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1.
2.
目的通过测量膝骨关节炎(KOA)患者X线基本参数,探究膝关节线重塑及不均匀沉降规律及影响因素。 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收治的148例(192膝)KOA患者,其中男性50例(59膝),女性98例(133膝);年龄41~81岁,平均(64±9)岁。将所有患者按年龄分成<60岁组和≥60岁组,并按K-L分级对KOA患者进行分型。在膝关节正位X线片上测量解剖标志到膝关节线的距离、股骨髁高度及胫骨平台高度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股骨内收肌结节、腓骨头高点到膝关节线的距离分别为(50±5)mm(ATJL)、(17±5)mm(FHJL)。股骨内髁(MFCA)、股骨外髁(LFCA)、胫骨内侧平台(MTPA)、胫骨外侧平台(LTPA)高度分别为(49±5)mm、(47±6)mm、(4±5)mm、(9±4)mm。股骨髁宽度(FW)为(93±7)mm,并与ATJL呈正相关(r=0.651,P<0.001)。不同性别间FW、ATJL、MFCA、LFC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岁和≥60岁组间MTP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95,P=0.029)。不同K-L分级MTP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082,P=0.003),且MTPA与K-L分级呈负相关(r=-0.241,P=0.001)。 结论胫骨内侧平台高度与KOA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可以用来评价KOA的严重程度。在KOA患者中ATJL与FW具有相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股骨髁及胫骨外侧平台高度未发生明显变化,胫骨内侧平台高度显著降低,提示胫骨平台随年龄增长存在不均匀沉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侧卧位时骨盆向头尾侧倾斜的程度及其对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假体外展角的影响及校正方法。方法 将50例62髋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校正组及对照组,均采用侧卧位后外侧入路手术。对照组25例28髋以常规方法放置髋臼假体,校正组25例34髋进行水平仪及铅垂法校正后放置髋臼假体。术后测量两组患者髋臼杯外展角,并比较与术中预估的差异。结果 校正组在侧卧位未校正前骨盆整体倾斜-1.647°±4.512°,向头侧倾斜-(4.989°±2.778°),向尾侧倾斜2.587°±1.927°;头侧倾斜偏离大于尾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校正组术后髋臼杯外展角为42.685°±3.355°,术中预估与术后测量偏差1.962°±1.515°;对照组术后髋臼杯外展角为44.534°±4.844°,术中预估与术后测量偏差4.244°±3.042°;校正组偏差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侧卧位时头尾侧骨盆倾斜影响术者对髋臼外展角的判断,可能造成髋臼假体放置角度不准确。通过水平仪及铅垂法进行校正可提高判定髋臼假体外展角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MRI三维重建技术测量国人半月板三维形态学参数,为优化人工半月板设计提供技术手段和数据支持。方法将29例志愿者的膝MRI扫描数据导入Mimics软件构建胫骨平台及半月板三维模型。应用3-matic软件将内外侧半月板三维模型投影于胫骨平台平面,并根据半月板覆盖角度将半月板均等分为前角、前角体部交界、体部、体部后角交界、后角这五个位置,定量分析国人内外侧半月板前后径、左右径、覆盖角度及各个位置的半月板宽度,并将半月板和胫骨平台模型导入Geomagic软件,利用3D散点模型分别测量半月板前角、体部和后角的最大厚度。结果外侧半月板的覆盖角度及左右径均显著大于内侧半月板,而半月板的前后径内侧大于外侧;半月板宽度方面,外侧半月板前角至体部部分的宽度大于内侧,而内侧的体部后角交界和后角均显著大于外侧。外侧半月板的宽度变化差异较小,而内侧半月板在体部后角交界处最宽;内侧半月板前角和后角的厚度均显著大于外侧,而体部则显著小于外侧;男性半月板的尺寸显著大于女性,而横纵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半月板在大多位置宽于女性,而厚度差异性较小;内、外侧半月板各部位的厚度均与体重和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呈正相关。结论本研究利用三维重建技术,通过对国人半月板形态的测量揭示了国人正常半月板形态学的特点及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气管切开术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最常见的开放气道的手术之一,而术后再次出现吸气性呼吸困难症状较为少见,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接诊2例气管切开术后再次出现喉梗阻的患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下肢负重位等比例全长X线片进行测量与分析,明确该组人群下肢解剖和力学轴线的特征性变化。方法:收集自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下肢负重位等比例全长X线片数据和具有血管病变而无膝关节病史患者下肢CTA扫描数据。