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4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詹彦  石立  石全红  曾勇  邹福建  蒋勇  薛军  崔荣周 《重庆医学》2013,(27):3239-3241
目的探讨功能磁共振(fMRI)、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神经导航、术中超声(IOUS)、皮层脑电监测(ECoG)等对功能区附近以癫痫为主要症状的低级别胶质瘤手术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0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患者23例,术前fMRI、DTI明确病灶与传导束、功能区的位置关系,电生理、影像学检查定位致痫灶及病灶,采用MRI介导的神经导航系统制订手术计划,选择最佳手术入路,术中利用超声实时监测精确定位病灶范围,确定切除程度,术中ECoG定位致痫灶,手术显微镜下避开功能区处理病灶及致痫灶,术后详细评估记录患者预后等。结果 fMRI、DTI、神经导航、超声、ECoG等精确定位病灶及致痫灶,显微镜、术中病理指导下病灶切除程度:Ⅰ~Ⅱ级17例,Ⅲ级4例,Ⅳ~Ⅴ级2例。术后运动性失语1例,偏瘫、单瘫4例,意识障碍1例,经神经营养、脱水、高压氧等治疗均好转康复出院,无死亡病例。生活质量评估:Ⅰ~Ⅱ级20例,Ⅲ级3例,无Ⅳ级植物生存病例。切除临床疗效评价:治愈20例,好转3例,无如故或恶化病例。术后随访6~24个月,根据Engel癫痫疗效分级评估:Ⅰ~Ⅱ级21例,Ⅲ级2例,无Ⅳ级病例。结论 fMRI、DTI、神经导航、超声、ECoG等指导功能区附近低级别胶质瘤手术,最大限度切除病灶、同时处理致痫灶,能够有效保护功能区神经功能,大大减少对功能区正常脑组织副损伤,同时提高了症状性癫痫疗效。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持续动态观察矢状窦、大脑镰旁大型脑膜瘤患者术后颅内压的变化,探讨持续动态颅内压监测在其术后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9年2-11月的53例矢状窦、大脑镰旁大型脑膜瘤患者(矢状窦旁20例,大脑镰旁23例,窦镰旁10例)术后的颅内压监测值,分析术后颅内压变化的规律及意义,分析其与术后治疗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术后6 h内患者颅内压较低甚至为负(5.87±7.33)mmHg,6~72 h逐渐升高(10.62±13.21)mmHg,72 h后达高峰并趋于稳定(13.36±11.43)mmHg。6 h内ICP与其他时间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持续动态的颅内压监测可时时观察患者术后的颅内压变化,指导临床早期发现颅内压升高,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颅内压监测发现颅内压增高早于临床症状观察,结合影像学检查,提高了围手术期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1,TGF-β1)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Alpha-smooth muscle action,α-SMA)的表达差异与幼年和成年大鼠皮层注射FeCl3所致病性发作的相关性,探讨其在大鼠痫性发作中的可能机制.方法:分别用FeCl3...  相似文献   
5.
