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7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39篇
综合类   44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肺癌切了作术后生存10年以上80例病人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70年1月至1983年5月,手术切除原发性支气管肺癌292例,术后生存10年以上者80例,术后10年生存率为27.4%。分析影响手术后长期生存的因素后,认为病理分期、组织粝型等是影响切除术后长期生存的重要因素。作者强调提高早期肺癌的发现率和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改善术后远期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纵隔前肠囊肿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1例纵隔前肠囊肿的病例资料.结果 51例患者中有24例(47.1%)无临床症状.MRI对本病的诊断正确率(16/21,76.2%)高于CT(14/41,34.1%).囊肿位于前上纵隔5例,中纵隔18例,后纵隔28例.完整切除35例,大部切除16例.病理证实支气管源性囊肿42例,食管囊肿7例,胃肠源性囊肿2例.结论 纵隔前肠囊肿术前诊断困难.应积极手术治疗,胸腔镜及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是优先选择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4.
研究浅低温对犬心脏停跳复苏后脑组织形态学及脑功能的影响。缺血时间18min,再灌注8h,观察神经机能及脑顶叶皮质形态学改变,并对顶叶皮层神经细胞及毛细血管进行体视学分析。结果表明,浅低温综合治疗可明显减轻神经细胞及毛细血管的损害,促进脑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本文综述近十年来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理和阿魏酸钠作用的文献报道.缺血一定时间的脑重新恢复氧合血的灌注后,组织损伤反而加重,即"缺血脑的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与自由基及其脂质过氧化作用、花生四烯酸代谢及前列腺素的生成等密切相关.阿魏酸钠的作用机理尚未完全探明.据目前研究结果可能是抗氧化、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调整PGI_2与TXA_3平衡,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等作用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6.
贲门癌切除机械吻合术后的胃食管反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徐启明  周乃康  柳曦  刘颖 《中国肿瘤临床》2004,31(23):1343-1345
目的:探讨贲门癌切除食管胃机械吻合术后重建食管与胃食管反流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0例术后患者进行食管胃压力测定,其中16例行24h食管pH监测,12例行内镜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结果:测压结果显示:吻合口与吻合口下方的静息压相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吻合口上方静息压增高,平均为3.42mmHg,经比较吻合口上方和吻合口下方差异有显著性(P<0.05).值得注意的是其压力值(3.42mmHg)远低于正常括约肌的静息压(10~45mmHg),因此其抗反流作用的程度是有限的.本组16例术后食管24h pH监测表明食管的酸暴露时间延长,食管酸暴露时间百分比平均为13.78%,为正常人的11倍,反流次数增加,最长反流时间达43min,说明手术后的胃食管反流是客观存在的.内镜检查和病理检查,83.3%有异常现象及食管炎征象,进一步证实术后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反流性食管炎.结论:1)贲门癌切除食管胃吻合术后存在胃食管反流.2)反流的发生不因机械吻合或手工吻合而异.3)反流的发生与术后时间长短无关.4)24h食管pH监测是最敏感的观察方法.5)半卧位睡眠是预防反流的有效方法.6)反流的治疗主要应用促动力药和粘膜保护剂.  相似文献   
7.
麻醉学住院医师培训的发展思路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分析了麻醉学专科医师培训的国际模式,结合我国国情和学科现有基础,探讨了我国麻醉学住院医师培训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思路,并提出了建议和意见,其目的在于促进我国麻醉学住院医师培训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律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分期手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和脊髓拴系患者的安全性与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66例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和脊髓拴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46例,年龄17.2±4.5岁(7~26岁)。5例患者术前存在下肢神经功能障碍。脊柱侧凸冠状位主弯Cobb角97.6°±23.5°(50°~165°),主弯位于颈胸段1例,胸段58例,胸腰段7例。23例同时存在矢状位后凸畸形,Cobb角89.5°±13.9°(47°~165°)。伴有Ⅰ型脊髓纵裂45例,Ⅱ型脊髓纵裂21例,均合并脊髓拴系。所有患者均行分期手术治疗:Ⅰ型脊髓纵裂组患者一期切除骨性分隔、松解脊髓拴系,Ⅱ型脊髓纵裂组患者一期松解脊髓拴系;一期术后3~4周,二期行侧凸矫形手术。结果:一期手术时间208.7±107.2min(60~505min),术中出血量297.1±192.6ml(20~2000ml);二期手术时间392.6±150.7min(196~600min),术中出血量2158.8±1158.4ml(450~6000ml)。术前存在下肢神经功能障碍的5例患者中,1例术后下肢肌力提高2级,感觉功能有所恢复;其余4例术后神经功能无明显变化。2例术前神经功能正常患者二期术中出现脊髓损伤(3.0%,2/66),其中1例术后双下肢肌力降为4级,感觉稍减退,术后1周感觉、运动功能完全恢复正常;另1例术后双下肢肌力降低至2级,双下肢及会阴部感觉减退,经脱水、激素冲击治疗及高压氧治疗,术后1个月双下肢肌力恢复至3级,术后2年随访时双下肢肌力恢复至4级,双下肢残留轻度麻木感,大小便功能正常。4例(6.1%,4/66)患者二期术后并发胸腔积液。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3.5个月(6~24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现椎弓根螺钉松动及断裂现象。脊柱侧凸矫形术后冠状位Cobb角为41.6°±17.8°(12°~107°),矫正率为(61.3±14.3)%;末次随访时冠状位Cobb角为43.7°±16.6°(15°~108°),丢失率为(1.9±1.1)%。术后矢状位后凸Cobb角为38.4°±11.0°(2°~78°),矫正率为(67.6±23.4)%,末次随访时矢状位Cobb角为39.7±11.2°(3°~87°),丢失率为(2.3±1.3)%。结论:分期手术治疗合并脊髓纵裂和脊髓拴系的先天性脊柱侧凸具有较高的手术安全性,并可获得较满意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Gamma 3型髓内钉(Gamma 3钉)和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2例高龄(年龄大于75岁)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手术治疗,其中44例采用Gamma 3钉内固定(Gamma 3钉组),38例采用DHS内固定(DHS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和术后1周肌酸激酶、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 Gamma 3钉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7 d血清肌酸激酶含量较DHS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amma 3钉组术后1周、6个月Harris评分较DHS组高,但术后12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amma 3钉较DHS在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时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创伤小、术后短期恢复快的优点。两种内固定术后都能够获得良好的骨折愈合和远期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58例肺大细胞癌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58例肺大细胞癌(LCLC)的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探讨其临床和病理特征及影响患者生存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980年至2004年在本院接受外科治疗的58例LCLC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男47例,女11例,男女之比4.3:1。年龄35~73岁。58例LCLC占同期手术病理证实2754例肺癌的2.1%。Ⅰa期9例,Ⅰb期18例,Ⅱa期4例,Ⅱb期5例,Ⅲa期16例,Ⅲb期4例,Ⅳ期2例。LCLC总体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7.6%、37.2%、29.7%,其生存率高于小细胞肺癌,但较鳞癌和腺癌低。影响预后的因素主要是TNM分期(P=0.011)、淋巴结分期(P=0.013)、手术结果(P=0.003)。结论:LCLC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影响LCLC术后长期生存率的重要因素为TNM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是否根治性切除肿瘤。提高早期LCLC的发现率和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改善术后远期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