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6篇
神经病学   2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2.
背景闭经是抗精神病药治疗时常见的不良反应。这一不良反应不仅会影响生育,还会影响患者对药物治疗方案的依从性。多数研究提示药物所致高泌乳素血症是闭经的主要原因,但是极少有前瞻性研究评估这一假设。目的找出抗精神病药治疗后出现闭经的危险因素。方法研究采用前瞻性巢式病例-对照设计。将入院时处于月经周期的中间时段、未接受抗精神病药治疗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纳入研究。分别在利培酮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测定血清中6种生殖激素的水平,即孕酮、雌二醇、泌乳素、促卵泡激素、促黄体生成素以及睾酮水平。将利培酮治疗12周内未来月经的31例患者(闭经组)与年龄匹配、月经仍然规律的31例患者(对照组)对照,比较上述激素水平。结果我们发现育龄妇女利培酮治疗后泌乳素水平升高4倍,但无论治疗前还是治疗后闭经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泌乳素水平差异不明显。然而,治疗前闭经组的雌二醇及孕酮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在校正了治疗前其他5种生殖激素水平后,治疗前雌二醇水平仍然与治疗期间出现闭经显著相关。结论本研究结果不支持高泌乳素血症导致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相关的闭经这一观点。如果本研究结果中雌二醇水平的预测作用能够得到大样本研究的证实,那么临床医师可以利用这一信息为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选择合适的抗精神病药物,对易发生闭经的高风险患者而言可以优先选用导致闭经风险低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期改善的预测作用。方法选择90例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利培酮治疗8周。在治疗前,治疗第2、8周末检测血清BDNF水平;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根据2周末PANSS减分率分为早期改善组51例(≥20%)和非早期改善组39例(<20%)。选择同期45例女性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其血清BDNF水平,与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早期改善组治疗前、治疗第2周末血清BDNF水平均明显较低(均P<0.01),治疗第8周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早期改善组比较,治疗前,治疗第2、8周末血清BDNF水平均明显较高(均P<0.05)。非早期改善组治疗前,治疗第2、8周末血清BDNF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与自身治疗前比较,早期改善组和非早期改善组第2、8周末血清BDNF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治疗前血清BDNF水平是治疗2周末早期改善的影响因素。治疗第8周末早期改善组治疗有效率为80.4%,明显高于非早期改善组的59.0%(P<0.05)。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BDNF异常降低,但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明显改善,且治疗前BDNF水平对早期改善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首发且未服药的Ⅰ型与Ⅱ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成份与正常人是否存在差异,并探讨其原因。方法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健康者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成份的含量,并相互比较。结果Ⅱ型精神分裂症患者IgA、IgG、IgM、C4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或P〈0.05),Ⅰ型精神分裂症患者IgG、C4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IgM显著低于正常人(P〈0.01)。Ⅱ型精神分裂症患者IgM显著高于Ⅰ型精神分裂症患者(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免疫学异常,这种免疫学异常可能与不同的临床亚型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安非他酮联用碳酸锂缓释片治疗双相抑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进行8周开放式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78例符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双相抑郁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安非他酮联用碳酸锂缓释片治疗,n=40)及对照组(单用碳酸锂缓释片治疗,n=38),分别在基线及1、2、4、8周末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定疗效,同时应用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评定转躁情况,用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及实验室检查评定不良反应。结果:8周末两组HAMD总分(8±3,8±4)与基线(24±7,25±8)相比均明显降低(P<0.01),两组间HAMD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末观察组的HAMD总分(21±7,12±5)分别低于对照组(25±8,16±6)(P<0.05)。同时观察组第2周末的有效率(30%)及治愈率(20%)亦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5%、2.6%(P<0.05)。第4、8周末时观察组HAMD总分分别为9±4、8±3,与对照组(9±5,8±4)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第8周末两组有效率(90%vs89.5%)及治愈率(62.5%vs60.5%)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类似,研究过程中两组均无病例转躁。结论:安非他酮联用碳酸锂缓释片及单用碳酸锂缓释片治疗双相抑郁均安全有效,安非他酮联用碳酸锂缓释片治疗双相抑郁可加快起效速度,同时并不增加转躁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血药浓度与临床效应之间关系,探索阿立哌唑血药浓度的治疗窗。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应用非固定剂量药物治疗8周。以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阿立哌唑的谷浓度,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临床总体印象-病情严重程度量表(CGI-SI)评定疗效,治疗时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采用受试者运筹特征曲线(ROC曲线)获得血药浓度的最佳截断值,结合四分位间距法推测阿立哌唑血药浓度的治疗窗。并分析血药浓度与药物剂量、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等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入组80例患者,治疗有效47例、无效29例,另外4例脱落。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5%。阿立哌唑血药浓度与药物剂量、PANSS减分率及TESS分值间呈正相关,与CGI-SI分值呈负相关。药物剂量与疗效无相关性。最低有效血药浓度为363μg/L,发生不良反应的血药浓度阈值为540μg/L。有效组血药浓度的四分位间距为348~623μg/L。血药浓度在350~540μg/L的范围内疗效较好,副反应较轻。结论: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血药浓度与临床效应之间存在相关性,较适宜的治疗窗是350~540μg/L。  相似文献   
7.
