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作为一种常见的病因未明的严重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对人类健康影响巨大,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大脑结构、功能或代谢的异常,但目前尚未发现可用于疗效预测的生物学标记物或客观指标,临床治疗决策存在极大困难。研发生物标记物是走出精神分裂症疗效预测困境的切入点。神经影像学方法尤其是MRI可提取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结构和功能特征作为生物学标记物,提示精神分裂症可能的神经病理机制,进而辅助精神分裂症的疗效预测、判断患者病程及预后,有助于个体化精准治疗,提高治疗效果。本文对精神分裂症疗效预测的神经影像学标记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辅助疗效.方法 将60例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及对照组,联合组采用帕罗西汀治疗,配合右侧前额叶背外侧部、10Hz高频rTMS.对照组采用帕罗西汀治疗及假性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并进行基线、治疗后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表(PCL)及汉密尔顿抑郁测评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测评量表(HAMA)评定.结果 57例患者完成研究,两组患者治疗后PCL总分及重现、回避、警觉性增高因子分、HAMD、HAMA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4周末PCL测评总分、重现、警觉性增高因子、HAMA治疗前后评分差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帕罗西汀能够改善PTSD的核心症状及抑郁、焦虑症状;在帕罗西汀治疗基础上,10 Hz重复经颅磁刺激能够增加对PTSD的重现、警觉性增高等核心症状及焦虑症状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大学生患者的认知损害程度及其对相应教育策略的提示.方法 纳入40名首发精神分裂症大学生以及45名人口学特征匹配的健康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首发精神分裂症大学生患者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采用数字广度(顺背、倒背)、数字符号评估所有大学生的认知功能,并进行症状严重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4种常用的SSRI类抗抑郁药物治疗卒中后抑郁(PsD)的疗效,以及对患者社会功能、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117例卒中后抑郁的住院患者被随机分为4组,分别给予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舍曲林、帕罗西汀4种抗抑郁药物治疗,于治疗开始后2,4,8周时分别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日常生活能力评估量表(ADL)、生活质量与满意程度量表(Q—LEs—Q—SF)等进行疗效、功能、生活质量等方面的评估。结果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各组HAMD分数呈下降趋势,而且组内各时间点的评分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O.05);在治疗2周末时,帕罗西汀组HAMD评分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访视结束时各组间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HAMD、HAMA评分与Q—LES—Q—SF评分呈负相关(P〈0.01),访视结束时亦呈负相关(P〈0.01);治疗前HAMA评分与ADL呈正相关(P〈0.01),访视结束时HAMD、HAMA评分与ADI。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PSD患者抑郁、焦虑程度与日常生活功能呈负相关、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4种抗抑郁药物治疗PSD患者在治疗8周末时疗效无明显差异,但帕罗西汀起效更快。  相似文献   
6.
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表现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运动症状是帕金森病临床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睡眠障碍,神经精神症状,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疼痛等。这些症状由不同原因引起,不仅出现于帕金森病晚期,在帕金森病的早期运动症状出现之前即可出现,并对帕金森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加强对非运动症状认识,对于优化帕金森病的治疗策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摘要】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作为一种治疗精神分裂症(SZ)的方法,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精神分裂症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局部神经调节的研究之中。rTMS对治疗SZ的阳性症状(包括幻觉、妄想等)具有较好的疗效,而且对SZ的阴性症状也有一定改善作用。然而,如何精确定位和刺激强度的选择以及哪些SZ患者最适合rTMS治疗等问题尚未明确。运用MRI等影像学方法,从脑结构、功能和代谢等角度去探究rTMS的治疗作用机制及疗效预测,对于rTMS定位和评估治疗结果等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旨在就SZ患者进行rTMS治疗前后的头颅MRI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阐述了rTMS的潜在作用机制、疗效预测手段和神经导航定位等方面的最新发现,主要进展有额叶皮层厚度的改变、左半球颞顶皮层及背外侧前额叶皮层的功能障碍与精神分裂症rTMS治疗的作用机制及疗效有关,基于MRI的神经导航定位有利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联合帕利哌酮治疗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7年5月于空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青少年患者共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完成4周治疗及随访者为70例。研究组给予帕利哌酮及rTMS治疗,对照组给予帕利哌酮及伪刺激治疗,疗程均为4周。于治疗前(基线)、治疗2周、治疗4周给予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 PANSS)评定患者疗效,记录患者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79.41%,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55.5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2周末、4周末时两组PANSS阴性症状评分及一般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总分及阳性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TMS可增强帕利哌酮对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效果,缩短起效时间,尤其在改善阳性症状中有更大作用,而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
1病例患者女,12岁。2003年5岁出现双手不自主抖动,吃饭时挤眼,症状较轻未引起家人注意。2005年7岁转学后出现双上肢不自主抽动,左侧为著,幅度较大,静止或活动时均可出现,时轻时重,每天数10次。2010年9月10岁至2011年2月,患者双上肢抽动加重,夜间需将上肢压住方能入睡。右手抖动,不能在纸上写字,但可勉强在竖直的黑板上写字,能用手机输字。既往无其他疾病;个人史无特殊,生长发育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首次发作时症状特点、精神病性症状的特征及诊断情况,为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的及时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对2010年1月1日~2015年10月31日于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身科住院,年龄13~17岁,诊断为首次发作双相情感障碍的119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精神病性症状的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首次就诊误诊86例,占72.26%;其中,躁狂发作误诊14例,出现精神病性症状的为12例,误诊8例(66.67%);抑郁发作误诊71例,伴精神病性症状的为26例,误诊24例(92.31%).混合发作误诊1例,且伴精神病性症状.在首次发作的双相障碍的患者中,精神病性症状出现最频繁的为关系妄想(27例),其次为幻觉(10例).结论精神病性症状对于首次为抑郁发作的青少年患者来说对确诊双相情感障碍的意义更大.青少年双相请障碍患者出现精神病性症状的形式、内容广泛.重视精神病性症状在青少年双相障碍中的诊断作用,对提高双相障碍的识别率、诊断率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