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8篇
口腔科学   16篇
临床医学   71篇
内科学   28篇
神经病学   34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7篇
预防医学   24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29篇
中国医学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免疫球蛋白IgE在Ⅰ型变态反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过敏原诊断方法为激发试验和特异性IgE的检测,都依赖于使用过敏原粗提取物。但是,粗提物中不仅含有致敏组分还含有非致敏组分,往往会干扰诊断从而影响后续免疫治疗效果。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更为准确和稳定的过敏原检测方法。组分解析诊断是一种新的分子诊断技术,它使用纯化的天然或重组过敏原来检测每个过敏组分的特异性IgE水平,避免了粗提物中非致敏组分的干扰,使得检测结果更加准确。另外,此方法还能同时检测多种致敏组分的特异性IgE,极大地提高了检测效率。本文梳理了组分解析诊断在常见过敏性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并对其主要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2.
多媒体技术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多媒体技术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了解多媒体教学的优缺点。方法:对224名学员的神经病学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了解学员对多媒体教学效果的评价。结果:90.2%的学员认为多媒体教学效果好,4.0%的学员赞成传统教学模式,5.8%认为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都可以接受。结论:多媒体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丰富了教学内容,能够被大多数学员所接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媒体技术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了解多媒体教学的优缺点。方法对224名学员的神经病学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了解学员对多媒体教学效果的评价。结果90.2%的学员认为多媒体教学效果好,4.0%的学员赞成传统教学模式,5.8%认为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都可以接受。结论多媒体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丰富了教学内容,能够被大多数学员所接受。  相似文献   
4.
许志强 《河北医学》2000,6(12):1152
1 病例摘要 病例1:男性,68岁.主因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便排气5h以"肠梗阻"收入普外科.患者既往体健,入院心肺查体未见异常.ECG:窦性心律86次/min,TV4-6低平.经禁食、胃肠减压及抗炎、补液治疗,患者腹痛腹胀有所缓解.入院数小时后出现胸闷、气短,无胸痛,夜间值班医师对症给予吸氧、镇静治疗,症状无缓解,且渐出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于入院8h后请内科会诊.查体:24次/min,BP16/kPa,口唇无发绀,颈静脉无怒张,两肺底可闻及湿罗音,心音低钝,心律规整,心率120次/min,心尖部可闻及舒张期奔马律,未闻及病理性杂音.急查ECG示STv1-v5呈损伤性抬高,V1-3出现病理性Q波.  相似文献   
5.
<正>神经营养因子家族对神经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存活等具有重要的营养支持作用,这早已成为研究者们的共识。早期研究者较为关注的是其中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家族,但成熟体BDNF的表达水平近来被认为可能难以成为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有效的生物标记物[1]。近年来研究发现,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前体(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precursor,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管径二氧化钛纳米管的抗菌性能。方法:通过电化学阳极氧化法,在10、30和60 V三组电压下,于纯钛表面制备了3组二氧化钛纳米管NT10、NT30和NT60。扫描电镜观察试样的表面形貌,X射线衍射仪检测其晶体结构,接触角测试仪测量其接触角,原子力显微镜观察试样的表面形貌并比较表面粗糙度。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接种到不同材料表面,扫描电镜观察菌落形态,活细菌平板计数活菌数。结果:3组二氧化钛纳米管的管径分别约为30 nm(NT10)、100 nm(NT30)和200 nm(NT60),X射线衍射结果显示3种二氧纳米管均出现了锐钛矿的衍射峰,接触角检测结果显示3种二氧化钛纳米管的接触角随着管径的增加而减小,原子力显微镜检测结果显示3组纳米管的粗糙度值均明显变小(其中NT30展示出最小的粗糙度值)。3种不同管径纳米管的表面活细菌数均明显减少,其中表面粘附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少的是NT60,表面粘附牙龈卟啉单胞菌最少的是NT30。结论:纯钛表面纳米化制备二氧化钛纳米管后均不同程度地抑制了细菌的粘附。  相似文献   
7.
自发性颈部动脉夹层(spontaneous cervical artery dissection,SCAD)是青中年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SCAD是遗传、环境、感染等多因素疾病,其中,血管相关危险因素与SCAD的关系仍然存在争论。研究显示,SCAD引起的缺血性卒中以血栓栓塞机制为主,因此,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是SCAD的主要治疗方式,但目前尚缺乏随机对照试验对两种治疗方式的疗效进行对比。同时,多项单中心病例研究证实了血管内支架治疗SCA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神经内科门诊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对导致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的知晓情况,为脑卒中筛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2013年2~7月,对1389例神经内科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同时测定空腹血脂、空腹血糖。并进行脑血管意外危险因素知晓率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l389例神经内科门诊患者中,高血压病患病率55.6%,知晓率32.6%;糖尿病患病率46.2%,知晓率22.8%;高脂血症患病率82.6%,知晓率43.5%;肥胖患病率57.5%,知晓率33.0%;冠心病患病率67.1%,知晓率32.7%。其中35~44岁年龄(青壮年)组患者对患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和冠心病的知晓率更低,分别为8.7%、0、15.4%、9.4%、3.6%,与其他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各年龄组患者的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肥胖的患病率均较高;对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知晓率均较低;以35~44岁组的知晓率最低。对35~44岁组患者加强血脂、血压、血糖筛查,提高知晓率,对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类型体模刻度不同类型剂量计时对眼晶状体受照剂量的影响,选择合适的剂量计刻度方案。方法将Hp(3)眼晶状体剂量计和Hp(10)全身体表剂量计分别放置于距正圆柱形水体模与ISO板状水体模15 cm处(模拟眼晶状体位置),采用镭-226放射源分别以一般公众、职业人群以及眼晶状体最大受照剂量标准(分别为1.0、5.0、20.0 m Sv)的剂量照射后,检测各剂量计的受照剂量。结果以1.0和5.0 m Sv照射时,Hp(3)眼晶状体剂量计测得的眼晶状体受照剂量高于Hp(10)全身体表剂量计(P0.05);眼晶状体受照剂量在刻度体模类型的主效应、剂量计类型与刻度体模类型的交互效应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20.0 m Sv照射时,眼晶状体受照剂量在剂量计类型、刻度体模类型的主效应和两者的交互效应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种刻度体模均可用于眼晶状体剂量计的刻度,在剂量计类型的选择上应根据剂量等级或水平做出适宜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碘-125(125I)放射性粒籽植入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因素及辐射水平,探讨关键控制技术。方法 以5家开展125I粒籽植入治疗项目的医疗机构为研究对象,采用放射卫生学现场调查、工作场所辐射防护水平检测、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等方法,调查粒籽植入涉源工作场所及相关人员的辐射水平;结合源项分析及放射卫生管理经验,根据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的原理,探讨125I粒籽植入治疗过程的关键控制点。结果 不同涉源场所中粒籽植入源运输包装、粒籽植入治疗室和专用病房工作场所各关注点的周围剂量当量率为本底~1.80 μSv/h(病房门处),均小于2.5 μSv/h;35名放射工作人员全年个人剂量监测结果为0.20~1.80 mSv,平均为0.42 mSv。结论 不同涉源场所的辐射水平及人员的受照剂量均符合国家标准限值的要求;应根据关键控制措施,对125I放射性粒籽植入治疗过程的关键环节予以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