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0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盐酸伊托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观察盐酸伊托必利(商品名:瑞复啉)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多中心临床试验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方法,以多潘立酮作为对照。8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被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2组均为40例,试验组给盐酸伊托必利50mg,po,tid;对照组给多潘立酮10mg,po,tid。疗程均为2周。结果:2组患者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均显著缓解,疗效相近,但餐后饱胀的改善作用试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盐酸伊托必利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效而安全的新一代促胃肠动力药物。  相似文献   
2.
美沙拉嗪对结肠炎大鼠肠黏膜免疫反应中DCs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s)在实验性结肠炎大鼠肠道免疫系统中的变化及对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并探讨美沙拉嗪治疗机制。方法30只雄性大鼠建立实验性结肠炎模型,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模型对照组(CC组)和美沙拉嗪治疗组(MC组)。光镜下观察大鼠结肠组织炎症并评分,检测DCs细胞表面标志物OX-62、CD83、MHC—Ⅱ和CD86分子表达率,检测伊尔氏淋巴滤泡(PP)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NC、CC和MC组炎症评分分别为4.35±0.88、10.25±t.36和6.78±0.71,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免疫组化示NC、CC和MC组肠系膜淋巴结DCs上OX-62表达分别为198.6±87.7、1422.1±598.2、503.2±78.4;CD83表达分别为87.6±24.4、709.2±199.6、322.7±112.3;流式细胞仪检测MHC—Ⅱ表达率分别为(26.2±7.2)%、(84.6±9.4)%和(48.1±9.0)%;CD86为(20.5±7.7)%、(80.6±8.8)%和(47.8±11.4)%,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酶免疫分析法CC组检测PP细胞因子TNF—α、IFN-γ和IL—12表达高于NC组,而IL-10低于NC组,MC组TNF-α、IFN-γ和IL-12表达均低于CC组,但高于NC组,IL—10表达相反,各组间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三组大鼠的TGF—β表达则均无差异(P〉0.05)。结论树突状细胞分化、发育与成熟,影响肠道炎症细胞因子的失平衡,可能与结肠自身免疫损伤有关;美沙拉嗪抑制DCs的活化,促进促炎因子和抑炎因子平衡。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并比较国产雷贝拉唑钠肠溶片与进口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的试验设计,共计90例患者入选,按2:1随机分配入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服用国产雷贝拉唑钠肠溶片10mg和进口雷贝拉唑钠空白模拟片,对照组服用进口雷贝拉唑钠肠溶片10mg和国产雷贝拉唑钠空白模拟片,均为晨起餐前服用,每日1次,疗程28d。治疗过程中观察上腹痛消失时间、症状变化(上腹痛、烧心、反酸),并记录不良事件。疗程结束后复查胃镜。结果:两药在疗效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过程中未观察到不良反应发生。试验组每例每疗程治疗费用较对照组少。结论:国产雷贝拉唑钠是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高效、安全、经济的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自行设计的小动物呼气试验模型进行大鼠L-[1-13C]苯丙氨酸呼气试验(13C-PheBT),以验证该实验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提供有效的试验参数.方法280~290g的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急性肝损伤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采用四氯化碳橄榄油灌胃染毒复制急性肝损伤模型,小动物呼气机进行机械通气制作呼气试验模型;按20mg/kg体重尾静脉弹丸给予13C-苯丙氨酸(13C-Phe),收集给药前和给药后1~60min呼出气样共29次气样,应用气体同位素比值质谱仪测定样品中13C丰度.结果13C排除时相曲线呈单峰,峰值多位于给药后2 min;急性肝损伤大鼠呼气试验参数13C排除速率常数(PheBT-K)为(2.45±0.25)×10-2 min-1,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2.98±0.19)×10-2 min-1 (t=5.40,P<0.001),而急性肝损伤大鼠呼出气中13C排除峰值和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汁酸(TBA)、碱性磷酸酶(AKP)和总胆红素(TBIL)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值分别为8.15,3.40,3.90,4.83和4.12,P<0.05);13C快处置常数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t=0.58,P>0.05);急性肝损伤大鼠PheBT-K与血清ALT和AKP活度以及TBA和TBIL水平呈负相关(r分别为-0.74、-0.73、-0.82和-0.67,P值均小于0.05),而与血清AST活度无相关性(r=0.16,P>0.05).结论自行设计的小动物呼气试验模型是进行呼气试验基础研究的有效工具;动物PheBT-K是一项灵敏的分析指标.  相似文献   
5.
越来越多的细胞核因子-кB(NF-кB)与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相关性证据表明,调节NF-кB通路可能是IBD治疗的主要靶点[1].而5-氨基水杨酸制剂(5-aminosalicylic acid,5-ASA)如美沙拉嗪是治疗IBD的主要药物,研究表明5-ASA作用机制广泛.如诱导中性粒细胞凋亡等[2].本研究观察美沙拉嗪对结肠炎大鼠内毒素(LPS)-Toll样受体4(TLR4)-NF-кB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5-ASA治疗IBD其他可能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6.
