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医院病原菌的结构和耐药的变迁趋势,探讨病原菌的变迁与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的关系。方法:对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1995年以来11年临床标本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合同期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分析病原菌变迁与抗菌药物使用的相关性。结果:11年间从临床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15914株。①G 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和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的构成比上升趋势明显,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和肠球菌属的构成比波动幅度较大,但变化趋势不明显。G-菌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构成比虽有波动,但始终维持在高水平;大肠杆菌和变形杆菌的构成比明显下降,不动杆菌的构成比明显上升。②1995年构成比最高的3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金葡菌,2005年变为铜绿假单胞菌、金葡菌和不动杆菌。③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在2005年达70DDD/100人天,使用最多的药物种类为喹诺酮类、二代头孢菌素和含酶抑制剂的三代头孢菌素;单一品种药物为左氧氟沙星、头孢呋辛和阿奇霉素。④大环内酯类、糖肽类、碳青霉烯类和3代头孢/抑制剂等药物的使用强度变化与多种病原菌构成比的变化呈显著正相关,MR-SA构成比的变化与多种药物使用强度变化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水平逐渐升高,将会增大抗感染治疗的难度;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变化有可能导致病原菌结构和耐药水平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某三甲医院呼吸科2005~2009年抗菌药物使用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水平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统计呼吸科2005~2009年每半年的药物"类"和药物"种"的消耗情况,并监测铜绿假单胞菌临床耐药率,然后对两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头孢三代药物使用2005~2009年呈整体下降趋势,且和铜绿假单胞菌对主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正相关;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2005~2009年呈整体上升趋势,且和铜绿假单胞菌对主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负相关;加酶抑制剂类(包括头孢三代加酶抑制剂类和青霉素加酶抑制剂类等)药物的使用,均与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无正相关关系。结论在用药结构中,适当减少头孢三代抗菌药物的比例,适当增加喹诺酮类、加酶抑制剂类抗菌药物的比例,有利于减少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产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临床药物使用强度与主要病原菌临床分离率之间的量化关系。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2007~2008年24个月抗菌药物使用和各类临床标本病原菌分离情况的相关数据,将抗菌药物的使用总剂量换算为每100住院人天所消耗的限定日剂量(DDD/100人天),并计算每月主要病原菌的分离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有4类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分别与4种病原菌分离率相关:喹诺酮类与鲍氏不动杆菌(r=-0.443,P〈0.05),糖肽类与肺炎克雷伯菌(r=0.517,P〈0.05),青霉菌类与金黄色葡萄球菌(r=0.429,P〈0.05),青霉素+酶抑制剂类与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氏不动杆菌(r=-0.547,P〈O.01;r2=0.460,P〈0.05)。结论:喹诺酮类、糖肽类、青霉素类和青霉素+酶抑制剂类药物使用强度的变化对病原菌临床分离率的影响可能较大;有针对性地调整这几类药物的使用强度有可能降低这些病原菌的临床分离率。  相似文献   
4.
烧伤病区抗生素使用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水平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研究烧伤病区抗生素的使用与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水平变化之间的关系,为防治烧伤病区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提供依据。方法计算8年来烧伤病区各类抗生素的累积每日约定剂量(DDD)和平均每日每百张床位所消耗的DDD数,以及同期导致烧伤感染的铜绿假单胞菌对8种抗生素的耐药水率,并对抗生素的使用量与耐药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8年来烧伤病区使用的抗感染药物中,氨基糖苷类、第一代头孢菌素等抗生素的使用量大幅度下降,而碳青霉烯类、大环内酯类和含酶抑制剂类抗生素使用量的上升幅度较大;同期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率有明显的变化。与之相对应,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与大环内酯类、碳青霉烯类和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量呈正相关,而该菌对环丙沙星和哌拉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与第三代头孢菌素和含酶抑制剂类(INH)抗生素的使用量密切相关,其中与INH的相关系数为负值。结论结果提示,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的水平影响较大;在烧伤临床抗感染治疗中减少碳青霉烯和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加大含酶抑制剂类抗生素的使用量有可能降低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水平。  相似文献   
5.
烧伤病区抗菌药物使用9年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烧伤抗感染治疗用药的变化趋势,为促进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临床抗感染治疗水平积累经验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平均100例患者每日使用约定剂量(DDDs/100例.d)作为抗菌药物使用量的观察指标,对烧伤病区1995-2003年抗菌药物使用的数据进行统计,并统计同期病原菌不同革兰染色类型所占比例,作为评价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的参照。结果9年来烧伤临床抗菌药物使用量无明显增加的趋势,2003年含酶抑制剂类药物取代氨基糖苷类药物成为使用量最大的抗菌药物;1995年后革兰阳性菌在病原菌中所占比例逐渐升高,2003年已超过革兰阴性菌。结论烧伤病区对抗菌药物的使用实行了有效的总量控制;今后应重点加大对革兰阳性菌感染治疗的力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院内会诊管理现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应对策略,完善会诊管理制度,提高会诊质量。方法:提取医院会诊系统中的会诊记录,分析会诊按时完成率,对会诊申请及完成集中的科室进行重点分析与调查。结果:2011年1月-2012年5月会诊按时完成率逐月稳步提升,2012年5月已达到86%,但距98%的目标尚有较大距离;完成会诊的前10位科室完成量占全院的59.81%,申请会诊的前10位科室申请量占全院的63.8%,并且有6个科室重叠,说明申请与完成会诊的科室较为集中;会诊系统中有8.6%未完成的会诊。结论:应采取集中会诊、会诊质量互评、加大网络监控力度等措施,进一步提高会诊按时完成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烧伤病区抗菌药物使用的情况及病原菌结构与耐药水平的现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烧伤病区2000-2011年度临床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s/100人天,统计烧伤病区2000-2011年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的耐药率以及鲍氏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对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与3种病原菌的耐药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2011年三代头孢+酶抑制剂类、二代头孢、氨基糖苷类药物为使用强度最大的前3位药物,烧伤病区抗菌药物使用总强度达到52.78 DDDs/100人天;3种病原菌的耐药率变化均明显升高,一、二代头孢菌素的使用强度和抗菌药物使用总强度与3种病原菌耐药率的变化密切相关.结论 烧伤病区抗菌药物使用总强度和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性均处于较高水平,降低病区抗菌药物使用的总强度,适当减少二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可能会对降低病原菌耐药水平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中医医案管理系统通过对中医医案的录入、检索,实现对中医医案的计算机管理,为进一步总结经验提供数据服务。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与病原菌耐药水平之间的关系,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统计10个病区2011年31种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以及这些病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的耐药率、鲍氏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及对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与病原菌耐药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环丙沙星使用强度与3种病原菌耐药率呈正相关,头孢克洛使用强度与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呈负相关.结论 环丙沙星的使用强度与病原菌耐药率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降低该药的使用强度有可能降低病原菌的耐药率;头孢克洛使用强度与病原菌耐药率之间的关系有待通过后续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0.
军队执业医师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规范军队医师执业活动,开发了《军队执业医师管理系统》。设计目标是达到对军队各级医疗、预防、保健机构的医务人员医师资格考试情况、医师资格认定情况和执业注册信息进行全程管理。并可逐级上报汇总各单位执业医师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