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与HBV(hepatitis B virus,HBV)亚型相关的CD8+ T淋巴细胞抑制性基因多态性与病毒突变的相互作用对HBV感染结局的影响。方法:总共纳入239例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s,HC)者,429例自发清除(spontaneous clearance,SR)患者,858例慢性HBV感染(chronic HBV infection,CH)患者。从5个CD8+ T淋巴细胞抑制性基因中挑选出28个标签SNP(tagging SNP,tgSNP)进行基因分型。采用直接测序确定HBV病毒突变。结果:CD8+ T淋巴细胞抑制性基因多态性(CD244中的rs485618,rs4656942,rs3766377和BIM中的rs6746608)与HBV突变(T53C,A166C,T216C,A293G,A1762T,G1764A和A1762T / G1764A)的相互作用显著影响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或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生的风险。在多因素降维分析法(multifactor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MDR)分析中发现类似结果。结论:CD244和BIM的基因多态性可能参与调节肝硬化或肝细胞癌相关HBV突变的免疫选择,并且其相互作用可能影响慢性HBV感染进展。  相似文献   
2.
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乙肝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干扰素α 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对利巴韦林联合干扰素和单用干扰素治疗效果对照观察。结果 :联合治疗组 3个月后 ,临床症状改善明显 ,治疗总有效率为93.3% ,疗效优于对照组 ;联合治疗组HBeAg、HBV -DNA阴转率为 40 .0 %、50 .0 % ,与对照组比较 ( 33.3%、40 .0 % )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结论 :干扰素α 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能提高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 ,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Q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rs9275572和rs9275319)与乙肝病毒感染结局的关系.方法 用TaqMan探针对纳入的921例样本进行HLA-DQrs9275572和rs9275319位点多态性的检测,921例血样本包括310例HBV相关慢性肝病者(CLD)、295例乙肝感染后自发清除者(SC)和316例健康对照者(HC).结果 1)Rs9275572 AG基因型有利于乙肝感染后病毒自发清除(OR 1.82,95% CI 1.26~2.62;显性基因模型:OR 1.84,95% CI 1.30~2.61).2)SNPrs9275319位点与乙肝易感性及感染后病毒的自发清除关系密切,携带rs9275319 C等位基因是一个保护因素(CLD vs HC:等位基因模型OR 0.49,95% CI0.33 ~0.73,显性模型OR0.47,95% CI0.31~0.72;CLD vs SC:等位基因模型OR 1.61,95% CI 1.06~2.43,显性模型OR 1.57,95%口1.01 ~2.48).3)单体型T-G/T-A与乙肝易感性及感染后病毒自发清除相关.结论 HLA-DQ基因多态性与乙肝易感性及感染后病毒的自发清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型特异引物PCR法分析238株乙肝病毒基因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乙肝病毒(HBV)感染者HBV基因型分布状况,并建立一套HBV病毒株分型的简便可靠的分析法.方法:设计型特异引物,采用基因型特异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分型.结果:238株HBV中218株得到分型.其中B型149例(男115例、女34例);C型63例(男47例、女16例);B C混合型6例(男4例、女2例).B型、C型和B C混合型检出率分别为68.3%(男69.3%、女65.3%)、28.9%(男28.3%、女30.8%)和2.8%(男2.4%、女3.8%).未检出A、D、E、F、G、H基因型.结论:HBV感染者以B基因型为主.基因型B检出率显著高于其它基因型,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HBV各基因型分布与性别无关(P>0.01).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的型特异引物结合型特异核苷酸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HBV感染者HBV基因型分布状况,并建立一套适合HBV病毒株分型的简便可靠的分析方法.方法 通过对GenBank中全部S区基因序列(1000余条)进行比对,筛选A~H 8个基因型的型特异核苷酸.采用型特异引物PCR法分型,对23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所感染病毒中未能分型的病毒株再进行S区基因巢式PCR扩增、测序筛选出其特异性核苷酸从而判定其基因型.结果 238株HBV均得到分型.其中B型HBV感染者159例(男120例、女39例);C型69例(男52例、女17例);B+C混合型6例(男4例、女2例),B+D混合型4例(男3例、女1例).B型、C型、B+C和B+D昆合型检出率分别为66.8%、28.9%、2.5%和1.6%.未检出A、E、F、G、H基因型.结论 HBV感染以B、C基因型为主,B基因型高于C基因型.少数患者为B+C或B+D混合型感染.B、C基因型分布与性别无关(χ2=0.794,P>0.05).  相似文献   
6.
