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20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评价认知疗法合并黛力新(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脑卒中后焦虑的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焦虑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40)和对照组(n=40),分别给予认知疗法合并黛力新、单用黛力新治疗8周。用汉密顿焦虑量表、副反应量表分别评定疗效和副反应。结果治疗4、8周时,治疗组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16.08±7.45,8.80±4.73)明显低于对照组(19.80±8.26,11.35±5.03),P<0.05;临床总疗效无论治疗4、8周,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认知疗法合并黛力新治疗脑卒中后焦虑的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阿加曲班联合丁苯酞注射液对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186例发病6~48 h内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丁苯酞组、阿加曲班联合丁苯酞组(联合组)各62例; 对照组按分水岭脑梗死常规方法治疗2周,丁苯酞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及阿加曲班; 3组治疗前、治疗14 d后神经功能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arthel 指数)评定; 观察3组治疗前、治疗14 d后NSE水平的变化; 治疗3个月后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比较3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记录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14 d后3组NIHSS评分、NSE水平均显著降低,Barthel 指数显著升高,联合组、丁苯酞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联合组优于丁苯酞组(P<0.01); 治疗3个月后各组预后良好率比较,联合组、丁苯酞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联合组优于丁苯酞组(P<0.01),治疗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阿加曲班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分水岭脑梗死安全有效,并能降低NSE水平,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评价静脉应用小剂量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经临床随机、对照实验 ,并和低分子右旋糖酐进行比较 ,应用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及脑梗死体积进行疗效评价 ,同时比较其血浆纤维蛋白原、D一二聚体及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观察其安全性。结果 :小剂量尿激酶治疗组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5 ) ,并且从治疗后 3天即出现明显效果。在治疗 7、14d的CT扫描治疗组的低密度缺血灶体积 (10 45± 2 2 4ml ,8 16± 1 81ml)较对照组明显缩小 (P <0 0 5 )。从总有效率比较显示 :治疗组 (82 5 0 % )优于对照组 (65 0 0 % )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4)。用药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浆纤维蛋白原下降 (P =0 0 3 ) ,D一二聚体升高 (P <0 0 1) ;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出血等不良反映。结论 :小剂量尿激酶静脉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是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脑灌注成像及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在临床诊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发病时间≤48h的20例临床诊断为TIA患者应用16排螺旋CT依次进行头颅CT平扫、脑MSCT灌注成像(CTPI)及头颈部CTA检查,观察测量脑内感兴趣区的脑血流量(rCBF)、脑血容量(rCBV)、达峰值时间(rTP),并与CTA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临床症状相对臆的灌注异常区与对侧相比,CTPI表现为患侧rTP延迟(t=3.04,P=0.008),CTA表现为责任血管的小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但两者间无明确相关性(r=0.32,P=0.17)。结论脑灌注成像能够提供脑血流动力学异常的信息,配合头颈部CTA了解其责任血管情况,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脑缺血2h再灌注不同时间点脑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与白细胞浸润的关系,并观察吲哚美辛对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及白细胞浸润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3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取3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5只、对照组25只,吲哚美辛组5只,对照组又分为缺血2h再灌注2,12,24,48.72h 5个亚组,每个亚组5只。①造模: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模型,阻断大鼠大脑中动脉血流2h之后进行再灌注。②给药:吲哚美辛组在再灌注24h时灌胃给予吲哚美辛(按10mg/kg,溶于2mL生理盐水中),对照组中的再灌注24h亚组给予等容生理盐水。③观察指标:经免疫组化和苏木精-伊红染色,测定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阳性微血管数和白细胞计数。 