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2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6篇
综合类   45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单根冠状动脉和冠状静脉窦(CS)顺行性/逆行性同时心肌灌注(SARC)的效果。方法将离体猪心分别经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或右冠状动脉(RCA)中的1支和CS行SARC,再依次向动、静脉灌注通路内注入磁共振造影剂[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应用磁共振成像(MRI)检测心肌内造影剂的分布以及对非灌注冠状动脉回流液进行分析,评估心肌灌注效果。结果SARC期间经单根冠状动脉注入Gd-DTPA不但使其支配区域磁共振信号增强,而且其余2根非灌注冠状动脉的支配区域信号也增强(包括右心室游离壁);而SARC期间经CS注入Gd-DTPA只引起非灌注冠状动脉支配区变亮,灌注冠状动脉的支配区和右心室游离壁的信号强度无改变。SARC期间非灌注冠状动脉收集的回流液速度分别为:LAD 10.5~17.7ml/min,LCX 9.7~15.2ml/min,RCA 4.7~7.8ml/min。结论经单根冠状动脉和CS同时灌注可以提供全面均匀的心肌灌注,足以防止非灌注冠状动脉支配区发生心肌缺血损伤。  相似文献   
2.
28例右心系统肿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右心系统肿瘤的特点,总结其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对1989年6月~2006年8月期间的28例右心系统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8例中26例在体外循环下行肿瘤切除术,其中17例良性肿瘤均完整切除,同期行三尖瓣DeVega成形术2例,补片修补房间隔或右房壁3例;9例恶性肿瘤因侵及范围广泛,仅行大部切除术。结果 全组28例中26例行手术治疗。手术死亡2例,1例为横纹肌肉瘤术中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为间皮肉瘤术后2d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术后2例出现脑栓塞给予相应的治疗,其中1例神经系统症状消失,1例遗留轻度运动障碍。17例良性肿瘤患者中,无远期死亡和复发;9例恶性肿瘤患者中除1例随访时间较短外(〈3个月),其它8例均于术后6个月内死亡。结论 右心系统肿瘤临床少见,恶性率、误诊率高,手术效果和预后均较差。  相似文献   
3.
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动物实验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去细胞猪主动脉支架(decellularized porcine aortic valve scaffold,APAVS)与兔骨髓干细胞(rabbit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RBMSCs)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去垢剂-核酸酶消化法处理,去除猪主动脉瓣细胞成分,并做去细胞前后的形态学检查和生物力学测定;在去细胞支架上种植兔骨髓干细胞,行形态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测定。结果光镜及电镜证实,猪主动脉瓣膜中的细胞成分可完全去除,获得完整无细胞的纤维网状支架;瓣叶去细胞前后的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无明显变化;种植的RBMSCs可在ACPAV表面形成一层连续的细胞层。结论种植RBMSCs于ACPAV上,可体外构造组织工程人工心脏瓣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CCl4 法和PS法两种肝纤维化制模方法在肝纤维化形成进程中时效关系和病理学特征。方法 采用CCl4 和PS法制作SD大鼠肝纤维化模型 ,分别观察在造模第 6、10、14、2 0周时肝脏组病学特征 ,Masson三色染色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分析。结果 CCl4 法于制模第 6周即可见肝脏假小叶形成 ,于第 10周始最为典型 ;随着假小叶的形成和造模方法停止 ,肝脏病理结构变化趋于稳定 ;肝细胞脂肪变性尤为突出 ,与模型制作进程相平行。PS法于造模第 10周即造模结束时方见纤维间隔形成 ,造模虽已停止但肝纤维化进程加速完成 ,肝组织分隔严重 ,假小叶形成较多并进展到第 2 0周 ;制模自始至终 ,肝细胞未见明显脂肪变性。结论 CCl4 和PS两种制模方法在肝纤维化形成进程中所表现出的时效关系和病理特征有所不同 ,提示两种制模方法在形成肝纤维化机制方面有所不同。结合使用两种方法研究肝纤维化更为合理 ;以抗肝纤维化干预因子进行干预研究时 ,干预因子的持续时间宜延长至肝纤维化形成之高峰期或之后 ,持续时间至少 14周 ;预防和治疗用药干预研究时 ,其起始时间宜分别以造模开始前 4周和造模停止前 4周为宜  相似文献   
5.
