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0篇
预防医学   14篇
眼科学   9篇
药学   16篇
  1篇
中国医学   31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占胜  孙爽 《重庆医学》2007,36(2):165-166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死亡原因.方法 对86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因脑损伤过重死亡50例,颅脑复合伤及其诊断延误6例,恶性脑肿胀7例.各种并发症14例,再出血6例,术后营养衰竭3例.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伤情过重,颅脑复合伤及其诊断延误,恶性脑肿胀是术后1周内死亡的主要原因.各种并发症及再出血为1~3周内死亡的主要原因,营养衰竭是3周后死亡的主要原因.及时手术重视并发症,预防再出血及并发症,合理的营养支持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死亡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血浆蛋白C、蛋白S与脑梗死发病的关系。方法对64例脑梗死患者及15例正常对照组进行血浆蛋白C(PC)、蛋白S(PS)检测,并分析其与脑梗死严重程度、年龄及其它脑梗死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实验组血浆PC浓度(4.97±1.82μg/ml)与对照组血浆PC浓度(4.74±1.95μg/ml)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首发组血浆PC浓度(5.28±1.85μg/ml)与复发组血浆PC浓度(4.03±1.40μg/ml)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6);实验组血浆PS浓度(7.47±3.87μg/ml)与对照组血浆PS浓度(12.06±3.99μg/ml)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中老年组血浆PS浓度(6.58±3.33μg/ml)与青年组血浆PS浓度(9.28±4.33μg/ml)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C降低是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游离PS降低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PS水平的降低导致PC功能的降低,进而凝血功能障碍,导致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刘丹  孙爽  刘威 《吉林医学》2013,(8):1569
目的:探讨提高急诊科护理工作质量的方法。方法:采用回顾分析的方法分析来急诊科就诊患者的就诊过程,发现影响护理工作质量的问题,并归纳总结,探寻如何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结果:提高急诊科护士专业技术水平、增进急诊科护士法律意识、加强和患者及家属沟通,是提高急诊科护理工作质量的主要方法。结论:在急诊科护理工作中,认真总结方法、改进工作,可以增加护患双方的满意度,同时也能提高工作质量,提升护士的自信感、自豪感。  相似文献   
4.
张奎  闫佳宁  孙爽 《中国康复》2018,33(1):78-80
目的:分析持续的职业技能训练对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对65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持续3年的职业技能训练,训练6、12、24及36个月时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及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量表进行评定。结果:65例患者PANSS总分及各分量表分在治疗6、12、24及36个月时与治疗前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0.01);SSPI总分及各分量表分、ITAQ评分在治疗6、12、24及36个月时与治疗前呈逐渐上升趋势(P0.05,0.01)。结论:职业技能训练可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及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miRNAs在和田羊毛囊周期性变化中皮肤组织的表达差异,同时预测其在和田羊毛囊周期性变化过程中发挥的潜在功能.本研究选取和田羊毛囊周期性变化的生长期(P1、5月份、n=3)、退行期(P2、10月份、n=3)以及休止期(P3、次年1月份、n=3)的皮肤毛囊组织为材料进行转录组测序和分析.结果共鉴定了143个已知miRNAs并预测了759个新miRNAs,显示相较于P1组,P2组共鉴定了173个显著差异表达miRNAs,其中包含7个显著上调的miRNAs与166个显著下调的miRNAs;而在P3组中鉴定了243个差异表达miRNAs,其中包含28个显著上调的miRNAs与215个显著下调的miRNAs;相较于P2组,P3组共鉴定了71个显著差异表达miRNAs,其中包含23个显著上调的miRNAs与48个显著下调的miRNAs.针对差异表达miRNAs进行靶基因预测和功能分析,发现靶基因显著富集在与毛囊发育相关的激素水平调节、细胞分解代谢、周期蛋白结合、骨细胞发育等GO条目中以及与毛囊发育相关的AMPK、Hedgehog、TNF等信号通路中.在和田羊毛囊周期性变化过程中差异表达miRNAs可能通过以上通路调控靶基因的表达进而参与和田羊毛囊的周期性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医患关系是备受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医疗人际关系中主要的一种关系,更是长期共存的一种关系,其中的“沟通”越来越重要。