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0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原发性帕金森病(PD)患者的视幻觉发生率和相关特征,分析潜在的诱发因素.方法 采用自制的调查表调查128例原发性PD患者的视幻觉发生情况;比较有视幻觉与无视幻觉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分、Hoehn & Yahr分级、药物使用种类、左旋多巴等效剂量(LDE)等方面的差异;调查有视幻觉的PD患者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RBD)的发生情况.结果 128例患者中,18例(14.06%)发生过视幻觉.其中10例(55.56%)视幻觉的出现频率≥1次/d;11例(61.11%)视幻觉图像为人影;15例(83.33%)伴随RBD.女性患者比例、MMSE评分、Hoehn & Yahr分级、多巴胺激动剂的使用率在有视幻觉和无视幻觉的患者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视幻觉是PD患者常见的一种非运动性症状,认知功能、病情严重程度、多巴胺激动剂的使用可能与视幻觉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的变化,探讨EPCs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所有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0例)和脑梗死组(60例).脑梗死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分别在不同时间点采用流式细胞计数测定外周血EPCs数量.采用NIHSS评分评定神经功能.结果 (1)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24 h)外周血EPCs数量明显减少(P<0.05),此后内皮祖细胞数量逐渐回升,至第7天已恢复至正常水平.(2)脑梗死急性期NIHSS改善程度与外周血EPCs数量变化有正线性相关.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外周血EPCs数量有“U”的动态变化规律.外周血EPCs数量回升明显可以更为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的变化,探讨EPCs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变化规律及脑心通胶囊对外周血EPCs数量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脑梗死A组30例和脑梗死B组30例.另设同期神经内科住院的非脑卒中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A组给予阿司匹林常规治疗,B组给予阿司匹林+脑心通治疗,分别在不同时间点采用流式细胞计数测定外周血EPCs数量.采用NIHSS评分评定神经功能.结果 (1)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24 h)外周血EPCs数量[(22.24±0.10)个/100万个细胞]与对照组[(36.00±0.09)个/100万个细胞]比较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后EPCs数量逐渐回升,至第7天已恢复至正常水平.(2)脑梗死急性期NIHSS改善程度与外周血EPCs数量变化呈正相关(r=0.730,P<0.01).(3)B组治疗第14天,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41.40±0.18)个/100万个细胞]明显高于A组[(32.80±0.12)个/100万个细胞],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外周血EPCs数量呈“U”型的动态变化规律.外周血EPCs数量回升明显可以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加用脑心通胶囊治疗可以显著改善脑梗死急性期外周血EPCs数量.  相似文献   
5.
炎症反应在阿尔茨海默病的进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来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炎症介质的基因多态性可以影响阿尔茨海默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另有报道,ApoEε4,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因子,可直接增强炎症反应.因此,在老龄化过程中,个体是否容易罹患阿尔茨海默病,可能与对Aβ斑块和其他免疫原的长期刺激引发的炎症反应强度有关,其反应强度取决于其遗传基因.炎症相关的基因可能影响个体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易感性,并可能为将来的阿尔茨海默病危险人群的筛选和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中老年人以运动障碍为特点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随着全球人口的老龄化,PD患病人群不断上升,目前已成为危害中老年生活和健康的重要社会和医学问题。左旋多巴一直是PD药物治疗的金标准,患者在接受左旋多巴治疗的2~5年间其运动症状可得到有效控制和改善,但约70%~80%的患者于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快速眼球运动睡眠行为障碍(RBD)在帕金森病(PD)患者中的患病率以及伴发RBD的PD患者临床特征.方法 2007年连续入组124例PD患者,采用非运动症状问卷(NMSquest)第25项问答结果调查PD患者中RBD患病率;将入选患者分为RBD组(78例)和非RBD组(13例),采用统一PD评分量表(UPDRS)、Hoehn-Yahr(H-Y)分级比较2组运动症状严重程度和运动并发症发生情况;选用NMSquest量表比较2组非运动症状发生情况,选用MMSE、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帕金森病睡眠量表(PDSS)和Epworth嗜睡量表(ESS)比较2组认知功能、焦虑和抑郁、夜间睡眠障碍和日间思睡程度.