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8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患者女,53岁。于2006年2月19日入院。患者曾于1991年6月4日行手术切除胶质瘤,术后病理证实为星形胶质细胞瘤Ⅱ期,患者术后恢复可,于出院后1个月后进行局部放疗治疗,持续5周。随后患者开始服用CCNU化疗,每次服200mg,每8周服药一次,持续服药半年。1994年、2001年曾复查CT,未见肿瘤复发迹象。本次入院前半年,患者开始出现言语不清,近2个月来加重,并伴右侧肢体  相似文献   
2.
为讨论颅内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方法 ,对本科近 13年来治疗的 5例颅内黑色素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示颅内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征性。影像学上CT表现为高密度或混杂密度 ,增强扫描呈不同程度强化。核磁共振检查 (MRI)表现为短T1短T2 信号 ,也可以因顺磁性黑色素含量不同和瘤内有无出血 ,表现为高、低或混杂信号 ,注射二乙胺五乙酸钆 (GD DTPA)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强化。 5例患者中 ,3例手术全切 ,1例大部分切除 ,1例未手术。初步研究结果提示 ,颅内黑色素瘤的预后差 ,主张在手术基础上进行包括放疗及化疗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3.
Wistar大鼠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扩增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外分离、培养和扩增大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DC)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改良的Chen-WoanDC培养方法,梯度离心提取骨髓单核细胞中的非粘附细胞,加入GM CSF 5?ng/ml、IL 4 5?ng/ml进行诱导扩增,对培养的目的细胞进行形态学、OX62-FITC免疫荧光检查以及功能学鉴定。结果:DC前体细胞培养10?d呈典型树突状结构,表面标志物染色阳性,流式细胞学检查OX62单抗阳性率86%,不同培养时段的DC诱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以培养10?d的DC最强,培养10?d的DC诱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对同源淋巴细胞有更好的活性。结论:改良的Chen-Woan法为体外诱导扩增大鼠骨髓来源DC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脑血管畸形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小脑血管畸形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乙状窦后入路或枕下后正中入路进行手术。结果72例病人均手术全切病灶。术后病理结果:动静脉畸形(AVM)67例,海绵状血管瘤(CM)3例,静脉畸形(VM)2例。术后GOS评分:5分64例,4分4例,3分1例,2分1例,1分2例。随访4个月~13年,恢复良好64例,轻残4例,重残1例,植物生存状态1例,死亡2例。无复发病例。术前GCS评分≥8分的AVM病人,其术后GOS评分较GCS评分〈8分者高(P〈0.05)。结论小脑血管畸形应尽早行手术切除治疗,术中采用合适的手术入路、适当的手术技巧,可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AVM病人术前GCS评分≥8分的病人恢复好,〈8分病人恢复较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脂膜微囊向脑损伤位点靶向性聚集的特点,探讨其向鼠脑损伤区靶向性聚集的机制。方法建立脑损伤动物实验模型,制备脂膜微囊悬液。将脑损伤模型建立成功的28只大鼠随机分为以下几组,损伤当日组、伤后24h组、48h组、72h组、7d组、10d组、14d组、21d组、28d组;分别于损伤后不同时间,由尾静脉注射脂膜微囊悬液,鼠脑标本用油红O染色,研究脂膜微囊在脑损伤后的不同时间在损伤灶周围聚集的特点,并采用双重免疫组化染色,研究增生细胞核抗原(PCNA)及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细胞在损伤灶周围分布的特点,讨论其与脂膜微囊靶向性聚集的关系。