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烟雾病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是一种原因不明、慢性进行性的脑血管闭塞性疾病.1961年由日本学者首先报道.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脑底动脉狭窄或闭塞伴脑细小血管形成,在脑血管造影上形如烟雾而得名字.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TIA)、癫癎、脑梗死和脑出血,病人常伴有严重的神经功能和意识障碍.现总结我科1997年以来经过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确诊的烟雾病20例,就手术治疗方法、治疗效果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显微手术联合脑室、腰大池引流治疗四脑室扩张性血肿的效果。方法对14例病人采用了经后正中开颅显微手术联合脑室、腰大池引流治疗四脑室内血肿。结果术后死亡4例;10例存活者ADL分级,I级2例,II级2例,Ⅲ级3例,Ⅳ级1例,V级2例。结论显微手术联合脑室、腰大池引流是一种治疗四脑室扩张性血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以幕上、脑内较为多见,病灶多伴有亚临床型微出血,而有明显临床症状的出血性海绵状血管瘤则相对较少,约8%~37%,报道也较少[1-4].现将我科1998年1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16例幕上脑内出血性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治情况作一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4.
额叶脑挫裂伤往往需要冠状切口开颅,手术时间长,损伤大.我科近3年对29例脑挫裂伤患者应用微创理念经眉弓眶上小骨瓣入路手术清除额叶挫裂伤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脑动静脉畸形(AVM)破裂出血的效果.方法:对54例破裂出血的脑AVM患者实施显微手术治疗.结果:手术完全切除病灶46例(85.2%);畸形血管团残留8例(14.8%).按GOS评分,恢复良好31例(57.4%),轻度残疾9例(16.7%),重度残疾8例(14.8%),植物生存4例(7.4%),死亡2例(3.7%).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是脑AVM破裂出血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测量正常中国成年人四脯室、颅腔前后径及横径。方法利用CT轴面图像,采用Shapiro法测量300例正常成年人四脑室、颅腔前后径及横径,比较不同年龄组及性别间四脑室横径、前后径及脑室颅腔比(VCR)的差异。结果不同年龄组及不同性别间四脑室前后径及横径、VCR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四脑室横径为1.10~1.64cm,四脑室前后径为0.22~0.86cm,横脑室颅腔比为0.09~0.15,前后脑室颅腔比为0.03~0.11。结论测量结果为评估我国正常成年人四脑室系统的大小提供了较为客观的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7.
我们采用冠状一翼点联合人路手术治疗对冲性两额叶脑挫裂伤并一侧颞叶挫裂伤,并与2004年以前采用常规手术(以冠状入路或常规单纯改良翼点人路治疗两额叶并一侧颞叶脑挫裂伤)治疗结果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亚低温辅助治疗对其颅内压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7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治疗情况。其中以手术、脱水治疗、吸氧等基础治疗35例为对照组;另35例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实施亚低温治疗为观察组。采用颅内压监护仪动态监测患者入院时、治疗第1、3、5、7天颅内动态压变化;统计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颅内压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不断下降,第1、3、5、7天颅内压与入院时比较,然观察组变化程度较对照组显著,P<0.05;观察组恢复良好率为54.3%明显高于对照组28.6%,而死亡率8.6%明显低于对照组31.4%,P<0.05。结论亚低温辅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有利于降低患者颅内压,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9.
脑室内颅内压监测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颅内压(ICP)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作用.方法:从2007年1月至2010年2月共收治243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常规植入脑室内探头,连续测量颅内压4-15 d.结果:根据损伤后6个月COS评估预后,109例(44.8%)恢复良好,57例(23.5%)中度残疾,39例(16.0%)严重残疾,17例(6.9%)植物状态,21例(8.6%)死亡.结论:脑室内ICP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在颅脑损伤患者的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中,通过术中使用B超处理急性脑膨出,总结B超在颅脑损伤手术中诊断急性脑膨出的价值.方法 将44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者行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时,估计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可能性大者,预先准备术中B超;对照组患者在术中出现脑膨出时,按常规先关颅,再送患者做CT检查.两组在明确脑膨出原因后,均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发生脑膨出到再次开颅手术时所需时间和术后3个月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 入院时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GOS分别为(2.11±0.32)分和(2.14±0.2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GOS分别为(3.27±0.20)分和(2.65±0.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3个月时分别为(3.45±0.21)分和(3.12±0.23)分,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脑膨出到再次开颅手术所需时间,研究组明显短于对照组[(2.10±0.14)h与(4.00±0.24)h, P<0.05].结论 B超对颅脑损伤手术中急性脑膨出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以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