上颌骨矫正后的稳定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数字化外科技术辅助下的块状骨移植治疗牙槽嵴裂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1月笔者科室收治的64例接受过唇裂、腭裂修复的单侧完全性牙槽嵴裂患者,分别接受数字化外科技术辅助下的块状骨移植和传统的泥沙状骨移植修复牙槽嵴裂,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6个月时,研究组的植骨成活率为93.75%,而对照组仅为87.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骨剩余量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且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研究组的骨吸收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牙槽嵴裂的治疗,相比传统的治疗方法,使用数字化外科技术辅助下的块状骨移植治疗可显著减少骨量的吸收,提高植骨的成活,为后续的牙列正畸或种植义齿打下良好的基础,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