益生菌对结肠炎大鼠黏膜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益生菌对实验性结肠炎大鼠肠道炎症、菌群及黏膜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实验性结肠炎大鼠模型,30只Wistar大鼠均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模型对照组(UC组)和益生菌治疗组(PC组)。PC组大鼠采用双歧三联活菌悬液(2.2×10~9 CFU/只)灌胃治疗,1次/d,共4周,光镜下观察肠黏膜炎症并评分,检测各组大鼠部分肠道菌群、肠黏膜中TNF-α、白细胞介素(IL)-6表达及血浆内毒素水平,分析其变化。结果PC组大鼠结肠炎症评分较UC组明显改善(7.94±0.85比10.25±1.36,P<0.05),但未恢复至NC组水平(7.94±0.85比4.35±0.88,P<0.01)。PC组肠道内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较UC组明显增加,大肠杆菌和真菌则减少(P<0.05)。PC组血浆内毒素、TNF-α水平较UC组降低[内毒素:(93.33±21.22)pg/ml比(1 21.25±39.07)pg/ml;TNF-α:67.51±14.63比85.99±18.17,P值均<0.05],但高于NC组[内毒索:(93.33±21.22)pg/ml比(35.20±15.12)pg/ml;TNF-α:67.51±14.63比43.28±19.98,P值均<0.01]。与UC组比较,PC组IL-6水平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5.22±34.01比184.09±29.11,P>0.05),且高于NC组(155.22±34.01比108.73±37.35,P<0.01)。结论双歧三联活菌可调整肠道菌群紊乱,减轻大鼠结肠炎症,改善菌群紊乱、减少内毒素吸收及局部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  相似文献   
7.
目的 绘制正常成年人L - [1- 13 C]苯丙氨酸呼气试验时相曲线 ,初步探索年龄和性别因素对13 C苯丙氨酸呼气试验检测苯丙氨酸代谢的影响。方法  12名健康成年人按性别和年龄分组 ( <4 0岁和 >4 0岁组 )进行比较。每位受试者口服给予 10 0mgL - [1- 13 C]苯丙氨酸 ,应用气体同位素比值质谱仪测量服药前和服药后至 36 0min各时间点13 C丰度。结果 健康成年人口服L - [1- 13 C]苯丙氨酸呼气试验13 C排除速率时相曲线呈单峰 ,峰值位于服药后 10~ 30min ,苯丙氨酸脱羧代谢动力学参数在不同年龄和性别间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 >0 .0 5 )。结论 所有受试者13 C排除速率时相曲线呈单峰 ;年龄和性别因素可能不会显著影响体内苯丙氨酸代谢结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和分析实验性结肠炎大鼠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变化及结肠Toll样受体4(TLR4)和核因子κB(NF-κB)表达及意义,并分析益生菌的作用。方法30只雄性W istar大鼠均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模型对照组(UC组)和益生菌治疗组(PC组);UC和PC组建立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实验性结肠炎大鼠模型,PC组大鼠给予双歧三联活菌悬液(2.2×10^9CFU/只)治疗,1次/d,共4周。光镜下观察肠黏膜炎性反应并评分;鲎试验检测各组大鼠血浆内毒素水平;W estern印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结肠TLR4和NF-κB p65蛋白及mRNA的表达,分析其变化及益生菌的作用。结果PC组炎性反应评分较UC组明显降低(P〈0.05),但高于NC组(P〈0.01);PC组血浆内毒素明显低于UC组(P〈0.05),但高于NC组(P〈0.01);UC组TLR4和NF-κB p65的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高于PC组和NC组(P〈0.05、0.01),PC组高于NC组(P〈0.01)。结论内毒素-TLR4-NF-κB信号通路参与了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发生和发展,减少内毒素的产生、降低大鼠结肠TLR4和NF-κB表达可能是益生菌减轻大鼠结肠炎症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饮食和禁食时间对基础呼气氢浓度的影响,寻找合适的氢呼气试验饮食准备方案。方法测定100名任意饮食者早晨基础呼气氢浓度,调查检测前2d摄取的食物种类和前1d晚餐结束时间,分析两者与基础氢浓度的关系。结果100名受试者中,88名禁食时间>12h,包括非产氢饮食48h者10例、非产氢饮食24h者15例、早餐产氢饮食者20例、中餐产氢饮食者23例、晚餐产氢饮食者20例,其基础呼气氢浓度分别为(1.800±1.317)、(2.267±2.314)、(3.200±2.876)、(3.609±2.904)和(5.450±3.069)ppm,与非产氢饮食48h者的基础氢浓度比较,仅晚餐产氢饮食者显著升高(P=0.003);禁食时间<12h者12例,其空腹氢浓度为(12.583±5.775)ppm,显著高于禁食时间>12h者(3.500±2.920)ppm,P<0.01。结论禁产氢食物24h与48h的基础呼气氢浓度无显著差别;而禁食时间>12h者的基础呼气氢浓度显著低于禁食时间<12h者。因此氢呼气试验前,只需禁产氢食物24h,禁食12h或以上。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间质瘤43例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和治疗手段,以提高其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华山医院4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病史资料,并对患者进行电话回访。结果43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表现各异,以腹痛腹胀最多(44.2%),25.6%的患者无任何症状;术前34例行胃镜检查,37例行腹部CT检查,31例行腹部超声检查,阳性发现率分别为85.3%、94.6%、54.8%,31例同时行胃镜及腹部CT检查,阳性发现率为96.8%,29例同时行腹部超声及CT检查,阳性发现率为96.5%;43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按肿瘤生物学分级良性18例(41.9%),潜在恶性13例(30.2%),恶性12例(27.9%);43例经免疫组化检测CD117(+)36例(83.7%);CD34(+)35例(81.4%);8例失访,余35例随访6个月至4年,其中7例死亡及5例复发者均为恶性或潜在恶性胃肠道间质瘤,良性胃肠道问质瘤患者均存活。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早期发现依赖于联合内镜及各种影像学检查手段,确诊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局部完整切除肿瘤是最佳治疗手段。对于恶性或无法切除的患者可应用伊马替尼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