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33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神经束膜囊肿临床少见。现结合我们的 6例病例和有关文献对其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加以讨论 ,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1.临床资料 :自 1990年 4月~ 2 0 0 1年 4月 ,共收治 6例 ,其中男 4例 ,女 2例 ;年龄 35~ 6 1岁。所有患者均有骶神经痛表现 ,体位改变时疼痛加重 3例 ,咳嗽、打喷嚏及排便时加重 3例 ,持续烧灼样疼痛 1例 ,且药物难以控制。 3例有排尿困难。囊肿大小约为 0 5~ 3 0cm ,单发者 5例 ,多发者 1例 ;其中位于S1,2者 2例 ,S3 者 3例 ,S2 ,3 者 1例。术前肌电图检查 4例 ,均为周围神经性病变。X线平片检查 5例 ,见骶…  相似文献   
2.
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治特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治方法和特点,方法:1991-2001年治疗脊髓海绵状血管瘤22例,均进行MRI检查,16例行全脊髓血管造影,全组均经后背正中直切口显微手术治疗,结果:22例均为单发,1例术前未能明确诊断,术后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颈段8例,颈胸段6例,胸段4例,腰段2例,圆锥马尾部位2例。MR1显示团块状短T1长T2信号,中间由点条状长T1短T2信号分隔,形成桑葚状混杂信号团,周边绕以低信号团,尤以T2WI显著,随访3个月-2年,全组均未见复发,12例术后功能明显恢复。结论:MRI是脊髓海绵状血管瘤前最可靠的诊断方法。全脊髓血管造影可以排除其它脊髓血管畸形,显微手术切除是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的优选治疗方法,术中精细的显微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经鼻蝶窦入路切除Rathke囊肿的手术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2010年12月治疗的Rathke囊肿患者18例,术前行头部MRI及内分泌学检查,患者均接受内镜经鼻蝶窦入路手术,术中清除囊肿内容物,部分切除囊肿壁。结果该组患者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12~24个月,患者症状均有所改善,复查MRI未发现囊肿复发。结论内镜经鼻蝶窦入路手术是治疗Rathke囊肿微创、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脊髓髓内转移性肿瘤(ISCM)临床非常少见,约占脊髓髓内肿瘤的0.1%-0.4%[1]。多数是在肿瘤患者尸检中发现(O.9%-21%)[2]。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MRI的应用,ISCM的发现率不断上升。尽管MRl非常敏感,但并无特异性,而临床症状对确诊亦无甚帮助[1,3],因而,ISCM多是被外科手术或尸检所证实。此病在治疗方法上仍有争议,治疗结果也难令人满意,但积极治疗可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现将我们遇到的3例ISCM报道如下,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患者 男 ,2 4岁 ,因腰、骶部疼痛 ,右下肢放射性疼痛 ,伴麻木感 9个月入院。患者自发病以来 ,疼痛逐渐加重 ,以夜间及活动后明显 ,休息后疼痛不缓解 ,无肢体肌力减弱及大小便功能障碍 ,外院考虑腰椎间盘突出 ,对症治疗无好转。MRI发现腰 4 ,5 (L4,5)占位病变 ,收入我院。入院查体 :一般状况好 ,眼底正常 ,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L4,5棘突压痛。双下肢肌力、肌张力正常 ,右侧膝腱反射稍降低 ,跟腱反射对称 ,病理征 ( - )。躯体感觉正常。头颅MRI正常 ,腰椎MRI:L4,5椎管内髓外、硬膜下占位 ,约 2 1cm× 1 3cm× 1 2cm大小 ,…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额颞眶颧弓(FTOZ)开颅,结合深部骨切除对基底动脉及岩骨斜坡区的显露进行研究。方法:利用10例尸体标本20侧FTOZ开颅,在手术显微镜下切除前后床突,用于显露基底动脉上部;切除岩骨前部用于显露岩骨斜坡区。结果:单纯FTOZ开颅可良好显露基底动脉顶端,结合前后床突切除,在10例标本16侧开颅均成功显露基底动脉中段以上;颞下硬膜外切除岩骨前部(Kawase三角)可由中颅窝显露桥脑前外侧的岩骨斜坡区;在50%(10侧)的情况下其显露可低至基底动脉下端及椎动脉汇合处。结论:FTOZ开颅较常规颞下开颅的手术方向更趋前后,正确选择开颅侧别,结合前后床突切除,FTOZ开颅可用于处理基底动脉中段以上的动脉瘤;结合岩骨前部切除可用于夹闭小脑前下动脉动脉瘤等;对同时累及海绵窦及后颅窝的肿瘤,FTOZ开颅也是全切肿瘤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7.
8.
内镜辅助的神经微血管减压术(附3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内镜辅助的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方法和技术要点.方法 2008年1月~2009年12月间共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7例,面肌痉挛1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合并面肌痉挛2例,手术采用枕下小切口乙状窦后入路,在内镜下辅助下行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对临床资料和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1例患者术中均发现责任血管压迫并予分离、减压.本组患者无死亡,术后1例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发生颅内感染,经治疗后痊愈.术后随访5个月~2年,症状完全缓解28例,症状减轻3例,无复发.结论 在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应用内镜,有助于分辨责任血管,减压彻底,具有微创、安全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听神经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科自1990年至2001年共收治听神经瘤84例。均经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84例中男38例,女46例。病程2月~15年,平均3.2年。年龄23~67岁,平均36岁。双侧听神经瘤2例,左侧43例,右侧39例,其中复发肿瘤3例。1.2症状与体征①颅神经损害:患侧听力损害84例,耳鸣20例,听力下降53例,听力消失11例,面神经麻痹27例。第Ⅴ颅神经损害13例,后组颅神经损害17例。②小脑症状与体征:走路不稳、持物不准12例,共济失调38例,眼球震颤46例。③脑干症状:出现同侧偏瘫11例,锥体束征阳性36例。④颅内压增高症状:头痛70例,恶心、呕吐46例,双眼视乳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龄老年人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诊断、狭窄程度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追踪 3例高龄老年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前后临床缺血发作症状、颈动脉超声、头颅及颈部磁共振血管造影的变化。结果  2例患者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 2、5年内缺血发作缓解 ,颈动脉检查狭窄消失 ,1例患者术后 1个月切除部位形成血栓再次出现狭窄。结论 老年人症状性高度颈动脉狭窄者可从手术中获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