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4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70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5篇
肿瘤学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初步探讨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病理分级、浸润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85例食管鳞癌及22例正常食管组织中的Ang-2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与肿瘤病理分级、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5例食管鳞癌组织中,57例Ang-2表达呈阳性,阳性率为67.06%,显著高于Ang-2在正常食管组织中的表达(P<0.05)。Ang-2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结论Ang-2的表达与食管鳞癌的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呈正相关,提示Ang-2促进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参与食管鳞癌的发生和发展,可作为反映食管癌进展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正> 转移因子(TF)具有增加淋巴细胞转化的作用。多数化疗药物能抑制免疫功能。TF能否拮抗化疗药物的免疫抑制作用尚未见报道。本文观察了TF、丝裂霉素(MMC)、5-氟脲嘧啶(5-Fu)及TF与MMC或5-Fu合用时对淋转的影响。旨在为TF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抗肿瘤多价转移因子对肿瘤患者NK及LAK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制备并观察抗肿瘤多价转移因子(M-TF)对肿瘤患者NK及LAK活性的影响。方法:分别用肝癌细胞悬液,胃癌细胞悬液免疫山羊,取其淋巴组织均匀浆透析法制备肝癌特异性转移因子(HCC-STF)和胃癌特异性转移因子(GC-STF),用肝癌,胃癌及大肠癌混合细胞悬液免疫山羊,制备M-TF。比较其理化性质及对肿瘤患者NK及LAK活性的影响。结果:三种转移因子理化性质十分相似,肽类,核苷酸类物质及氨基酸俯含量相近。HCC-STF能明显增加肝癌患者NK,LAK活性及LAK细胞对肝癌7721细胞的特异细胞毒作用,GC-STF能明显增加胃癌和大肠癌患者NK,LAK活性及LAK细胞对胃癌7901细胞的特异细胞毒作用,M-TF能显著增加肝癌,胃癌及大肠癌的NK,LAK活性及LAK细胞对7721和7901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其增加效果与HCC-STF及GC-STF比无明显差异。结论:M-TF具有免疫调节性强,抗肿瘤谱广的特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5.
对于鱼刺完全穿透胃壁者,直接胃镜下包块切开向外寻找或外科手术方案均存在术中无法准确定位鱼刺风险,而采用超声内镜辅助探查可有效解决术中定位困难的问题。本文报道了1例鱼刺完全穿透胃壁患者,经超声内镜精准定位鱼刺方向,术中以环形切开刀直接建立胃壁隧道,随后内镜下沿隧道切开胃壁,最终找到并拔除鱼刺。  相似文献   
6.
本文较系统地观察了4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肝癌患者的LAK活性、NK活性,IL-2活性及淋巴细胞转化反应均明显下降;AFP及HBsAg与细胞免疫功能变化无明显关系,但肿瘤大小与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呈正相关。提示肝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全面低下,这可能是多种免疫抑制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改善肝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可能阻止或延缓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7.
内镜超声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内镜超声检查能显示消化道壁的层次结构及邻近脏器和组织。它不但能够鉴别壁内病变和壁外压迫,还能明确黏膜下肿瘤的起源及性质。现总结我院超声内镜检查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治经验。  相似文献   
8.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联合抑酸治疗对Barrett食管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病理证实伴有肠上皮化生的Barrett食管,在内镜下以APC完全毁损化生黏膜,并予以口服奥美拉唑40mg/d抑酸治疗。从末次治疗开始进行为期12个月的内镜随访监测,每次内镜检查时对再生的鳞状上皮进行间隔1cm的四象限活检,对可疑病灶进行针对性的活检。结果32例患者共接受61次APC治疗,31例(96.9%)达到完全的鳞状上皮再生,1例(3.1%)在再生的鳞状上皮间混有岛状的柱状上皮;除1例出现食管轻度狭窄外,无其他并发症的出现。12个月后,共有4例出现内镜下可见的复发,另活检发现d例内镜下无异常患者的再生鳞状上皮下有柱状上皮残留。结论BE的内镜下APC联合抑酸治疗安全有效,能使鳞状上皮替代BE黏膜,但仍有一定比例的复发和残留。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比较经口内镜下环形肌切开术与全层肌切开术及切开长度≤5 cm与切开长度>5 c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2月至2014年8月诊断贲门失弛缓症并行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4例患者行环形肌切开为环形肌切开组,32例患者行全层切开为全层切开组;28例患者切开长度≤5 cm为短切组,28例患者切开长度>5 cm为长切组.分别比较4组治疗贲门失弛缓症临床症状缓解情况,术前、术后食管最大直径变化情况,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4组术前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术前食管最大直径、术前Eckardt评分、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环形肌切开、全层切开、长切、短切4组术前Eckardt评分分别与术后1、6、12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层切开组与环形肌切开组相比,术后Eckardt评分1个月[(0.50±1.07)vs(0.71±1.04)]、6个月[(0.53±1.10)vs(0.50±0.78)]、12个月[(0.37 ±0.75) vs(0.42±0.82)],术后6个月食管最大直径[(26.44 ±7.88)vs(24.00 ±5.82) mm]以及气体并发症[(5/24)vs(13/3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短切组与长切组相比,术后Eckardt评分1个月[(0.46±0.83)vs(0.71±1.42)]、6个月[(0.39 ±0.68) vs(0.64 ±1.19)]、12个月[(0.32±0.72)vs(0.46±0.84)],术后6个月食管最大直径[(24.81 ±7.87) vs(25.98 ±6.37)mm]以及气体并发症[(9/28)vs(9/2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建议采用经口内镜下食管环行肌切开术,且以切开长度≤5 cm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