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6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观察长期调脂治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0年8月解放军总医院门诊MRI证实有明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含脂核),从未服用调脂药物的无症状患者15例,予瑞舒伐他汀5~20mg/d治疗48个月。分别于基线、治疗后24个月及48个月时,检测血脂,行颈动脉MRI检查。采用图像分析软件测量颈动脉管壁体积、斑块成分(包括脂核、钙化、纤维组织)体积,计算各斑块成分体积百分比及管壁体积百分比。结果与基线比较,患者治疗24个月钙化体积百分比明显升高,脂核体积和脂核体积百分比明显降低;治疗48个月纤维组织体积、纤维组织体积百分比、钙化体积和钙化体积百分比明显升高,脂核体积和脂核体积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P0.01)。与治疗24个月比较,患者治疗48个月纤维组织体积、纤维组织体积百分比、钙化体积和钙化体积百分比明显升高,脂核体积和脂核体积百分比明显降低[47.08(24.00,124.20)mm3 vs67.68(39.62,145.78)mm3,P0.01;(12.63±7.64)%vs(17.27±11.90)%,P0.01]。结论长期调脂治疗可明显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起到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活体器官与组织的三维成像及其不规则体积的计算,为肿瘤的空间定位、手术指导和判断脑组织发育异常等方面带来极大的帮助。本项目还将探究一种脑组织体积精确测量方法以促进神经科疾病的研究。方法:提出一种基于阈值分割后组织梯度化设置的体数据多层透明等值曲面可视化方法,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在PC机上实现组织边界等值曲面的高精度、快速提取,最后将多层等值曲面同时可视化来清晰查看人体内部组织信息,并能对组织结构进行定量测量。结果与结论:应用本课题的研究算法得了脑、腹腔各脏器器官的三维重建图像。从中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内脏器官的形态,同时可以测量脑灰质与脑白质的体积比,心脏、肾脏、脾脏及肝脏等的体积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3.0T高分辨磁共振成像评价脑缺血患者症状侧(患者一侧肢体出现脑缺血临床症状,对侧颈动脉则定义为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差异。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3年6月本院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患者102例,2周内进行双侧颈动脉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分析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差异。结果102例脑缺血患者中,脑梗死52例,短暂性脑缺血50例。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致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最大管壁厚度及斑块累及范围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0);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易损成分(出血、富脂质核及纤维帽破裂)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症状侧,并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Z=6.525,P=0.000)。结论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严重性及易损性明显高于非症状侧斑块,症状侧斑块内易损成分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乙状窦骨壁重建术前、术后影像学改变及疗效分析,探讨乙状窦骨壁缺损相关搏动性耳鸣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我院乙状窦骨壁重建术治疗的搏动性耳鸣(PT)患者17例,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前、术后患侧颞骨高分辨率CT表现,明确相关临床病史,对比术前、术后颞骨CT的影像学改变,分析手术治疗效果相关影像学特征差异。结果手术治疗17例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42.9±9.9)岁,病程平均(1.94±1.93)年,右侧11例(64.71%)。手术治愈11例(64.71%),症状缓解3例(17.65%),治疗无效3例(17.65%)。所有患者缺损骨壁均得到修复,术后与术前相比耳鸣程度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耳鸣治愈及缓解患者乳突蜂房均存在大幅度的含气程度降低,而手术治疗无效患者的乳突蜂房含气状态与术前相比无明显改变。结论乙状窦骨壁重建术的疗效可能与术后乳突蜂房的含气状态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人体器官感兴趣组织图像实施分割,实现器官、肿瘤等的三维透明图像,为临床诊断提供帮助。方法 利用MATLAB软件在PC机上执行标准的形态学图像处理与分析技术,对阈值分割后的组织进行后处理,运用梯度传输函数将重组后体数据梯度化设置,实现器官的多层透明可视化。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在PC机上方便、快捷地生成清晰的三维图像,并且能够在保留相关环境信息的同时很好地观察其内部组织结构,还可以对感兴趣组织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慢性B型主动脉夹层(chronic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cTBD)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行TEVAR的25例cTBD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随访结果和影像学资料评估患者临床转归和动脉重塑情况。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术后30 d内无死亡病例,中位随访时间28.9(26.4~35.2)个月,1年生存率100%,2年和3年生存率均为95.2%(95%CI:86.1%~100%);支架覆盖动脉段动脉重塑较好,支架以远动脉段累积动脉扩张发生率30%~45%。结论 TEVAR治疗cTBD的成功率和早、中期生存率高,但支架以远动脉重塑水平差。行TEVAR治疗的cTBD患者,术后需密切影像学随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非手术喉癌、下咽癌患者放化疗前后MRI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5 例经病理检查证实为鳞状细胞癌的非手术喉癌、下咽癌患者(仅接受放化疗)治疗前及接受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定期行常规MRI平扫、增强扫描检查。观察病灶治疗前后MRI影像学表现,测量并比较治疗前、治疗后横轴位病灶最大面积的变化及治疗前、治疗后T2WI图像中喉部及下咽部非肿瘤组织的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和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对 10 例治疗前、治疗后均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检查的患者,测量并比较治疗前、治疗后病灶区域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的变化。结果 25 例患者接受治疗后肿物的最大横截面积明显缩小(P<0.05),其中 17 例接受治疗后第3个月复查时肿物已消失,第 6 个月、第9个月复查时分别有4例肿物消失。接受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前相比,喉部及下咽部非肿瘤组织SNR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6);接受治疗后6个月、9个月、12个月非肿瘤组织的SNR值及各个时间点的CNR值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均<0.05)。10 例患者治疗后病灶区域的ADC值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MRI检查可以清晰显示喉癌、下咽癌病灶的变化,大部分喉癌、下咽癌患者在接受治疗后3个月内肿物消失;SNR值、CNR值对于观测治疗前后组织水肿的变化有临床价值;ADC值对于评价喉癌、下咽癌的疗效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症状性颈动脉系统粥样硬化斑块颅内、外分布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有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55例,其中脑梗死27例(49.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8例(50.9%),同时进行颅内、外颈动脉MRI,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颅外颈动脉:最大管壁厚度、粥样硬化斑块累及范围及管腔狭窄程度分别为(3.7±1.6)mm、(27.7±15.0)mm及(37.9±30.6)%;37例(67.3%)斑块内伴有钙化,24例(43.6%)斑块内伴有出血,25例(45.5%)斑块内伴有富脂质坏死核,13例(23.6%)斑块表面纤维帽破裂;颅内颈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前循环(包括大脑前、中动脉)的管腔狭窄度分别为(37.2±26.5)%和(37.5±26.2)%。大脑中动脉狭窄与颅外颈动脉狭窄及最大管壁厚度有相关性(r=0.866,r=0.564,P<0.01)。前循环狭窄与颅外颈动脉狭窄及最大管壁厚度有相关性(r=0.879,r=0.598,P<0.01)。结论颅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严重性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可以作为预测颅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严重程度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成分的性别差异。方法选取进行颈动脉3.0T MR高分辨扫描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154例,男性95例,女性59例,根据MR扫描结果,对斑块成分和性质进行分析,比较男、女性的斑块成分差异。结果男性斑块内富脂质坏死核(42.1%vs 20.0%,P=0.005)和薄或破裂纤维帽(59.7%vs39.5%,P=0.046)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女性斑块内钙化的发生率有高于男性的趋势(74.6%vs 65.3%,P=0.225),男性与女性斑块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2%vs 22.0%,P=0.756)。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中,男性不稳定斑块的发生率高于女性,这可能有助于解释脑卒中发病率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