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肿瘤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侧脑室内脑膜瘤诊断特点及显微手术方法.方法 MRI和/或CT确诊并行显微手术切除侧脑室脑膜瘤24例,其中2例内窥镜辅助切除.肿瘤位于左侧三角区13例,右侧三角区7例,右侧体部1例,横跨双侧三角区1例,左侧颞角2例.顶枕入路15例,颞中回入路7例,经胼胝体后部入路2例.结果 24例影像学诊断与术后病理相符合,均给予全切.完整切除5例,分块切除19例.18例获得随访,完全正常10例,3例复发再次手术全切,癫痫2例,同向性偏盲3例.结论 CT和MRI是诊断侧脑室脑膜瘤的最可靠的手段,显微手术是目前侧脑室脑膜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D1a和CD83标记的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TIDC)在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5例乳腺癌组织中CD1a、CD83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在85例乳腺癌组织中,77例CD1a阳性,大多数表达CD1a的TIDC分布在肿瘤组织中,肿瘤间质及周边组织中表达较少;44例CD83阳性,表达CD83的TIDC多分布在肿瘤周边及间质组织,呈散点状分布。CD1a、CD83均为阳性表达(双阳性)35例。CD1a、CD83双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孕激素受体(P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无关(P>0.05),而与雌激素受体(E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TNM分期有关(P<0.05)。CD1a、CD83双阳性表达和非双阳性表达患者的中位无病生存期(DFS)均未达。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 CD1a、CD83非双阳性表达是影响DFS的独立因素(HR=2.216,95%CI:1.682~3.431;P<0.05)。结论 乳腺癌组织中TIDC的特征性标记物CD83、CD1a表达是影响DFS的独立因素,这可能与肿瘤免疫逃逸机制有关,可以作为乳腺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体外模拟缺血-再灌注损伤(I/R)诱导细胞凋亡的氧糖剥离再灌注(OGD/R)模型的建立,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观察凋亡细胞蛋白质组的差异表达,进一步揭示神经元凋亡的发生机制。方法:选用人神经母细胞瘤系SH-SY5Y细胞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给予OGD10h/R24h处理建立OGD/R诱导SH-SY5Y细胞凋亡模型,提取对照组和实验组细胞总蛋白,利用荧光染色双向差异凝胶电泳技术(2D-DIGE) 检测细胞蛋白质组的差异表达变化。结果:DeCyder软件分析2D-DIGE凝胶图像显示平均分离了(1 800±156)个蛋白质点;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共有30个蛋白点的表达水平有显著变化(蛋白表达量上调或下调30%以上),其中22个升高,8个降低,与同时间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结论:应用双向差异凝胶电泳的蛋白质组学技术在OGD/R模型中发现有差异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我院采用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治疗多部位老年高血压中等量脑出血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本文对出血量、出血部位以及手术时机的选择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做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重度原发性脑室出血以中老年人高发,病情多呈快速进展性恶化,既往内科保守治疗和外科常规手术死亡率高,属于比较棘手的一类脑室出血.神经内窥镜锁孔手术具有创伤小、疗效确切、恢复快的优点,主要用于治疗脑室内疾病.本文旨在探讨中老年重度原发性脑室出血的特点以及神经内窥镜锁孔技术在其治疗中的应用.[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脑血管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病因之一,而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75%~80%,其发病机制涉及多方面复杂因素;蛋白质组学作为新兴学科从整体角度,系统地研究动态变化的蛋白质组成分构成及其活动规律,为探索该病机制开辟了新途径。本文旨在综述蛋白质组学概念和主要研究技术,以及脑缺血个体体液、脑缺血个体脑组织、体外模拟缺血的细胞模型三方面的脑缺血性疾病蛋白质组学研究现状,为进一步开展该病蛋白质水平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体外模拟缺血-再灌注损伤(I/R)诱导细胞凋亡的氧糖剥离再灌注(OGD/R)模型的建立与评价,探讨成功诱导神经元凋亡发生的可靠时间窗,为进一步阐明神经元凋亡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选用人神经母细胞瘤系SH-SY5Y细胞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给予不同的OGD/R时间,通过MTT法计算细胞存活率,选定再灌注24 h存活率接近50%的OGD10h/R组和对照组细胞,通过光镜、荧光显微镜及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采用试剂盒检测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水平、胞浆内丙二醛(MDA)含量及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率。结果:MTT法结果显示,细胞存活率随OGD时间延长显著降低,OGD10h/R24h组为对照组的(44.91±1.21)%,不同OGD/R时间组间细胞存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倒置显微镜及HE染色显示,OGD10h/R组细胞密度减低,形态多样性,核固缩;AO/EB荧光染色可见凋亡小体形成,电镜显示核内异染色质凝集、趋边等凋亡的改变。实验组培养液内LDH水平及胞浆内MDA含量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而增加,LDH水平于再灌注24 h达峰值,MDA含量于再灌注24 h接近平台期,胞浆内SOD活性随再灌注时间延长呈现先降低后回升的趋势,与相同时间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显示,随再灌注时间延长,OGD10h/R组G0/G1期细胞比例逐渐增加,24 h达峰值(74.09±2.62)%,其后有所降低,G2/M期细胞比例再灌注0 h时最高达(26.85±1.35)%,此后逐渐降低,24 h前均显著高于同时间对照组细胞,S期细胞比例逐渐降低,24 h最低达(19.2±1.58)%,此后逐渐升高,与同时间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体外模拟I/R模型的OGD10h/R组能够成功诱导SH-SY5
Y细胞凋亡的发生,可进一步应用于凋亡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