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癌性腹膜炎的MS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癌性腹膜炎(Cancerous Peritonitis,CP)又称转移性腹膜炎。临床上比较常见,其影像学表现复杂多变,诊断比较困难,尤其对于缺乏原发肿瘤病史的患者。而及时、准确的作出腹膜转移的诊断对于原发肿瘤的分期、治疗方案的选择、预后评判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2]。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血管CT成像中管电压联合迭代重建与图像质量及剂量间的关系,以确定最优管电压和迭代重建的参数。方法:利用ATOM 701-D型成年男性仿真人头颅模型,配置碘水混合造影剂自制脑血管。采用320排容积CT以80、100、120 k V管电压分别联合自适应迭代降剂量技术(AIDR 3D)迭代重建4个等级(off、mild、standard、strong)共12种方案,按管电流等其他参数不变进行颅脑单圈扫描,记录辐射剂量。获得横断面血管CT值及噪声、血管周边脑组织CT值及噪声、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管电压扫描及不同迭代算法水平重建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管电压100k V时较120 k V时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分别降低39.29%、39.52%和39.42%;管电压80 k V时较120 k V时CTDIvol、DLP及E分别降低66.88%、67.02%和67.31%。管电压一定,不同迭代水平重建时:血管噪声、血管周边脑组织噪声、SNR、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管CT值及血管周边脑组织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迭代重建水平一定,不同管电压扫描时:血管CT值、血管噪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管周边脑组织CT值、SNR、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管周边脑组织噪声在AIDR 3D off和mild水平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standard和strong水平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00 k V管电压扫描联合standard或strong水平的迭代重建算法会获得较高质量的脑血管成像。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是典型的多血管肿瘤,丰富而扭曲的肿瘤血管是肝癌的重要特征,在其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的各阶段,肿瘤新生血管均起着重要作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重要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其表达影响着肿瘤微血管密度(MVD).一种新的CT灌注成像技术被用来研究肿瘤的血流灌注和微血管分布情况.本文就HCC的肿瘤血管生成机制、CT灌注成像的一般原理以及在评价肝癌肿瘤微血管生成指标VEGF,MVD等方面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个体化自体动静脉内瘘(AVF)三维数值模型构建的可行性。方法:采用MIMICS软件读取自体AVF患者CT血管造影时DICOM格式的原始数据,运用阈值分割和手动分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感兴趣区的三维重建。并用CFX软件进行模型的数值仿真,分析与自体AVF功能不全相关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成功构建了个体化自体AVF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可直观显示内瘘区的血流分布特点。流速最大在内瘘吻合口动脉端;进入静脉端瘤体内的主血流一部分沿瘤体壁向远处发展成涡流后达出口,另一部分朝瘤体中心形成较小的涡流后再达出口;次血流则直接沿着瘤壁到出口。结论:基于相对无创的CTA影像数据构建的真实可视化的自体AVF三维数值模型相比理想化的实验模型不仅可行、可靠,而且更加有针对性,可以形象地评估内瘘区血流动力学情况,有助于早期对患者进行个体化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管电压(80、100 kV)联合标准迭代重建技术对上肢动静脉内瘘(AVF)患者CT血管造影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将72例自体上肢动静脉内瘘功能不全的疑似患者随机编入120 kV、100 kV和80 kV管电压组,每组各24例,采用320排Toshiba Aquilion ONE完成CTA检查,低管电压组联合标准自适应迭代降剂量技术(AIDR 3D)以改善图像质量。采用轴位图像结合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等重建技术观察AVF血管显示情况。分别比较3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血管内密度(VD)、噪声、信噪比(SNR)、对比信噪比(CNR)、图像质量主观评分、辐射剂量。结果:100 kV与80 kV组CTDIvol与DLP明显低于常规120 kV组(P<0.05),但100 kV与80 kV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标准迭代重建,随着管电压降低VD明显增高(P<0.05)。