结果早期即可在损伤灶周围及损伤灶中发现脂膜微囊,且脂膜微囊密度逐渐增加,48h后可在损伤区的周围发现有微囊以丛集方式聚集;在病损10d左右,微囊的密度最大并聚集成环状。损伤后的第2—3周微囊密度下降至一稳定的水平;GFAP,PCNA双重染色发现了它们各自的密度变化曲线,均在损伤后48h达高峰;GFAP阳性细胞的数量及分布范围远较PCNA范围大,且二者均阳性的细胞数量很少。结论脂膜微囊可靶向性聚集于脑损伤位点周围,不同的时间点微囊的密度不同,损伤后第10天其密度达高峰,脂膜微囊靶向性聚集的机制复杂,与血脑屏障破坏引起的血源性细胞渗出有关,也与反应性星形细胞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体外实验中研究脂膜微囊承载抗胶质瘤药物紫杉醇抑制C6胶质瘤细胞的作用,并探讨脂膜微囊靶向性抗瘤的机理。方法应用紫杉醇-脂膜微囊(Taxol-LCM)或单用脂膜微囊(LCM)处理C6细胞系,后用免疫荧光显微镜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脂膜微囊在肿瘤细胞内的分布特点,用药前后肿瘤细胞形态的改变和细胞内超微结构的变化,以及动态的观察脂膜微囊进入细胞的全过程。结果紫杉醇(Taxol)可结合于脂膜微囊(LCM),可以被胶质瘤细胞内吞,起到很强的的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其内吞过程为脂膜微囊先结合于细胞膜表面,后在细胞内重新分布,最终被细胞浆内的酸性成分所降解。结论脂膜微囊可以承载紫杉醇在体外起到杀伤胶质瘤细胞的作用,且脂膜微囊的代谢与细胞内的酸性成分有关。  相似文献   
7.
嗅沟神经鞘瘤复发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性,63岁,因“左侧嗅沟神经鞘瘤术后2年,发作性幻嗅半年”入院。患者2年前因头痛视力下降8个月就诊,当时查体双侧视乳头水肿,左侧嗅觉丧失;颅脑CT平扫可见左额叶有一类圆形偏低密度占位病灶,病灶边界清晰,周围脑组织水肿明显(图1)。术前诊断为左额胶质瘤;术中见肿瘤基底位  相似文献   
8.
脂膜微囊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脂膜微囊(lipid-coated microbubbles,LCM)是学者们在研究脂质体时无意中发现的一种由单层脂质构成的微囊,其单层脂质由可生物降解的物质构成,且脂膜微囊可以靶向性的聚集于颅内病变区域(机制未明),美国Cav-Con公司与Hartford医院的学者们以此现象为基础,对其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对脂膜微囊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初步应用作一综述。一、脂膜微囊的制备及生物学特性脂膜微囊由单层脂质被膜和其内的含气中心构成[1],可采用不同的脂质系统合成微囊,但最常采用Filmix粉,与无菌生理盐水混合,在室温下剧烈摇…  相似文献   
9.
10.
Chiari-I畸形并脊髓空洞症247例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Chiari I畸形并脊髓空洞症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手术方式及效果。方法对 2 4 7例磁共振成像 (MRI)证实的Chiari I畸形并脊髓空洞症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MRI征象为小脑扁桃体下疝及伴轻度脊髓空洞者 12 6例、小脑扁桃体下疝并脊髓空洞达第二颈椎(C2 )以上者 38例、小脑扁桃体下疝严重达C2 ~C3 水平并脊髓远隔节段空洞者 6 7例、小脑扁桃体下疝严重达C2 ~C3 水平脊髓空洞达C2 以上者 16例。患者分别行后颅窝减压术、后颅窝减压及脊髓空洞切开引流术、后颅窝减压及小脑扁桃体切除术、后颅窝减压加脊髓空洞切开引流及小脑扁桃体切除术。结果 出院时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或改善者 197例 (79 8% ) ,无改善但病情稳定者 39例(15 8% ) ,恶化者 7例 (2 8% ) ,死亡者 4例 (1 6 % )。随访 10 7例患者 ,复查MRI脊髓空洞消失或基本消失者 78例 ,缩小者 14例 ,无改变者 15例。结论 后颅窝减压术、脊髓空洞切开引流术、小脑扁桃体切除术及其不同组合是治疗Chiari I畸形并脊髓空洞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