将具有血管病变而无膝关节病史患者作为正常人组,共20例40膝,男7例,女13例,年龄24~72岁,平均63.2岁;将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作为关节炎组,并将关节炎组分为内翻膝组和外翻膝组,共53例100膝,男10例,女43例,年龄52~80岁,平均64.7岁。测量股骨角(F角)、胫骨角(T角)、关节间隙角(JS角)、股胫角(FT角)、髋-膝-踝角(HKA角)、膝生理外翻角(KPV角)及股骨头颈偏距(offset)。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正常人组F角(79.9±2.3)°,T角(93.8±3.7)°,JS角(1.7±1.0)°,FT角(175.4±4.0)°,HKA角(181.4±4.1)°,KPV角(6.0±1.0)°,offset(38.5±6.5)mm;骨关节炎组F角(81.4±3.5)°,T角(94.6±2.7)°,JS角(2.1±2.5)°,FT角(178.1±6.3)°,HKA角(184.3±6.9)°,KPV角(6.2±1.5)°,offset(38.1±9.2)mm。KPV角在内翻膝(6.5±1.4)°和外翻膝(5.5±1.5)°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56,P=0.005);KPV角与患者年龄之间有相关性(r=0.241,P=0.016);股骨偏心距与KPV角之间有相关性(r=0.946,P=0.000)。结论 :膝骨性关节炎平均膝关节生理外翻角为6.2°,并且与年龄、股骨偏心距呈正相关。内翻膝的平均膝关节生理外翻角大于外翻膝约1°。膝骨性关节炎下肢力学参数的改变可能与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生和发展有关。在TKA术前对下肢全长等比例X线片进行测量评估,取得下肢力学数据作为参考,可使得术中截骨变得更加合理、个体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mimics重建股骨的三维图像,通过模拟膝关节置换术来确定解剖轴线机械轴线来测量股骨外翻角的一种方法。方法利用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三医院住院患者下肢CTA扫描的扫描数据(35岁男膝关节无疾病、无畸形的成年人)。通过使用mimics软件对其CT图像进行二维阈值分割及切割、数据填充等预处理,获得三维股骨模型,并在二维横断面上找到髓内定位杆的入针点,于此点向股骨近端做一直径为4 mm长度为200 mm的圆柱,通过调整圆柱的方向,找到髓内定位杆的最佳位置,可得出进针点及股骨近端该圆柱的中心的三维坐标。将mimics重建的三维模型导入geomagic软件中,通过对股骨的平滑处理,将与髋臼接触的股骨头面拟合成球形,找到该球体的球心三维坐标。使用以上三点的坐标测出其夹角,即外翻角。结果建立了一种基于CT图像三维重建,准确的获得膝关节轴线的方法。结论通过此方法可以准确的测出提供术中参考的股骨外翻角,以指导术中截骨,乃至于外翻角术前个体化。  相似文献   
8.
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真实髋臼(真臼)形态的解剖变异和骨质缺损为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带来诸多困难。三维重建技术在明确骨性解剖结构、定量分析骨质储备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结合各型DDH真臼解剖学特点制定术前髋臼重建方案,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并改善关节功能。本文拟结合DDH分型针对真臼三维形态学研究及髋臼重建的处理策略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CT三维重建技术应用于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股骨近端形态研究的相对优势,以及DDH CroweⅠ~Ⅳ型股骨近端的测量参数与形态特点进行综述。 方法在近年DDH股骨形态研究中以"股骨近端形态"成人DDH"全髋关节置换"及"CT三维重建"为关键词,在PubMed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检索近年发表的相关文献,对CT三维重建的DDH股骨近端的应用优势、CroweⅠ~Ⅳ型DDH股骨近端的测量参数与形态特点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DDH是髋关节发生骨性关节炎的重要原因之一。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是目前治疗DDH的最有效治疗方法。DDH的髋关节常伴有股骨侧严重的病理改变,尤以CroweⅣ型DDH股骨畸形程度最为严重。术前应用CT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帮助医生充分认识这些解剖变异,从而可以优化术前设计,缩短手术时间,继而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 结论采用CT三维重建技术能全面显示髋关节的立体形态和各部位解剖结构的空间关系,在DDH的诊断、分型,股骨近端形态个体化建立、股骨侧假体的选择,THA中股骨假体植入准确度的提高及术后并发症的降低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半月板损伤是最常见的运动损伤,目前半月板损伤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半月板修整成型或半月板缝合,效果并不是很明确。半月板移植受到来源等问题限制,开展不多。随着聚氨酯等高分子材料在骨科的应用,人工半月板也逐渐发展起来,目前可用于人体的有部分半月板假体,即CMI和Acifit,以及临床试验永久型全半月板假体NUsurface,其中Acifit和NUsurface主要材料就是聚氨酯。所以本文将聚氨酯材料在人工半月板中的应用做一个详细综述,为人工半月板的研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