目的 阐明不同基因型HBV对阿德福韦酯治疗反应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首先利用型特异引物PCR法结合型特异核苷酸分析法检测HBV基因型,然后根据基因型对阿德福韦酯Ⅲ期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及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结果 177例临床标本检出B基因型HBV感染者102例,C基因型感染者65例,B+C混合型感染者6例,B+D混合型感染者4例.治疗第12、24周时,B基因型组和C基因型组血清HBV DNA下降均值分别为2.2log10>拷贝/ml、2.1log10拷贝/ml和2.7log10拷贝/ml、2.4log10拷贝/ml,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8周时两组HBV DNA分别下降3.6log10拷贝/ml和3.1log10拷贝/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48周)B基因型组和c基因型组分别有43例(42.2%)和22例(33.8%)出现血清HBV DNA转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HBeAg阴转率抗-Hbe血清转换率分别为30.4%、29.2%和21.6%、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ALT复常率在治疗第12、24、36周和48周时分别为35.3%、33.9%,51.0%、53.9%,63.4%、61.5%和83.3%、81.5%,各时间段两组ALT复常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8周时,部分病毒学指标(如血清HBV DNA下降均值和HBV DNA阴转率)B基因型优于C基因型HBV感染者.但由于阿德福韦酯起效较慢,抑制病毒作用相对较弱,有必要延长治疗时间进一步证实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汉坦病毒76-118株包膜糖蛋白G2与β3整合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根据HV76-118株M基因和β3整合素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分别以质粒M56和Hela细胞cDNA为模板通过PCR和基因重组获得带有EGFP标签的G2和带有FLAG标签的β3整合素膜外区片段融合表达质粒,并且在HEK293细胞中进行表达。将表达成功的G2与β3整合素片段进行免疫共沉淀,用Western blot检测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成功构建了G2和β3整合素膜外区各片段的融合表达质粒。将各表达质粒转染HEK293细胞进行瞬时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β3整合素膜外区各功能片段在细胞裂解上清中获得大量表达,而G2蛋白膜外区仅有81-140片段在细胞裂解上清中大量表达。将G2 81-140片段与β3整合素膜外区各功能片段进行免疫共沉淀的结果显示,仅G2 81-140片段和β3整合素27-133片段在细胞中以复合物存在,提示两者之间可能有直接的相互作用。结论汉坦病毒76-118株包膜糖蛋白G2 81-140片段与β3整合素27-133片段在细胞中以复合物的形式存在,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为β3整合素作为汉坦病毒受体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相似文献   
8.
病毒通过细胞膜上受体入侵细胞是病毒感染细胞的起始环节.近年来,汉坦病毒细胞膜受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β3整合素上,但并没有证据表明病毒与β3整合素之间有直接的相互作用关系,同时对其他可能的协同受体或辅助受体也少有相关报道.此文对汉坦病毒细胞膜受体的相关研究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李春光  钟晓波  仲琳  李青岭 《中国药房》2011,(15):1371-1373
目的:研究骨碎补总黄酮(TFRD)联合淫羊藿苷(ICA)对人牙周膜细胞(hPDLCs)增殖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的影响。方法:应用组织块法体外培养hPDLCs,以MTT法测定TFRD、ICA单独以及联合作用对hPDLCs增殖的影响;用酶动力学方法测定TFRD、ICA单独以及联合作用对hPDLCs、ALP活性的影响。结果:TFRD、ICA、TFRD+ICA均可促进hPDLCs增殖和ALP活性增加,其中TFRD+ICA作用效果优于TFRD与ICA。结论:TFRD与ICA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耐药性产生的原因.方法 从阿德福韦酯Ⅲ期临床试验中筛选出30例原发治疗失败或继发耐药患者,应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HBVRT区,比对RT区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找出变异位点.结果 30株阿德福韦酯治疗失败者中有21株HBV表现出原发性耐药,其中5株具有多态性位点rtN118H(23.8%,5/21).另外9株发生继发性耐药,继发耐药毒株在RT保守区(C结构域rtM207V)和非保守区多个区域均有变异.没有发现典型的nN236T和rtA181V/T突变.结论 多态性位点rtN118H与阿德福韦酯原发耐药可能有关.HBV RT C结构域rtM207V变异及其他处于非保守区的变异可能与HBV继发性耐药有关,天然耐药准种的存在可能是HBV对阿德福韦酯迅速耐药(继发性)的基础.上述结论 有待进一步表型验证实验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