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40篇
综合类   5篇
肿瘤学   4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胰体尾、脾脏联合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对我院2004年2月~2006年2月对胰尾占位病变实施腹腔镜下脾脏、胰体尾联合切除术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均在全腹腔镜下成功完成,平均手术时间为206min,平均出血量为160ml。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住院8.3d。结论在腹腔镜下实施脾脏、胰体尾联合切除术是可行的。本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腹腔感染病人引流管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科引流的概念形成于公元前15世纪,但真正的外科引流是由Hippocrates和Celsus用导管开始的。1859年Chassaignac介绍了软橡皮管的应用,1882 年Kehrer把纱布放在橡皮管内,以避免粘连,即第一根烟卷引流。1895年Kellogg描述了目前的双套管吸引引流的前身。1989年Heaton发现了负压吸引引流或称为“主动引流”。此后,Yates在1905年发表的一篇经典论文中,提出“从物理学和生物学角度看, 引流整个腹腔是不可能的”,目前,这个观点还未受到明显的质疑。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胃、十二指肠手术后出现非外科性黄疸的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实施胃、十二指肠手术后出现非外科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1例胃、十二指肠术后患者黄疸出现时间为(8.0±3.5)d,总胆红素均值为71.2 μmol/L,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均值为79.8 U/L,影像学MRCP、CT或ERCP均证实无肝内外胆管梗阻或损伤;给予解痉、生长抑素、糖皮质激素、护肝、利胆等对症治疗(9.(±4.3)d,若系感染所致的黄疸需抗感染1周左右,均治愈.结论 胃、十二指肠手术后出现的非外科性黄疸,应结合临床、手术方式、实验室检查等,从患者肝功能状态、肝脏储备功能及治疗效果综合分析.药物性肝细胞性损害、胆汁淤滞、胆道感染、输血以及Oddi括约肌痉挛等可能是黄疸症状出现的主要因素,对症对因处理可起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分析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在胃癌治疗中伴发急性胰腺炎(post--gastrectomy acute pancreatitis,PGAP)的优劣性。方法收集2011年6月至2015年9月施行胃癌根治术的病人1050例。分别统计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术后PGAP病例,并做回顾性分析对比研究。结果1050例胃癌根治术中并发PGAP的16例,发生率为1.52%,腹腔镜组432例,PGAP 7例,发生率为1.62%;开腹组618例,PGAP 9例,发生率为1.46%。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PGAP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46,P0.05)。腹腔镜组中远端胃251例,PGAP 1例(0.40%);近端胃78例,PGAP 1例(1.28%);全胃83例,PGAP 2例(2.41%);联合脏器切除20例,PGAP 3例(15.00%)。远端胃、近端胃和全胃切除术后PGAP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者与联合脏器切除术后PGAP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腹组中远端胃213例,PGAP 3例(1.41%);近端胃182例,PGAP 1例(0.55%);全胃174例,PGAP 2例(1.15%);联合脏器切除49例,PGAP 3例(6.12%)。结果类似腹腔镜组,远端胃、近端胃和全胃切除术后PGAP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者与联合脏器切除术后PGAP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分别对远端胃、近端胃、全胃和联合脏器切除后PGAP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与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术对于PGAP具有同样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在胃癌术前TN分期中的应用经验。方法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胃癌而且使用超声内镜进行了术前TN分期的患者352例,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EUS胃癌术前T分期总正确率为81.25%,其中T1为85.58%,T2为73.91%,T3为82.14%,T4为83.33%,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系数为0.75)。EUS对胃癌术前N分期总的正确率为52.84%,其中N0为85.56%,N1为56.69%,N2为28.09%,N3为26.09%,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具有一般一致性(Kappa系数为0.33)。将病变部位分为贲门、胃底、胃体、胃窦、幽门,不同部位之间的检测正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US在胃癌术前诊断中具有临床意义,其中T分期可为合理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N分期准确性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c—erbB-2、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2、MMP-9表达水平与乳腺癌恶性程度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测定乳腺癌患者c-erbB-2、MMP-2、MMP-9的表达水平,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MMP-2、MMP-9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临床分期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P〈0.05),其中MMP-2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的局部侵袭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1),MMP-9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1);c—erbB-2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组织的雌、孕激素受体表达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1)。结论MMP-2、MMP-9与乳腺癌的局部侵袭和远处转移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既可以用于评价乳腺癌的恶性程度又可以用作乳腺癌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经胆囊管的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治疗肝外胆道结石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该方法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26例,总结其临床资料。结果经胆囊管途径取石成功率为24/26,1例因胆囊管变异,1例导丝插入胆总管未成功,中转为胆总管切开术。术中扩张时无胆管撕裂,术后无腹腔出血、胆漏发生,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住院时间4-8d.结论对于胆囊结石合并继发性肝外胆管结石的病例,在采用腹腔镜下1次手术的方式治疗时,应首先考虑经胆囊管途径,以争取更小创伤以便更快地恢复。  相似文献   
9.
MMP-2、MMP-9在乳腺癌转移中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治  帅晓明  黄韬 《华西医学》2006,21(1):43-44
目的:了解MMP-2、MMP-9与乳腺癌局部侵袭、淋巴结转移情况的相关性,进而探讨MMP-2、MMP-9在乳腺癌转移发生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检测不同患者MMP-2、MMP-9的表达情况,然后进行相关性的分析研究。结果:MMP-2的表达情况与乳腺癌的局部侵袭情况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1),MMP-9的表达情况与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情况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1)。结论:我们认为MMP-2、MMP-9作为MMPs(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在乳腺癌转移发生过程中有促进作用且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地塞米松对肝硬变大鼠离体血管反应性的影响及其机制。将大鼠胆总管结扎 2 8~ 30 d形成胆源性肝硬变 ,给予地塞米松 0 .2 5 m g/ (kg.d)或安慰剂皮下注射 ,连续 7d。观察离体主动脉环对苯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的反应 ,以及各组大鼠主动脉中 2种一氧化氮合酶 (i NOS和 e NOS)的表达。发现对苯肾上腺素的反应 ,肝硬变处理组高于肝硬变组 ,但仍低于对照组 ,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 (L- NAME)处理消除了肝硬变处理组和肝硬变组的差异。对乙酰胆碱的反应 ,肝硬变处理组和肝硬变组均高于对照组 ,但两组之间无差异。免疫组化显示肝硬变处理组主动脉中 i NOS表达低于肝硬变组。结果表明 :地塞米松处理抑制了肝硬变时主动脉中 i NOS的表达 ,减少了 NO的产量 ,提高了血管对收缩剂的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