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3篇
内科学   89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7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以培养的人肝星状细胞(HSC)为研究对象,观察内皮素-1(ET-1)对HSC的收缩作用及丹参酚酸B盐(SA-B)对ET-1的抑制作用,并探讨SA B抑制HSC收缩的作用环节和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酶消化、Nycodenz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分离人HSC,以胶原凝胶收缩法观察ET-1对于传代HSC的收缩作用,以及低、中、高3种剂量的SA B对其不同的干预作用;将ET-1、SA-B直接添加于传代HSC的无血清培养液中,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观测HSC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 结果 胶原凝胶收缩实验显示,ET-1可诱导HSC收缩(P<0.01);3种剂量的SA-B可明显抑制ET-1诱导的HSC收缩(均P<0.01);加入ET-1后,HSC形态学改变明显,细胞数量减少,但SA B对这些改变也有抑制。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ET-1可刺激细胞内钙离子短暂迅速增加,加入SA-B后,该作用被明显抑制。 结论 SA-B能显著抑制ET-1诱导的HSC收缩,其抑制收缩的机制与降低HSC内的钙离子浓度有关。SA-B的抑制HSC收缩作用可能是其抗肝纤维化及门脉高压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徐列明 《肝博士》2008,(5):29-29
乙型肝炎是我国肝硬化患者群的最主要因素。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肝硬化失代偿的年发生率约3%,五年累计发生率约16%。慢性乙型肝炎、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五年病死率分别为0%~2%、14%~20%和70%~86%;其次,有20%的丙型病毒性肝炎可演变为肝硬化;还有,脂肪肝、酒精肝、自身免疫性肝病以及药物性肝炎近年来也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扶正化瘀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方法 ,入选年龄 18~ 65岁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试验药 (扶正化瘀胶囊 )和对照药 (和络舒肝胶囊 ) ,均为每次 5粒 ,3次 /d口服 ;疗程 2 4周。疗程结束后进行 12周的随访。观测指标 :(1)于治疗第 0、2 4周观察肝组织病理学、HBV标志物 ,第 0、12、2 4周检测肝纤维化血清指标 (HA、LN、P Ⅲ P、Ⅳ C)、B超肝脾检查 ,第 0、6、12、18、2 4周观察肝功能 (随访期评价肝功能、血清肝纤维化指标 )。 (2 )安全性指标 :治疗前、后检测血、尿常规 ,肾功能 ,心电图。结果  (1)受试者入组情况及人口学资料 :试验组 110例 ,对照组 10 6例 ,两组病例人口学特征、生命体征、病程、药物过敏史、既往治疗史、肝功能、纤维化血清学指标、肝组织病理学 (试验组 99例 ,对照组 96例 )、HBV标志物、肾功能等各项指标比较 ,无显著差异。 (2 )肝组织病理学 :治疗前后作活检肝组织学观察 93例 ,试验组 50例和对照组 43例治疗前纤维化分期 (S)均值分别为 2 .3 3和 2 .11。试验组治疗后S均值为 1.80 ,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对照组治疗后S均值为 2 .14 ,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改善。试验组活检肝组织纤维化分期判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养阴解毒、健脾理气法则对肝硬化及肝癌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0.7%DEN液对大鼠灌胃方法造模,设正常组、模型组、养阴组和健脾组,于造模前2周起分别灌以蒸馏水、养阴液与健脾液至实验结束。结果:9周时形成肝纤维化伴癌前期病变,18周后形成肝硬化,癌前期变加重。与模型组相比,两中药组肝纤维化、肝硬化与肝癌前期病变较轻;DNA含量明显降低;肝细胞GGT阳性灶与AFP阳性细胞数减少;肝组织GGT比活性及Hyp含量下降。两中药组相比似以养阴组为优。结论:养阴解毒方与健脾理气方均能减缓大鼠肝硬化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其癌变进程。  相似文献   
5.