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免疫学异常,且这种异常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根据Marry 1985年提出的家族性与散发性精神分裂症的概念,将首发未服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一级亲属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免疫学探讨。1 资料1.1 样本来源:①家族性与散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组(以下称家族性患者组及散发性患者组)均系我院2001年1月至2002年8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糖代谢的状况,以及AD与糖代谢的关系。方法:60例AD患者[AD组,根据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又分为轻度AD组(27分>MMSE评分≥16分)34例和中重度AD组(MMSE评分<16分)26例]及30名健康对照(正常对照组)进行糖耐量试验(OGTT)以及血浆胰岛素浓度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AD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D组空腹血浆胰岛素浓度(F=52.30)、OGTT的餐后2 h血糖(F=10.31)、糖耐量减退(IGT)的发生率(χ2=10.86)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轻度AD组与中重度AD组比较,空腹血浆胰岛素浓度(F=3.95)、OGTT的餐后2 h血糖(F=6.87)、IGT的发生率(χ2=4.54)均显著高于轻度AD组(P均<0.05)。结论:AD患者存在糖代谢异常,与AD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浙江省精神病专科医院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的现状,为制定并落实院内感染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分层抽取浙江省14家精神病专科医院,从每家医院中以月份为单位抽取2010年3个月的出院患者病案共7 684份。通过查阅病案统计院内感染发生率和不同精神病病种、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及不同等级医院院内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构成比,对记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医院感染率3.41%,医院感染发生与患者年龄、性别、精神病类型及医院等级有关;感染部位前3位是上呼吸道、胃肠道、下呼吸道。结论加强老年患者及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院感防控措施的落实是精神病专科医院院感防控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患者 女,55岁,已婚,农民,文盲.因间断兴奋话多、失眠25年,眠差,话多,行为乱1周,于2011年5月12日入我院治疗.患者25年前因吵架急起眠差、兴奋、话多、外跑、乱吃东西、骂人;当时入住本院治疗,诊断为躁狂症,予氯氮平75 mg/d、碳酸锂1.25g/d,治疗70 d,疗效好转出院.患者于1989年和1990年病情复发,表现同前,诊断治疗同前,均好转出院,出院后未坚持服药.此后精神状态正常,疾病未复发,劳动能力好.2011年5月5日因家庭关系不和急性起病,夜间不眠、兴奋话多、忙碌、易发脾气,胡语,说有人害她,行为乱,拿刀砍地.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8℃,心率120次/min,血压130/80 mm Hg(1 mm Hg =0.133 kPa),呼吸16次/min.患者牙齿全部缺如,体型偏胖.心肺听诊无异常,神经系统检查阴性.精神检查:意识清,定向力可;接触被动,兴奋话多,自语,大声叫喊,吵闹,有被害妄想;行为乱,躺在地上打滚,或躺在床上不停地睡下坐起;治疗不配合,拒食拒药;患者呈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状态;自知力无.入院X线片、头颅CT、腹部及妇科超声、脑电图未见明显异常.躁狂状态评定量表评分14分.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动过速(120次/min),ST段改变.血常规检查:白细胞10.1×109/L,中性粒细胞7.0×109/L,淋巴细胞25.5%,血小板计数235×109/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