结果:35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在脑缺血再灌注早期坏死区周围微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细胞间黏附分子1即开始增多[再灌注2h:(15.94&;#177;1.90)个/视野,再灌注12h:(30.73&;#177;3.01)个/视野],并于24h达高峰[(37.86&;#177;2.21)个/视野],各对照亚组与假手术组[(0.68&;#177;0.69)个/视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且各亚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②在脑缺血再灌注早期坏死区周围白细胞浸润即开始增多[再灌注2h:(2.30&;#177;0.91)个/视野,再灌注12h:(9.99&;#177;1.40)个/视野],并于24h达高峰[(22.11&;#177;1.71)个/视野],各对照组亚组与假手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各亚组两两比较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③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与白细胞浸润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两者之间呈正相关(r=-0.731,P〈0.01)。④吲哚美辛组细胞同黏附分子1表达及白细胞浸润计数[(16.01&;#177;11.43)个/视野,(10.55&;#177;2.64)个/视野1均低于再灌注24h亚组(P〈0.01)。 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问黏附分子1可介导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吲哚美辛可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和白细胞的浸润,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cute disseminated encephalo myelitis,ADEM)是广泛累及脑和脊髓白质的急性炎性脱髓鞘疾病,也称感染后、出疹后、疫苗接种后脑脊髓炎。临床表现多为单相性病程和多样化神经系统表现,且无特异性。现将我院2002年1月至2008年6月确诊的16例ADEM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并结合MRI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低钠血症4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并发低钠血症(HN)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原发性SAH并发HN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8例患者中有8例于发病4~15 d出现昏迷,经补钠治疗,4例好转,4例死亡;5例有继发性脑梗死致单侧或双侧瘫痪,35例血钠恢复正常。结论SAH后HN发生率高,是预后差的危险因素,其病因为脑耗盐综合征及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应针对病因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脑缺血2h再灌注不同时间点脑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与白细胞浸润的关系,并观察吲哚美辛对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及白细胞浸润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3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取3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5只、对照组25只,吲哚美辛组5只,对照组又分为缺血2h再灌注2,12,24,48,72h5个亚组,每个亚组5只。①造模: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模型,阻断大鼠大脑中动脉血流2h之后进行再灌注。②给药:吲哚美辛组在再灌注24h时灌胃给予吲哚美辛(按10mg/kg,溶于2mL生理盐水中),对照组中的再灌注24h亚组给予等容生理盐水。③观察指标:经免疫组化和苏木精-伊红染色,测定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阳性微血管数和白细胞计数。结果:35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在脑缺血再灌注早期坏死区周围微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细胞间黏附分子1即开始增多[再灌注2h:(15.94±1.90)个/视野,再灌注12h:(30.73±3.01)个/视野],并于24h达高峰[(37.86±2.21)个/视野],各对照亚组与假手术组[(0.68±0.69)个/视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且各亚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②在脑缺血再灌注早期坏死区周围白细胞浸润即开始增多[再灌注2h:(2.30±0.91)个/视野,再灌注12h:(9.99±1.40)个/视野],并于24h达高峰[(22.11±1.71)个/视野],各对照组亚组与假手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各亚组两两比较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③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与白细胞浸润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两者之间呈正相关(r=0.731,P<0.01)。④吲哚美辛组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及白细胞浸润计数[(16.01±11.43)个/视野,(10.55±2.64)个/视野]均低于再灌注24h亚组(P<0.01)。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可介导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吲哚美辛可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和白细胞的浸润,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吗替麦考酚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特发性炎性脱髓鞘疾病(IIDDs)疗效及对血清尿酸(UA)、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cy)的影响。方法选定河南省濮阳市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2月收诊的50例IIDDs患者,便利取样法分为研究组(25例,吗替麦考酚酯)与对照组(25例,地塞米松),比较两组IIDDs患者的UA水平、Hcy水平、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问卷(SSS)评分、生活质量综合评定(GQOL-74)评分与总有效率。结果研究组治疗后IIDDs患者的UA水平为(213.25±19.39)μmol/L、Hcy水平为(12.38±1.34)μmol/L、SSS评分为(10.16±2.35)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为96.00%、GQOL-74评分为(83.58±7.12)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吗替麦考酚酯有助于改善IIDDs患者的免疫功能与神经功能,减低其UA水平、Hcy水平,应用价值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