100 kV组与120 kV组图像噪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管电压降到80 kV时,其图像噪声比100 kV组及120 kV组大(P<0.05)。80 kV组SNR和CNR最高,比120 kV组分别高67.5%、78.6%,但与100 kV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管电压组与常规120 kV组图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图像质量均良好。结论:100 kV管电压扫描联合标准水平迭代重建算法方案可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获得高质量的上肢AVF图像,具有一定的临床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胆道疾病是外科急腹症中的常见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寒战、高热、黄疸,甚至发生休克,危急生命。现将50例患者观察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1995年共收治50例,男性2例,女性48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碘化铯和硫氧化钆2种闪烁体材料平板探测器的DR系统在不同成像剂量条件下图像质量的差别.方法 以碘化铯为闪烁体材料的平板探测器系统和以硫氧化钆为闪烁体材料的平板探测器系统分别摄取对比度-细节体模(CDRAD 2.0)在相近成像剂量条件下的X射线图像,计算所对应的成像剂量下图像质量因子反数值(image quality figure inverse,IQFinv),应用ANOVA 分析2平板探测器对比度及细节检测能力,应用Wilcoxon检验分析、比较2种平板探测器的图像信息检测能力的差别.结果 在一定剂量范围内,2种平板探测器的图像质量均随着成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P<0.001).在管电流量不同mAs时,2种非晶硅DR平板探测器的IQFinv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像剂量相同时,2种非晶硅平板探测器具有近似的图像质量,图像质量的提高与成像剂量的增加并不成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测量腰椎间盘突出物面积占椎管面积比值在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治疗的患者90例,通过CT测量腰椎间盘突出物面积占椎管面积比值,根据比值不同分为一度、二度、三度。采用不同干预手段,综合分析治疗后效果。结果治疗后一度改善指数明显高于二度〔(6.8±2.6)vs(2.4±1.2),P<0.05〕和三度〔(6.8±2.6)vs(1.8±0.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虽然二度改善指数高于三度,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1.2)vs(1.8±0.6),P>0.05〕;此外,治疗后一度有效改善率明显高于二度〔96.7%vs 70.0%,P<0.05)〕和三度〔96.7%vs(23.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二度有效改善率明显高于三度有效改善率〔70.0%vs23.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T测量腰椎间盘突出物面积占椎管面积比值可以为患者接受各种治疗提供很好的参考,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CD)的CT表现特点。方法:结合临床与手术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12例CD的CT表现特点。结果:12例中,局限型CD 9例,表现为颈部、肺内、纵隔、腋窝、左侧后腹膜单发或毗邻2个肿块,共12个肿块,呈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在18~150mm间,平均50mm,其中2个肿块见钙化,1个巨大肿块内见裂隙状低密度灶,其余肿块均呈均质密度伴显著持续性强化,平扫CT值42~50HH,增强后CT值在108~145HU间,且腹部3例肿块周边可见更高密度环形强化影及粗大血管影。弥漫型CD 3例,CT上均见有全身多处淋巴结多发肿大,肿大淋巴结直径在8~30mm间,呈均质软组织密度伴轻度强化,其中1例出现肺部病变,表现为两肺弥漫性分布的多发气囊腔及沿肺纹理分布斑点、小片状密度增高影。结论:均质软组织密度肿块伴显著持续性强化及钙化是局限型CD的主要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而弥漫性CD的CT表现类似淋巴瘤,常难以诊断,若合并淋巴细胞性间质性肺炎或副肿瘤性天疱疹等可具有一定的提示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应用两种不同方法对离体猪肝及正常人体肝脏行容积测量,对比探讨其准确性与实用性,旨在探索一种较理想的肝容积测量方法。方法:对7例离体猪肝(叶)用溢水法测量其容积,再行CT平扫,比较逐层叠加法、选择性VR自动法测量结果并与溢水法测量结果进行统计比较。收集体检行腹部CT增强检查正常者35例,男22例,女13例,运用逐层叠加法和选择性VR自动测量法测量其肝脏容积,并进行比较。结果:7例离体猪肝(叶)测量结果显示两种方法测量结果与溢水法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99)。35例活体人肝两种方法测量结果分别为(1371.85±238.01)cm3(、1380.16±234.16)cm3,测量结果间无统计学差异(t=-1.099,P=0.281>0.05);平均耗费时间分别为(27.93±5.55)s(、6.66±1.88)s,选择性VR自动法明显短于逐层叠加法(t=18.31,P<0.001)。结论:选择性VR自动测量法与常规逐层叠加法相比,测量结果准确可靠,且显著减少测量时间,故具有更大的临床实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