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32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皮肤附属器细胞的初步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MSCs)分化为创面皮肤附属器细胞的可能性,及其参与创面修复的可能机制。方法无菌条件下取Wistar大鼠股骨骨髓细胞,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纯化MSCs,体外培养扩增后,用BrdU标记细胞。另于同种雄性Wistar大鼠背部正中,制备1cm×1cm全厚皮肤缺损创面模型,将BrdU标记的1×106/mlMSCs从阴茎静脉输注,术后第3天与第7天切取创面组织,行BrdU免疫组织化学单染色,以及BrdU和广谱角蛋白免疫组织化学双染色。结果BrdU阳性细胞出现在创面皮下组织、皮脂腺、毛囊和骨髓腔中。免疫组织化学双染色结果显示,皮脂腺和毛囊有BrdU阳性细胞,同时表达广谱角蛋白。结论创面愈合过程中,MSCs归巢并参与创面修复;在实验性全身皮肤缺损创面微环境下,MSCs可分化为皮肤附属器细胞。  相似文献   
2.
治疗1例多次发生血管内血栓形成伴肺栓塞患者,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77岁,2001年11月—2005年11月4次发生双下肢血栓,两次导致肺栓塞,经多次溶栓、抗凝治疗,并行下腔静脉过滤网植入术。第1次静脉血栓形成于2001年11月6日,患者坐车5h后突发左下肢肿胀疼痛,伴胸痛发作。  相似文献   
3.
不同胎龄的胎儿和少儿皮肤中bax,bcl-2和p53基因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凋亡相关基因bax, bcl-2和p53在不同胎龄的胎儿皮肤和少儿皮肤组织中表达的变化特征及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方法: 运用末端脱氧核糖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化脱氧尿嘧啶缺口标记技术(TUNEL)检测18例不同胎龄(13-32周)的胎儿皮肤和6例少儿皮肤组织中细胞凋亡的变化后,提取这些皮肤组织中的总RNA,分离mRNA,用RT-PCR方法检测bax, bcl-2和p53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特征。结果: 随着胎儿的生长发育,皮肤组织中的细胞凋亡率逐渐增加。在早期妊娠胎儿的皮肤中,bcl-2基因表达水平较高,随着胎龄的增加,bcl-2基因的转录本含量逐渐降低,在少儿的皮肤组织中,这种基因的表达量明显低于早期妊娠胎儿皮肤(P<0.01)。与bcl-2基因不同,在早期妊娠胎儿皮肤组织中,p53基因表达水平较低,而在晚期妊娠胎儿和少儿的皮肤内,该基因表达较强,而bax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胎儿和少儿皮肤组织中表达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晚期妊娠胎儿和少儿皮肤组织中细胞增殖减缓,细胞趋向分化或凋亡的增加可能与p53基因表达增强,bcl-2表达降低相关;而p53表达降低,bcl-2表达升高可能是早期妊娠胎儿皮肤中细胞凋亡较少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5.
目的:通过对汗腺发生、形态、结构以及神经支配和汗液产生及汗腺细胞电生理实验的归纳总结,加深对汗腺再生与重建理论依据的认识。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0-01/2005-01与汗腺发生、形态、结构以及神经支配及汗液产生机制的相关文章,检索词“sweatgland,structure,function”,并限定文章语种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清华全文期刊数据库1990-01/2005-01与汗腺发生、形态、结构、神经支配及汗腺细胞电生理实验的相关文章,检索词“汗腺、发生、结构、功能”,限定语种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汗腺发生、形态、结构、神经支配及汗液产生相关。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510篇相关文献,140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370篇文献是由于内容陈旧或重复。资料综合:140篇文献中,86篇涉及汗腺发生、形态与结构,31篇涉及汗腺的神经支配,23篇涉及汗液产生及汗腺细胞电生理实验。①汗腺的发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有赖于表皮基底膜区的生理性稳定与真皮-表皮间的相互作用,是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7与细胞外基质、表皮生长因子共同协调作用作用的结果。②汗液从汗腺的分泌部分泌时为近等渗液,流经导管时,钠、氯和一些水分被重吸收,使汗液的成分发生变化,最终以低渗液从皮肤表面排出。③汗腺导管细胞和分泌细胞具有不同的电生理现象,正常状态下分泌细胞静息膜电位明显高于导管细胞。④大量体外实验成功分离并培养了汗腺的导管细胞、分泌细胞以及肌上皮细胞,并对其形态发生、生长调控及分化与功能进行探讨以期重建汗腺。