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急救医疗系统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1年7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319例,按不同转运方式分为急救医疗系统(EMS)转运组与非EMS转运组。比较两组发病呼叫-首次医疗接触(So-to-FMC)时间、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FMC-to-B)时间、发病呼叫-球囊扩张(So-to-B)时间、入门-球囊扩张(D-to-B)时间的差异,分析不同转运方式发病距离与这些时间的关系。结果 EMS组So-to-FMC时间、FMC-to-B时间、So-to-B时间分别为60 min、143 min、105 min,非EMS组分别为96 min、177 min、175 min,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MS组与非EMS组D-to-B时间分别为107 min与106 min,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MS组So-to-FMC时间、FMC-to-B时间、So-to-B时间不随着发病距离的增加而延长(P>0.05),而非EMS组So-to-FMC时间、FMC-to-B时间、So-to-B时间均随着发病距离的增加而延长(P<0.05)。结论运用EMS转运患者不会因为发病距离的延长而增加急救时间,可有效缩短院前急救时间,进而缩短心肌缺血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  探讨高尿酸血症与冠状动脉非阻塞型心肌梗死(MINOCA)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之间的潜在联系。  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在亳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冠脉造影并确诊为MINOCA的患者,共168例,根据血尿酸水平分为高尿酸血症组(47例)和正常尿酸组(121例)。由经过培训的心内科人员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相关基线资料。平均随访18个月,通过门诊复诊、电话随访、调阅电子病历等方式记录出院后随访期间的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发生情况,并以此作为随访终点事件。比较2组患者基线资料,观察2组患者的预后差异。  结果  168例患者共记录到35次MACCE。高尿酸血症组发生16次MACCE,正常尿酸组发生19次MACCE。与正常尿酸组相比,高尿酸血症组的MACCE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更高(分别为34.0% vs. 15.7%和10.6% vs. 0.8%;均P < 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曲线表明,高尿酸血症组MACCE风险与正常尿酸组生存曲线逐渐分离,且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P=0.003)。  结论  对于MINOCA患者来说,高尿酸血症与其不良事件发生密切相关,且很可能是MINOCA患者MACCE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血尿酸水平有望作为预测MINOCA患者预后的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再灌注延迟时间分布,探讨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差异。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5年10月急诊收治并符合入选标准的STEMI患者309例,根据年龄分为3组,年龄≥75岁组(n=32)、60~74岁组(n=118)与年龄≤59岁组(n=159),分析各急救时间分布,包括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SO-to-FMC)、转运时间、首次医疗接触到再灌注(FMC-to-B)、导管室启动延迟时间、介入操作延迟时间、急诊至球囊扩张血管再通时间(D-to-B),并观察其临床预后。结果年龄≥75岁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病、多支病变者及高Killip分级者比例较高;与年龄≤59岁组比较,年龄≥75岁组STEMI患者30 d和1年内的死亡率和总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75岁组与年龄≤59岁组比较,在转运延迟时间上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75岁高龄患者合并症多、临床预后差,年龄因素可能是影响院前延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消炎散外敷联合股四头肌锻炼治疗早期Ⅰ、Ⅱ级急性半月板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中药外敷消炎散联合股四头肌锻炼治疗36例早期Ⅰ、Ⅱ级急性半月板损伤患者,观察临床疗效。结果:36例患者中治愈23例,显效7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67%。结论:消炎散外敷联合股四头肌锻炼治疗早期急性半月板损伤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关节腔内复方倍他米松注射联合玻璃酸钠注射对原发性冻结肩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收治的70例原发性冻结肩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类固醇组和联合组,各35例。类固醇组接受关节腔内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治疗,联合组在类固醇组的基础上接受玻璃酸钠注射治疗。治疗后4、8、12周进行门诊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估疼痛程度,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量表(CMS)评估肩关节功能。结果治疗后4、8、12周,两组CM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治疗后8、12周CMS评分均高于治疗后4周,治疗后12周CMS评分均高于治疗后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同时间点,联合组CMS评分均高于类固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4、8、12周,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治疗后8、12周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后4周,治疗后12周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后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4、8周,联合组VAS评分均低于类固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12周,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均能减轻肩关节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关节腔内复方倍他米松注射联合玻璃酸钠注射对原发性冻结肩的临床疗效优于单一关节腔内复方倍他米松注射,能明显减轻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痛风性关节炎是与高尿酸血症密切相关的一种反复炎症性疾病,专家团队在长期临证学习及总结古人经验的基础上,认为痛风性关节炎因湿、热相搏,郁而不解,热极成毒,蓄毒于内,阳动生风,助热毒攻注骨节而发病,疾病发展演变历经“蓄毒而发,毒损骨络——湿滞难去,毒伏骨脉”过程。近年研究发现尿酸钠晶体刺激体内炎性体的激活和肠道菌群失调是痛风性关节发生的重要机制,其中炎性体激活可促进机体分泌白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等加重炎症过程,并且肠菌失调还会导致尿酸的分解、排泄减少。团队认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疾病可借鉴仝小林院士的“态靶结合”辨治方略,对痛风辨毒识态定其靶,热毒为痛风急性期所处之“态”,湿毒为痛风缓解期所处之“态”,炎性体、肠菌失调为痛风治疗的重要靶点;治疗上遵循“解毒—化毒”原则,急性期以清热解毒定风为法,缓解期以除湿化毒通络为法。结合态靶辨治方略,分期辨态治毒打靶,减低疾病发病率和复发率,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提供理论依据及方法。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