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6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9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定量检测白细胞介素1α(IL-1α)mRNA在神经胶质瘤组织和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31例神经胶质瘤组织和22例正常脑组织中IL-1α mRNA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IL-1α mRNA在神经胶质瘤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0.10,在正常组脑组织中为0.01,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207.0,P=0.016)。IL-1α mRNA在WHO Ⅲ-Ⅳ级神经胶质瘤中的相对表达量为0.72,在Ⅰ-Ⅱ级中为0.02,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36.0,P=0.001);而IL-1α RNA相对表达量在性别和年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1α mRNA在神经胶质瘤组织中呈显著高表达,其可能在神经胶质瘤的恶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共轭三烯酸(TCLA)对大鼠脑胶质瘤细胞体外增殖抑制、凋亡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细胞增殖实验(MTT法)、克隆形成实验、BrdU掺入实验检测TCLA对大鼠脑胶质瘤细胞系C6的体外增殖抑制作用;Hoechst33342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分布;RT-PCR检测调亡相关基因腺苷二磷酸核糖转移酶1(ADPRTL1)、细胞色素P4501A1(CYP1A1),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γ(PPAR-γ)的表达。结果MTT法发现,TCLA可显著抑制C6细胞株增殖(40μmol/L,72h,细胞存活率56.71%±0.98%),并存在量-效、时-效关系;克隆形成下降,40μmol/L的TCLA可完全抑制克隆形成;实验组BrdU标记率63.1%±1.0%,较对照组(95.6%±1.4%)明显降低(P<0.05);Hoechst33342荧光染色示,实验组凋亡率10.0%±0.3%,较对照组(1.6%±0.6%)明显升高(P<0.05);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示,TCLA使C6细胞凋亡指数升高,G0/G1期细胞比例增加,S期细胞比例减少,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结果显示,实验组ADPRTL1、CYP1A1、PPAR-γmRNA表达均较对照组增强,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CLA对大鼠脑胶质瘤细胞具有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肿瘤细胞DNA合成、细胞周期阻滞、上调凋亡相关基因(ADPRTL1、CYP1A1、PPAR-γ)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良性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benign recurrent aseptic meningitis)系指:发作次数≥2次的脑膜炎,患者发作期有头痛、脑膜刺激征阳性等临床表现,发病间期无临床症状,脑脊液、脑电图、头部MRI等检查均无异常,并且不遗留神经系统功能损害[1].本病发病率低,国内报道较少,现将我科临床确诊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经鼻蝶鞍区病变切除术后鞍底重建及围手术期处理的相关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2008年12月收治的132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行鞍区病变切除术患者鞍底重建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男64例,女68例;年龄19~74岁,平均45.7岁。病因:垂体无功能腺瘤91例,生长激素腺瘤22例,泌乳素腺瘤9例,促肾上腺素皮质激素腺瘤2例,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腺瘤1例,Rathke囊肿5例,鞍内型颅咽管瘤2例。术中采用由人工硬膜、颅骨和蝶窦黏膜组成的夹心层法重建鞍底。结果术后4例发生少量脑脊液漏,给予腰大池持续引流1周后治愈。术后再出血2例,经药物治疗消退;术后高热、感染3例,经抗生素治疗后2例好转,1例配合腰穿持续引流后治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8~42个月,平均35.2个月。患者术前症状及体征术后不同程度好转。结论以人工硬膜加自体骨片等材料为主体的鞍底重建技术具有解剖还原、操作简便、稳固可靠、创伤小、无排斥等特点,辅以周全的围手术期护理,能够取得良好的重建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总结症状性Rathke裂囊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手术疗效,探讨其诊断及治疗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6月至2010年7月间收治的48例经手术治疗的Rathke裂囊肿病例资料.其中19例经蝶手术,29例行开颅手术.结果 临床表现以头痛、视觉障碍为多见.