结果 (1)RBD的患病率为62.9%(78/124);(2)RBD组患者的病程[(3.8±2.8)年]显著短于非RBD组[(5.0±2.5)年,t=-1.972,P=0.048],但在性别、年龄、起病年龄、发病类型、左旋多巴等效剂量(LDE)和用药种类上2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3)在运动症状中RBD与非RBD组在H-Y分级、UPDRS-Ⅱ、Ⅲ、Ⅳ评分以及运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在非运动症状中胃肠道功能、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精神和睡眠活动等方面的不良症状在RBD组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RBD组,但是认知、焦虑和抑郁、夜间睡眠障碍和日间思睡的严重程度在2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RBD在PD患者中的患病率较高,伴发RBD的PD患者病程较短且非运动系统受累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帕金森病(Prkinson’s disease,PD)患者运动症状的进展及运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运动症状的进展速度及运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随访2007年在新华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PD患者130例,随访时间为3年.采用统一PD评分量表(UPDRS)和H-Y分级评估及随访130例患者运动症状进展及运动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并分析运动症状的进展速度及运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1)PD患者H-Y分级平均年增长2.5%,UPDRSⅢ分数平均年增长3.1%;随访末患者吞咽困难发生率较基线增加23.0%;跌倒发生率增加16.7%;(2)异动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随访末左旋多巴的剂量(OR=1.004,95% CI 1.001 -1.006,P=0.008);症状波动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病程(OR=1.637,95% CI l.083 -2.473,P=0.019),左旋多巴用药时间(OR =0.698,95% CI0.494~0.987,P =0.042),入组时(OR=1.005,95% CI 1.001~1.010,P=0.016)及随访末左旋多巴剂量( OR=1.014,95% CI1.001~ 1.027,P =0.032).结论 随病程进展,PD患者的运动症状逐渐加重,吞咽困难和跌倒的发生率上升,运动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左旋多巴的暴露总量是PD患者出现运动并发症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帕金森病(PD)患者剂末现象发生率和临床特征。方法横断面调查129例PD患者临床基本特征,在运动功能较好状态下用PD评分量表(UPDRS)评价运动功能;自主功能神经量表、PD睡眠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量表评价相应非运动症状; PD患者生活质量问卷-39(PDQ-39)量表评价近1个月健康生活质量。采用UPDRS-36项和剂末现象问卷(WOQ-9)判定剂末现象的发生及特点。结果①剂末现象发生率为51. 9%;②存在剂末现象患者中,非运动症状波动不单独出现;③多元线性回归分析,WOQ-9得分(P=0. 010)、HAMA得分(P=0. 028)和MMSE得分(P=0. 016)是PDQ-39综合指数的影响因素(R~2=0. 55,F=15. 28)。结论 PD患者剂末现象的发生率较高,其临床特点呈多样化和规律性,剂末现象是PD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帕金森病患者的非运动症状三年随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随访观察帕金森病(PD)非运动症状的发生、发展及变化情况,研究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应用统一PD评分量表(UPDRS)第Ⅲ部分和第Ⅳ部分、PD非运动症状30问卷、PD生活质量问卷(PDQ-39)等量表,在基线和3年随访末对87例原发性PD患者进行评估,采用配对t检验、卡方检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及分层回归分析等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结果 随着疾病的进展,基线和3年随访末比较,患者的UPDRSⅢ评分由(22.21±11.31)分升至(30.49±11.68)分、UPDRSⅣ评分从(1.00±1.54)分到(2.94±3.12)分,非运动症状评分由(7.98±3.96)分至(12.35±5.12)分,PDQ-39评分由(28.11±22.88)分升至(36.65±26.95)分,均明显升高(t=-5.54、-5.75、-6.46、-5.29,均P=0.000).运动症状与非运动症状的加重均对生活质量的下降有影响.发生率较高的非运动症状如便秘、记忆障碍、夜尿等症状和发生率居中的抑郁焦虑症状在疾病早期就持续存在,而疼痛、多汗等非特异性症状(△R2=21.6%),流涎、排便不尽感等消化系统症状(△R2=23.4%)在随访过程中发生率明显上升,是导致随访中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结论 PD非运动症状在疾病早期就出现,随着病程延长无论运动还是非运动症状均加重,生活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