有效的医患沟通是临床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保高质量医疗水平的关键[1]。目前,我国的医学院校教学重点主要放在培养学生的医疗技术水平,忽视了对医学生与病人进行沟通的能力的培养,因而造成了不必要的矛盾。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静脉化疗、经眼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激光光凝治疗D期视网膜母细胞瘤所有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分析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单眼视网膜母细胞瘤D期13例的临床资料,采取静脉化疗、经眼动脉灌注化疗和激光光凝治疗。随访6~60个月。观察治疗效果、视力及并发症。结果随访期内,10例肿瘤缩小或完全钙化,眼球保留情况稳定者占76.92%(10/13),3例因病情未能有效控制而行眼球摘除术占23.08%(3/13)。视力情况:4例无光感,2例光感,4例视力为0.02~0.4。并发症:眼睑、结膜水肿9例,轻度骨髓抑制5例,均于1个月左右减轻。结论静脉化疗、经眼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激光光凝治疗D期视网膜母细胞瘤临床效果较好,可致肿瘤消退、钙化,控制肿瘤进展,部分可保存视力,且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小剂量康柏西普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80例视网膜病变(ROP)患儿[包括急进型后部ROP (AP-ROP)、阈值期ROP及阈值前Ⅰ型ROP,诊断均符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指征],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38例,小剂量组42例,对照组使用0.25 mg/0.025 mL康柏西普治疗,小剂量组使用0.15 mg/0.015 mL剂量康柏西普治疗。记录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和屈光不正发生率;比较治疗前后眼压;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屈光不正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眼压高于小剂量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康柏西普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效果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医务工作者对血液病基因检测临床应用的认知程度。 方法对参加2018年6月29-30日在北京举办的"第六届陆道培血液病高峰论坛"的209名学者进行以微信为平台的调查研究,调查内容涉及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对血液病基因检测的认知程度以及基因检测的应用现状及反馈。对3个年份(2015年、2016年、2018年)间获得研究生学历的被调查者人数应用行×列表χ2检验,应用四格表χ2检验分别对这3个年份进行两两比较。 结果调查对象的年龄主要分布在40岁及40岁以下,学历分布以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为主。3个年份(2015年、2016年、2018年)间获得研究生学历的被调查者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这3个年份进行两两比较,2015年和2016年获得研究生学历的被调查者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8年获得研究生学历的被调查者人数较前两个年份均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被调查者中血液科临床医生比例最高,为44.50%;50.24%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有接近80%的医务工作者会在临床中应用血液病基因检测。基因检测在三甲医院、高水平专科医院以及其他三级和三级以下医院应用频度较高。基因检测临床应用的主要限制因素包括费用过高、医保不能报销和有明确意义的基因检测项目太少等。73.08%的调查对象可以接受基因检测报告在5~10个工作日出具。对于基因突变检测报告有56.52%临床医生认为报告结果太复杂。 结论医务工作者对血液病基因检测有一定的认知程度,费用过高、医保不能报销和有明确意义的基因项目过少等为基因检测在临床应用中的限制因素,检测报告的回报周期及结果意义可读性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静脉注射间苯三酚联合戊酸雌二醇片在绝经后妇女宫内节育器(IUD)取出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需要取宫内节育器的绝经后妇女术前一周给予戊酸雌二醇片 2 mg顿服并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50例,术前15 min静脉注射问苯三酚40 mg;对照组50例,不用任何药物,常规取宫内节育器.观察宫颈软化、扩张情况及一次性取宫内节育器的成功率、并发症等.结果 研究组50例.取环顺利46例(92%),取环困难4例(8%),镇痛有效45例(90%),镇痛无效5例(10%).两组病例取环顺利程度以及镇痛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静脉注射间苯三酚联合戊酸雌二醇片为一种起效快、副反应少,安全、方便的软化宫颈方法,解除痉挛及镇痛作用显著,可减轻患者疼痛,提高取环成功率,适合用于绝经后宫内节育器取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