术后病理证实均为Rathke裂囊肿,所有患者原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动态监测尿量和尿电解质在鞍区肿瘤患者术后水电解质管理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03例鞍区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56例患者(A组)根据血电解质水平进行术后水电解质管理,47例患者(B组)以尿量和尿电解质为主进行术后水电解质管理。分析两组患者的血、尿电解质和24 h尿量,以及两组患者分层后的电解质紊乱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前3 d血电解质正常,但有大量的电解质从尿中排出。术后第4~7 d两组患者均有水电解质紊乱发生,B组水电解质紊乱发生率(17.02%,8/47)低于A组(73.21%,4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对两组患者术后水电解质的紊乱率无影响。A组颅咽管瘤患者、经颅手术患者术后血电解质紊乱率高于垂体瘤患者、经蝶手术患者(P均<0.05),而B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鞍区肿瘤患者术后单纯根据血电解质进行管理难于控制水电解质紊乱的发生,而根据尿量及尿电解质进行管理能有效降低水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同时也能降低管理难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miR-122靶基因白细胞介素1A(IL-1A)3’翻译区(3'UTR)插入(ins)/缺失(del)多态性(rs3783553)与脑胶质瘤的关联.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161例脑胶质瘤患者和206名正常对照组人群rs3783553多态性.结果:对照组中del/del、ins/del和ins/ins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7.9%、48.1%和14.1%;脑胶质瘤组中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7.8%、44.7%和7.5%.与del/del基因型相比,ins/ins基因型显著降低了脑胶质瘤的发病风险,OR=0.42,95%CI:0.20~0.88,x2 =5.45,P=0.02.对照组中del和ins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61.9%和38.1%;脑胶质瘤组中两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70.2%和29.8%.与del等位基因相比,ins等位基因显著降低了脑胶质瘤的发病风险,OR=0.69,95%CI:0.51~0.94,x2 =5.50,P=0.019.根据脑胶质瘤病理分级进行分层分析,ins和del等位基因在Ⅰ~Ⅱ级中的频率分别为69.5%和30.5%,在Ⅲ~Ⅳ级中的频率分别为71.2%和28.8%,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R122靶基因IL-1A 3'UTR区插入/缺失多态性(rs3783553)与脑胶质瘤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9.
鼻颅底外科的发展迫切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协作, 优化诊疗策略。通过构建鼻科与神经外科为核心的多学科团队协作(multiple disciplinary team, MDT), 可对肿瘤患者进行全过程管理, 从而产生更好的临床结果, 并在多个维度对患者产生积极影响。我们的团队协作经验表明, 对于晚期鼻颅底肿瘤患者, 由于瘤体大、侵犯广、重要神经血管等结构受累, 鼻科与神经外科的联合手术利于肿瘤的完全切除及缺损的修补, 可减少并发症及复发, 利于鼻腔功能的保留和术后的恢复, 也会扩大内镜颅底肿瘤手术的适应证等。但临床上对于鼻颅底肿瘤的MDT团队协作也存在诸多问题, 如医生的价值无法体现, MDT合作形式不够灵活, 手术界限不清等, 迫切需要在多个层面进行解决。  相似文献   
10.
手术治疗垂体瘤的疗效分析及生活质量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手术治疗垂体瘤患者长期临床恢复以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2008年9月手术治疗的103例垂体瘤患者术前以及术后长期随访资料,使用SF-36量表对术前、术后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分析手术治疗前后患者症状、激素水平恢复情况以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并进一步分析肿瘤大小、侵袭程度对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术后头痛症状消失52例,视力改善76例,其他症状具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SF-36生活质量评估结果显示,患者除精神健康外的7个维度(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均有明显改善(P〈0.05),不同肿瘤大小及侵袭程度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垂体功能完全恢复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垂体功能低下者(P〈0.05)。结论显微手术治疗垂体瘤患者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一般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单纯肿瘤的大小和侵袭程度对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较小,术后垂体功能的恢复程度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垂体瘤术后患者的激素长期替代治疗尚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