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5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中国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心血管病发病危险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 研究在多省市35~64岁人群中正常高值血压的分布情况,分析正常高值血压[SBP 130~139 mm Hg及(或)DBP 85~89 mm Hg]与心血管病(CVD)发病危险的关系.方法 在中国多省市前瞻性队列研究数据基础上,对1992年建立的11省市35~64岁队列人群共30378人的基线血压水平和1992-2003年期间发生的CVD[包括冠心病(CHD)和脑卒中]事件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1)我国35~64岁人群中正常高值血压者占32.1%,与高血压的比例为1.2:1.0.2)多因素分析显示:以正常血压为对照,正常高值血压增加脑卒中发病危险56%(RR=1.559;95%CI 1.163,2.089);增加CHD发病危险44%(RR=1.441;95%CI 0.996,2.086);增加总的CVD发病危险52%(RR=1.522,95%CI 1.206,1.919).正常高值血压对出血性卒中的作用(RR=2.082,95%CI 1.116,3.885)大于对缺血性卒中的作用(RR=1.474;95%CI 1.050,2.069).3)在总的CVD事件中,14.4%归因于正常高值血压;其中12.4%的CHD事件和15.2%的脑卒中事件归因于正常高值血压.结论 我国35~64岁人群中正常高值血压比例很高.正常高值血压增加人群脑卒中和CVD发病危险.对正常高值血压人群采用生活方式干预具有重要的公共健康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超重/肥胖和载脂蛋白E(APOE)基因型间的交互作用对血浆胰岛素水平和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 利用北京自然人群横断面研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进行APOE基因分型,将研究对象以性别、体重指数和基因型分层,比较不同基因型人群血浆胰岛素和血糖水平;分析不同APOE不同基因型和肥胖对血浆胰岛素和血糖水平的影响。结果 (1)随着体重指数的增加,血浆胰岛素和血糖水平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2)APOE基因型与超重和肥胖的交互作用对血浆胰岛素和血糖水平的影响在女性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3)与APOE3基因型携带者相比,肥胖的男性APOE2携带者和女性APOFA携带者具有较高的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结论 APOE基因多态性对血浆胰岛素和血糖水平的影响受超重/肥胖的调控。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我国女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二级预防药物使用现状。方法: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34家协作医院,从2012年4月15日起,各协作医院连续入选符合标准的住院ACS病例≥90例,共收集病例3 391例。患者出院后分别在3个月、6个月时对其进行随访,调查患者二级预防药物使用及预后情况。结果:(1)女性ACS患者平均年龄较男性大(66.0岁vs.60.4岁,P0.01);女性患者合并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和糖尿病的比例显著高于男性(分别为76.0%vs.65.3%,43.8%vs.35.8%,38.1%vs.32.7%,P值均0.01),女性吸烟率低于男性(5.2%vs.42.7%,P0.01)。(2)女性患者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比例低于男性(15.6%vs.29.5%,P0.01);女性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的比例低于男性(42.1%vs.56.6%,P0.01)。(3)女性患者二级预防药物的使用率低于男性,其中氯吡格雷和ACEI/ARB的使用率分别低13.0%和10.2%;二级预防药物联合使用率较男性低17.9%。(4)除阿司匹林外,女性患者二级预防药物未使用原因主要是医生未处方(未处方率49.6%~80.4%);阿司匹林自行停药的比例占1/3。(5)与男性患者比较,女性患者出院6个月时LDLC和血压控制达标率低、再住院率和病死率高,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结论:与男性ACS患者比较,女性ACS患者年龄大,合并的危险因素多;二级预防药物的使用率较男性低;我国住院女性ACS患者指南推荐药物的应用尚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5.
6.
北京市居民健康相关知识、理念与行为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北京市居民健康相关知识、信念、行为现状,为动态评价奥运相关影响提供基线数据。方法利用媒体以自填、有奖调查的方式收集资料,共收回有效问卷10496份。结果居民对健康理念的正确理解率为54.2%,对心血管疾病与肺癌危险因素的知晓率为10.2%和12.3%。低龄、低文化、低收入“三低”人群知识水平较低。老年人群的知识水平高,健康行为的采取率最高。高教育水平、高收入者知识水平较高,但规律锻炼率低。居民规律体育锻炼率为59.6%。超过50%的居民意识到筹办奥运期间开展包括健康教育在内的诸多措施会对健康产生影响。结论居民的健康知识水平有待提高,吸烟、不参加锻炼行为需改善。应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利用筹办奥运契机开展有效的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我国汉族人群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基因进行测序并探讨CRP基因多态性与血清CRP水平的关系。方法:在北京市汉族自然人群中,按CRP血清水平进行十分位分层,分别从最低十分位(低水平组)和最高十分位(高水平组)随机抽取30人进行全基因测序,并分析CRP基因多态性与血清浓度的关联。结果:1.全基因测序分析共发现7个单核苷酸多态性(rs3091244,rs1417938,rs1130864,3689CG,rs17860479,rs1205和rs3093068),其中3689CG在既往研究中未见报道。2.CRP高水平组中rs3091244T等位基因频率高于CRP低水平组(P=0.017);显性遗传模式下T等位基因与CRP水平升高有关(OR=1.13,95%CI:1.00~1.27)。3.基因联合分析显示在rs1205T等位基因携带者中,rs3091244T个体的血清CRP水平是rs3091244GG个体的21倍(P=0.013)。结论:rs3091244与汉族自然人群中血清CRP水平有关,rs1205对rs3091244与CRP水平的关系有效应修正作用。  相似文献   
8.