结论:由于表皮干细胞与汗腺在发育学上有共同的起源,有可能利用表皮干细胞向汗腺细胞定向分化,从而再生汗腺。另外大面积烧伤患者仍有部分残留的汗腺,有可能通过加速汗腺再生速度和消除瘢痕组织中的屏障因素来重建汗腺。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烧伤大鼠血清对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6/2004-4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全军创伤修复重点实验室完成。①断头法处死Wistar大鼠,取股骨并暴露骨髓腔,用培养基冲洗骨髓腔,将骨髓细胞悬液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并接种于培养瓶,贴壁法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②用沸水烫伤的方法制作15%TBSAⅢ度烧伤模型。③烧伤3d后经腹主动脉取烧伤大鼠血液,分离血清备用。④同样取正常大鼠血液,分离血清备用。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代后分别用含有体积分数为0.1的正常大鼠血清(正常血清组)和烧伤后3d大鼠血清(烧伤血清组)的F-12培养基培养24h及72h。⑥从处理过的间充质干细胞内提取RNA,反转录为cDNA并以cy3-dUTP和cy5-dUT进行标记为荧光探针。⑦以含有5705种基因的寡核苷酸微阵列检测两组细胞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①烧伤血清处理不同时间后,两组间充质干细胞对比,均有不同数量的基因表达存在明显差异。②烧伤血清处理24h后,两组相比较有4条基因表达存在明显差异。③烧伤血清处理72h后,两组相比较有11条基因表达存在明显差异。④两个时间点差异表达的基因无相同基因。结论:烧伤后大鼠血清刺激间充质干细胞,使其基因表达发生了改变,且随着烧伤血清处理时间的不同,差异表达的基因也发生动态变化。这种改变可能与间充质干细胞受到刺激后参与创面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烧伤大鼠血清对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3-06/2004-4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全军创伤修复重点实验室完成。①断头法处死Wistar大鼠,取股骨并暴露骨髓腔,用培养基冲洗骨髓腔,将骨髓细胞悬液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并接种于培养瓶,贴壁法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②用沸水烫伤的方法制作15%TBSAⅢ度烧伤模型。③烧伤3d后经腹主动脉取烧伤大鼠血液,分离血清备用。④同样取正常大鼠血液,分离血清备用。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代后分别用含有体积分数为0.1的正常大鼠血清(正常血清组)和烧伤后3d大鼠血清(烧伤血清组)的F-12培养基培养24h及72h。⑥从处理过的间充质干细胞内提取RNA,反转录为eDNA并以cy3-dUTP和cy5-dUT进行标记为荧光探针。⑦以含有5705种基因的寡核苷酸微阵列检测两组细胞基因表达的差异。 结果:①烧伤血清处理不同时间后,两组间充质干细胞对比,均有不同数量的基因表达存在明显差异。②烧伤血清处理24h后,两组相比较有4条基因表达存在明显差异。③烧伤血清处理72h后,两组相比较有11条基因表达存在明显差异。④两个时间点差异表达的基因无相同基因。 结论:烧伤后大鼠血清刺激间充质干细胞,使其基因表达发生了改变,且随着烧伤血清处理时间的不同,差异表达的基因也发生动态变化。这种改变可能与间充质干细胞受到刺激后参与创面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8.
皮肤再生修复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多基因参与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不同基因表达的上调或抑制,但其确切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创伤过程中分子机制的研究多集中于单个或少数基因表达的研究,较少有文献涉及对创伤后愈合过程中基因表达谱的分析。基因芯片技术作为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研究强有力的工具,以一种综合、全面、系统的观点来研究生命现象的本质。它在皮肤创伤修复和组织再生领域中的运用,使得病变发生发展过程中基因表达谱的研究成为可能,为寻找临床诊断和预后指标相关的基因、防病治病提供分子机制,推动了修复与再生学研究的进展,丰富了创伤修复理论。就基因芯片在皮肤修复领域中的应用和可能前景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10.
细胞角蛋白在皮肤中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正常人皮肤细胞角蛋白(CK)在从基底层到角质层的迁移过程中,经历了有序的成熟模式。在不同的皮肤及其附属器中也这存在些蛋白的分布。本研究旨在观察细胞角蛋白在皮肤中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