多胺和细胞凋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胺是一类小分子脂肪族化合物 ,对维持细胞膜和线粒体的完整性、DNA和RNA结构的稳定性 ,以及在基因表达、信号转导、调节蛋白合成过程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细胞凋亡过程中多胺浓度发生了变化 ;多胺的结构类似物和合成抑制剂的应用也对细胞凋亡产生了促进或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载脂蛋白E基因(apolipoprotein E gene,APOE)多态性与面肌痉挛发病率是否存在关联.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94例面肌痉挛患者(面肌组)和73例正常人(对照组)的临床资料,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cleaved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 sequence-tagged sites,CAPs)检测所有人员的APOE基因型,分别计算出面肌组和对照组3种APOE等位基因,即APOEs2、APOEε3和APOEε4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其分布是否存在差异.结果:面肌组APOEε4等位基因频率为15.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5%;同时,面肌组的APOEε4等位基因携带者所占比例为29.79%,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70%,2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结论:APOE基因多态性可能与面肌痉挛的发病率有关,其中APOEε4等位基因携带者可能更容易罹患面肌痉挛.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术前有胶质瘤相关癫痫(glioma related epilepsy,GRE)病史的患者术后停药前动态脑电图(ambulatory electroencephalogram,AEEG)异常是否与癫痫复发相关.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至2020年6月68例行手术治疗且长期随访的GRE患者AEEG及临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外科吸引器(cavitron ultrasonic surgical aspirator,CUSA)在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切除术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病历资料,根据是否应用CUSA分成A、B 两组,A 组27例运用CUSA 结合双极电凝行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切除,B 组24例组织剪结合双极电凝常规肿瘤切除。比较两组肿瘤切除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住院时间、甘露醇剂量、迟发性脑出血例数的统计学差异,并评估分析。结果:Simpson切除标准Ⅰ、Ⅱ、Ⅲ级A组分别为23、3、1例,B组为15、5、4例,两组切除率无统计学差异(P=0.125);A组平均住院时间(15.11±2.50) d,B组(19.71±4.79) d,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9);在出血量、手术时间上,A组分别为(631.48±240.65) ml、(4.27±0.27) h,B组为(1050.00±521.70) ml、(4.86±0.54)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6,P=0.029);ICP方面,6 h内两组差异不明显(P=0.138);6~72 h及72 h后A组分别为(11.30±3.81 mmHg、12.59±5.52 mmHg),B组为(13.96±9.95 mmHg、16.83±8.98 mmHg),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1、P=0.031)。其中A组1例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无迟发性脑出血;B组4例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迟发性脑出血5例,3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3个月随访,A组恢复良好24例,恢复较差3例,无病重及死亡病例,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22)。结论:在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切除术中,虽不能提高肿瘤切除率,但CUSA仍是一种实用而且有效的技术,能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预后更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姜黄素在外伤性癫痫鼠中的抗癫痫效应及对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 complex 1,mTORC1))表达的影响.方法 120只SD雄性大鼠按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干预组,每组40只.模型组与干预组构建大鼠皮质铁离子注射癫痫模型,对照组予以生理盐水注射,干预组于造模前1h腹腔注射姜黄素,连续14 d.各实验组于造模后6、24 h、3、7、14 d时间点进行相应实验.观察大鼠癫痫发作情况,记录大鼠皮层脑电图特点,透射电镜观察注射侧皮层神经元,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注射侧皮层mTORC1蛋白的表达及其磷酸化程度(p-mTORCl),免疫组化法检测p-mTORCl蛋白在大鼠注射侧皮层中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未见癫痫发作,干预组较模型组癫痫发作次数明显减少(P<0.05),发作程度明显减轻(P<0.05);脑电图提示干预组脑电波波幅及癫痫波次数较模型组明显减低(P<0.05);电镜见模型组大鼠神经元变性、死亡等改变,干预组大鼠神经元亚细胞结构基本正常;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mTORC1蛋白在模型组中各时间点磷酸化激活程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于术后24 h达到峰值,在干预组中p-mTORCl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免疫组化结果提示p-mTORC1在对照组中低表达,模型组中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中p-mTORC1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 在外伤性癫痫大鼠中,姜黄素可能通过抑制mTORC1磷酸化激活而发挥抗癫痫效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术中超声与神经导航在颅内肿瘤性病变切除过程中的价值。方法对128例(132个病灶)术前诊断为颅内肿瘤的患者分别于骨瓣打开前后、病灶切除过程中、病灶切除后行术中超声及神经导航定位探查。结果在骨瓣打开后132个肿瘤病灶的术中超声均准确定位,术中监测病灶残留程度几乎与病理及术后MR结果相符;神经导航在骨瓣打开前均能准确定位病灶,但骨瓣打开后定位病灶及术中监测病灶残留程度部分与病理及术后MR结果有偏差。在定位小病灶(≤1cm)及监测胶质瘤残留程度时术中超声较神经导航更为准确,而在定位大病灶(1cm)及监测其他类型病灶切除时两者无明显差异。结论神经导航可在骨瓣打开前准确定位病灶,但在骨瓣打开后术中超声定位更为精确,尤其在定位小病灶(≤1cm)及监测胶质瘤残留程度时术中超声较神经导航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