内皮素性大鼠门静脉高压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内皮素-1(ET-1)引起门静脉压力升高的动物模型。方法: 正常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ET-1低剂量组(0.3 μg/kg),ET-1中剂量组(1.0 μg/kg)和ET-1高剂量组(3.0 μg/kg)。生理盐水组大鼠经股静脉注入生理盐水,其余各组大鼠按相应剂量经股静脉注入ET-1溶液,观察门静脉压力和颈动脉压力的变化情况,并筛选出能使门静脉压力升高最适宜的剂量;另取15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ETAR阻断剂(BQ-123)组和ETBR阻断剂(BQ-788)组,实验开始前30 min经各组大鼠股静脉分别注入生理盐水、ETR阻断剂BQ-123(给药剂量为12.5 μg/kg)和BQ-788(给药剂量为15 μg/kg),然后以选定的适宜剂量匀速注入ET-1溶液,观察各组大鼠门静脉压力变化。结果: 不同剂量的ET-1均能使门静脉压力升高,尤以高剂量组最为明显;而提前注入ETR阻断剂之后,再注入ET-1溶液门静脉压力虽然升高,但升高的幅度较小。结论: 成功创建了内皮素性大鼠门静脉高压模型,此模型可用于研究ET-1在PHT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药物对PHT时血中ET-1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浅谈中药复方在抗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纤维化是肝脏内弥漫性的细胞外基质(ECM)特别是胶原的过度沉积。肝纤维化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慢性肝病共同的病理过程。许多慢性肝病引起持续或反复的肝实质炎症坏死,导致纤维结缔组织大量增生而降解相对或绝对不足,过量的ECM沉积于Disse间隙,形成肝纤维化,甚至形成假小叶,发展为肝硬化。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多层次、多靶点地整体调节治疗,并显示了较大的优势。 1 保护肝细胞,改善炎症和坏死状况 肝纤维化的始动因素是各种原因造成的肝细胞损伤,以致其变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及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中药…  相似文献   
7.
扶正化瘀胶囊抗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正虚血瘀是肝纤维化的基本病机,扶正化瘀胶囊是针对此基本病机制成的抗肝纤维化药物。十多年来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发现,该药可通过保护肝细胞、减轻肝损伤、抑制肝纤维化的形成等多种作用机制,来发挥其在抗肝纤维化、逆转肝纤维化、改善肝功能等方面的临床疗效。扶正化瘀胶囊是一个作用机制明确,值得临床大力推广的安全有效的抗肝纤维化药物。  相似文献   
8.
扶正化瘀方对肝纤维化大鼠弹力蛋白酶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迄今为止,对弹力蛋白酶是否参与肝纤维化的形成与降解过程知之甚少。细胞外基质(ECM)的弹力纤维随着肝纤维化的进展逐渐增加。我们曾报道正常大鼠肝细胞、肝窦壁内皮细胞等均有弹力蛋白酶mRNA表达。本研究进一步观察了弹力蛋白酶在肝纤维化组织中的表达以及抗肝纤维化药扶正化瘀方对弹力蛋白酶表达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I,IV型胶原及板层素在肝纤维化大鼠肝窦周围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肝脏的I,IV型胶原及板层素(LM),发现三者在正常大鼠肝窦周围均有少量存在。在经CCl4刺激后造成肝纤维化大鼠的肝脏,第6周造模组肝窦周围I型胶原与正常组相似,IV型胶原明显减少,LM增多,第11周造模组大鼠肝窦周围的I型胶原仍无增多,IV型胶原进一步减少,LM则比第6周末明显降低,提示肝纤维化时,大鼠肝脏内皮细胞和肝细胞之间大量的功能性基底膜遭受破坏,但因连续性基底膜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药物干预前后的肝组织病理动态变化情况,探讨肝功能、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根据扶正化瘀胶囊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中93例(包括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6个月前后2次肝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的资料,并依据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减轻和未减轻(或继续加重)的情况将病例分为两组(减轻组36例,未减轻组57例),分析该两组肝组织炎症、肝功能、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及相应的血常规变化规律。结果纤维化减轻组伴有肝组织炎症程度的显著减轻。药物干预后,纤维化减轻组的血清透明质酸和Ⅲ型前胶原肽含量明显下降(t=3.34与t=3.17,P值均〈0.01),并显著低于未减轻组;但层黏连蛋白和Ⅳ型胶原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纤维化减轻组伴有血清白蛋白升高(t=3.24,P〈0.01)及γ-谷氨酰转肽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和凝血酶原时间的下降,而未减轻组无类似变化。结论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凝血酶原时间,白蛋白、血清透明质酸和Ⅲ型前胶原肽含量的变化有助于肝纤维化减轻与否的判断和药物疗效评价,而血清层黏连蛋白和Ⅳ型胶原含量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价值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