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广东粤北地区人群中肌细胞增强因子(MEF)2A基因第11外显子基因多态性与早发冠心病的关联性。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和DNA测序技术检测210例散发冠心病患者及180例对照者MEF2A基因第11外显子基因多态性,并研究它与冠心病的关系。结果: 冠心病常见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在冠心病组分布的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EF2A基因11号外显子存在CAG重复序列多态性,重复序列4~11个不等,各等位基因的分布在冠心病组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未发现21个碱基缺失的基因突变。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只有糖尿病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MEF2A基因第11外显子CAG重复序列基因多态性不是粤北地区早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在冠状动脉(简称冠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 CTO)患者的表达及其对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方法 选择80例行冠脉造影术提示冠脉CTO病变患者,根据冠脉造影术中侧支循环级别水平(0~3级),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Rentrop分级2~3级)40例,侧支循环不良组(Rentrop分级0~1级)40例。冠脉造影术后、PCI术前采集所有患者静脉血,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方法测量血浆MCP-1水平。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CTO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的促进因素;采用ROC曲线界定MCP-1的cut off值评价其预测侧支循环价值。结果 (1)侧支循环良好组MCP-1浓度(118.13±16.24) pg/mL与侧支循环不良组(81.80±15.40)p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MCP-1水平是侧支循...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EH患者80例,正常对照组55例.高分辨超声测定CIMT作为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AS)程度的指标,同时检测血清IL-18水平;分析IL-18与CIMT之间的关系.结果 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EH组的血清IL-18水平显著增高(P<0.01),CIMT显著增厚(P<0.01).EH组内比较,CIMT正常亚组血清IL-18水平显著低于CIMT增厚亚组(P<0.01).②直线相关分析显示,IL-18与CIMT呈正相关(P<0.01).③以CIMT为因变量进行多重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排除其他相关危险因素的干扰后,IL-18与CIMT的相关关系仍然存在(P<0.01).④以CIMT增厚与否为因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IL-18为C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IL-18水平与EH患者CIMT具有显著相关性,此相关性独立于其他相关危险因素,是EH患者C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IL-18参与了EH患者AS病理过程,且其水平的高低与AS严重程度有关,可作为早期EH患者并发AS的预测及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斑块特征。方法:将糖尿病患者82例分为单纯糖尿病组(A组25例),合并冠心病心肌缺血组(B组39例)以及合并冠心病心肌梗死组(C组18例)。各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IMT并观察粥样斑块特征,计算斑块积分及斑块检出率,并进行比较。结果:(1)IMT、斑块积分C组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1),B组高于A组(P<0.05)。(2)斑块检出率B、C组均高于A组(P<0.05)。(3)C组软斑和溃疡斑检出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与单纯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的IMT及斑块特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颈动脉的IMT及斑块特征是一个心血管事件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急诊PCI术前应用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对预防慢血流的作用。方法选择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行急诊PCI术患者共128例,按单双顺序分为A、B两组。A组为治疗组,术前给予静推替罗非班并持续静滴至术后。B组为对照组,术前未使用替罗非班。观察两组慢血流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完成急诊PCI术,其中B组1例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术后1天死亡,其余127例康复出院。两组均有慢血流或无复流出现。其中A组4例,3例发生在右冠脉,1例发生在前降支;B组为12例,右冠脉7例,前降支4例,回旋支1例。两组出现慢血流的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PCI术前应用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对慢血流的形成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上唇口轮匝肌的超声声像图表现。方法应用高频超声对106名青年志愿者上唇部口轮匝肌进行检查,同时结合人体解剖标本进行观察。结果解剖学所见的层次结构为皮肤、浅筋膜(口轮匝肌浅层)、口轮匝肌深层、黏膜下层和黏膜层等5层,而上唇部的超声声像由浅到深为连续致密的高回声线、稍低回声、水平走向条索状低回声、稍低回声和稍强回声等表现,与解剖层次一致。结论超声技术能清晰地显示上唇部口轮匝肌的浅、深层肌肉,可以为临床上评估唇裂修复术治疗的效果提供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臀沟旁真皮片移植联合硅胶假体植入在隆鼻术鼻尖成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8例鼻梁低平、鼻尖圆钝及5例既往行硅胶假体隆鼻而术后出现鼻尖皮肤菲薄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通过将臀沟旁真皮片固定于雕刻好的假体鼻尖处,形成臀沟旁真皮片-鼻假体联合体,整体植入鼻背筋膜下进行隆鼻,以增加鼻尖皮肤厚度,形成鼻尖良好形态。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12个月,效果良好,鼻尖形态自然、柔和、美观,鼻尖部位没有出现明显吸收导致的皮肤变薄,未出现鼻尖皮肤破溃、假体外露现象。结论利用臀沟旁真皮片移植联合硅胶假体隆鼻可增加鼻尖组织厚度,塑形鼻尖,并有效预防隆鼻术后假体直接作用于鼻尖皮肤而引起的鼻尖皮肤变薄、假体下滑、假体外露等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供区隐蔽、取材方便、鼻尖成形后外形及质感自然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P波时限和QRS波群振幅在心力衰竭中的应用。方法 400例心力衰竭病人,按照P波时限大小的不同分为正常组及延长组,分别调查两组的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QRS波群振幅、心脏彩超的各项指标,并对各组进行心功能分级,将数据记录对比分析。结果延长组与正常组相比,两组aVR导联QRS波群振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89,P=0.001);两组在血浆NT-proBNP水平对比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和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延长组和正常组心功能等级各分级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68,P=0.02)。结论结合P波时限及QRS波群振幅对基层医院心力衰竭病人的诊断治疗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探讨经桡动脉入径使用指引导管对罪犯血管进行造影对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连续在粤北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首选经桡动脉入径行PPCI的STEMI患者318例。根据罪犯血管造影耗材分为指引导管组(205例)和造影导管组(113例)。比较两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完成时间、再灌注完成时间、PPCI完成时间、并发症及30 d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PPCI。两组患者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使用率、发病至手术时间、造影完成时间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指引导管组患者更换指引导管比例显著大于造影导管组(5.9%比0.9%,P=0.032),而更改动脉入径比例(0.5%比3.5%,P=0.036)、前臂血肿发生率(5.4%比12.4%,P=0.026)、再灌注完成时间[(12.9±10.5)min比(16.3±13.7)min,P=0.025]、PPCI完成时间[(21.8±13.6)min比(27.5±18.7)min,P=0.005]显著小于造影导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30 d心源性死亡、非致命性再发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和卒中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指引导管组患者总MACCE发生率显著低于造影导管组(6.3%比13.3%,P=0.037)。结论经桡动脉入径使用指引导管对STEMI患者直接进行罪犯血管造影有助于缩短再灌注时间,降低PPCI后30 d的总MACCE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B超在单侧唇裂术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B超对36例单侧唇裂术后患者的上唇进行探测,在B超下测量口轮匝肌瘢痕的宽度、厚度。测量6项唇部术后外观评价指标,分析口轮匝肌修复重建效果,瘢痕愈合情况与外观评价的关系。结果:6项外观评价指标与瘢痕宽度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口轮匝肌重建修复效果好,瘢痕宽度小的,外观评价优良;口轮匝肌重建修复效果差,瘢痕宽度宽的,外观评价较差。结论:B超观察唇裂术后口轮匝肌修复重建效果和检测瘢痕宽度可作为一项评价单侧唇裂术后疗效评估的客观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