体重指数对10年累积高血压发病危险的预测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北京地区队列人群基线(1992年)BMI水平及10年(1992-2002年)BMI水平的变化与高血压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于1992年对北京大学社区和首都钢铁公司地区35~64岁人群进行基线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并持续10年对心血管病的发病情况进行随访.在2002年对相同人群再次进行了危险因素调查.两次调查资料完整,且对基线无高血压的2115人进行分析.结果 调查的35~64岁人群10年高血压累积发病率为34.8%.随着基线BMI水平的增加,10年后高血压的累积发病率呈增加趋势(P<0.001),男女两性的变化趋势一致.在45~54岁组和55~64岁组,随着基线BMI水平的增加,10年高血压的累积发病率也呈线性增加趋势(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28 kg/m2组的高血压发病危险是BMI<24 kg/m2组的3.6倍;10年BMI水平每增加1 kg/m2,累积发生高血压的危险增加17.5%.1992年和2002年BMI均正常者中有22.0%的人发生高血压,1992年和2002年BMI均判为肥胖者中有56.3%的人发生高血压.结论 BMI是高血压发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随着基线BMI水平的增加高血压的发病危险也增加.  相似文献   
9.
北京地区青年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10年变化趋势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北京地区青年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10年 (1992年至 2 0 0 2年 )变化趋势。方法 :1992年在北京大学和首钢地区建立了年龄为 35~ 6 4岁人群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研究队列 ,取得了基线调查数据 ,在 2 0 0 2年对该人群再次进行了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该研究对 1992年参加调查的 35~ 4 4岁人群 ,同时参加了 2 0 0 2年调查且资料完整的 12 0 3人的 10年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变化情况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 1992年至 2 0 0 2年北京地区 35~ 4 4岁青年人的主要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均呈上升趋势。其中甘油三酯 (TG)变化幅度最大 ,10年间上升了 5 0 . 3%。其次为总胆固醇 (TC) ,增加了 16 . 6 %。2 10年间男女两性危险因素水平均呈增加变化 ,但女性多个危险因素增加的幅度大于男性。 3 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普遍存在 ,具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危险因素的比例由 1992年的 4 1 9%上升到 2 0 0 2年的6 9. 8%。青年人群超重肥胖率由 4 7. 4 %上升到 6 8. 3%。结论 :北京地区 35~ 4 4岁青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 ,10年间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均呈上升变化 ,其中血脂水平增加的幅度最大。女性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平均水平上升的幅度大于男性。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在北京地区的青年人群中普遍存在。应该更加重视控制青年人?  相似文献   
10.
Objective To estimate the current prevalence, awareness and treatment status of hypercholesterolemia among in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 in China. Methods Sixty-four hospitals across China, including 32 secondary hospitals and 32 tertiary hospitals were selected for baseline survey. Fifty inpatients diagnosed with ACS were recruited consecutively in each participated hospitals. Retrospective information for 2751 patients were collected, and the prevalence, awareness, and treatment status of hypercholosterolemia among the patients were analyzed. Results (1) Mean age of the patients was 65±11. Sixty-nine percent of the patients were males and 31.2% were females. Among them, 39.4% were diagnosed as ST-segment elevation MI, 8. 8% as non-ST-segment elevation MI and 51.8% as unstable angina. Twenty-seven percent of them had previous ACS history. (2) Hypercholesterolemia was found in 19. 6% ACS patients. Among 7 geographic districts (north China, east China, south China, middle China, northeast, northwest and southwest), the prevalence rate of hypercholesterolemia was highest (24.7%) in east China and lowest (10.0%) in middle Chin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among these areas. (3) Awareness rate of hypercholesterolemia was 12.2% among patients with hypercholesterolemia,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various areas. Treatment rate was 66.7% among patients with known hypercholesterolemia, with the highest (83.3%) seen in south China and lowest (0%) in southwest area. (4) The prevalence, awareness rate and treatment rate of hypercholesterolemia were higher in recurrent ACS patients than in those without ACS history. Conclusions Nearly 20% ACS inpatients have hypercholesterolemia. It is essential to pay more attention on the treatment of hypercholesterolemia for the purpose of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