来氟米特 (Leflunomide ,Lef)是一种高效的新型免疫抑制剂 ,属异 口恶唑类衍生物 ,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而他克莫司 (FK5 0 6)是临床上最为有效的免疫抑制剂之一。为探讨两药联合应用的免疫抑制效果 ,我们用二者的最低有效剂量 ,进行联合用药的实验研究。现报道如下。材料和方法 受体雄性SD大鼠 ,体重 2 0 0~ 2 5 0g和供体雄性Wistar大鼠 ,体重 80~ 12 0g ,均由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Lef由美国欣凯公司提供 ,FK5 0 6由德国Fujisuwa公司提供。按参考文献 1描述的套管法建…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薯蓣丸加减方联合左甲状腺素钠片对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症状及临床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11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8例。对照组口服左甲状腺素钠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薯蓣丸加减方。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状况,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四碘甲腺原氨酸(FT4)、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3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TSH较治疗前下降,FT3、FT4较治疗前上升,且观察组效果较对照组更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血清TC、LDL-C、TG含量均较治疗前下降,且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5.17%,对照组为6.9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5,P 0.05)。结论:薯蓣丸加减方联合左甲状腺素钠片对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效果理想且安全性高,可明显改善患者血脂与甲状腺激素含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PPARα在SD大鼠NASH、IR的形成中的作用,并初步从胰岛素抵抗方面探讨其机制。方法将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20只、高脂组20只、实验组10只(高脂加非诺贝特)、实验对照组10只(造模成功后改正常饮食)。饲养12周末时随机取正常对照组与高脂组各10只一并做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实验及肝组织的HE染色,确定造模成功。然后给予非诺贝特、继续高脂饮食及改正常饮食干预,共4周。氨基转移酶、三酰甘油等以生物化学方法测定,并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分析PPARα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高脂组大鼠呈高脂血症,与正常组相比PPARα的mRNA表达下调(P<0.05),胰岛素抵抗(IR)和肝细胞脂肪变及炎症程度加重(P<0.05);与高脂组比较,实验组及实验对照组的PPARα的mRNA表达上调(P<0.05),IR明显改善。结论在高脂饮食诱导的NASH、IR模型中,PPARα的mRNA表达水平与IR密切相关,它们可以共同促进NASH的进展,而使用PPARα激动剂后对大鼠NASH及IR起到了有效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心脏粘液瘤是临床最常见的原发性心脏肿瘤,占心脏良性肿瘤的50%以上,绝大多数呈散在发病[1].自1971年Roberts[2]首先报道俩兄弟均患左心房粘液瘤,国外报道多为兄弟、母子及同卵双胞胎,遗传因素可能性大[s].我院先后收治2例父子粘液瘤患者,并均行手术治疗,现总结其治疗经验.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病例1,儿子,汉族,发病年龄16岁.2007年3月8日入院,2007年3月21日出院.患者入院前3个月出现胸闷、气促、心悸,休息后可缓解,既往无其它疾病史.入院查体:血压121/79 mm Hg,脉搏96次/分,呼吸频率16次/分,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清,心律齐,双下肢无水肿.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房、右心房和右心室内多发粘液瘤,二尖瓣极轻度反流,三尖瓣轻度反流.于2007年3月13日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行粘液瘤切除术,术中于左、右心房各见肿瘤1个,右心室肿瘤4个,所有肿物质软、脆,被膜完整.术后病理诊断为粘液瘤(图1).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脏恶性肿瘤的特点,总结其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2月期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脏外科收治的16例心脏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8例,年龄35~64(47.8±10.9)岁,病程15 d~48个月(11.8±10.9)个月。16例患者中有13例在体外循环下行肿瘤切除术,其中除有1例将肿瘤及其蒂附着的周围组织完全切除外,其余12例仅行肿瘤大部切除,同期行三尖瓣置换术1例。结果全部患者均手术顺利,除1例术后第6 d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外,其余患者术后均恢复顺利出院。所有手术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81.2±59.5)min,平均体外循环时间(68.8±20.8)min,平均总住院时间(20.4±7.4)d。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9例,转移性恶性肿瘤6例,良性肿瘤恶性生长1例。在术后随访中,3例患者术后时间尚短(≥3个月),现生存良好;9例陆续于术后1~14个月死亡;1例良性肿瘤恶性生长患者生存状态良好。结论心脏恶性肿瘤临床少见,恶性程度高,误诊率高,手术效果尚满意,但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0.
人们在对体内血管内皮损伤判定指标的研究中,发现循环中存在一定的内皮细胞;而它的数量能作为一种敏感、特异的判定标准。这些细胞在外周血中表达CD146膜糖蛋白,在正常人血中数量极少,而在炎症、免疫应答、感染、肿瘤形成和心血管疾病等情况数量可明显增加。循环内皮细胞能通过Hladovec法、密度梯度法和免疫学方法进行检测,而目前主要是通过免疫荧光筛选的方法进行测定。循环内皮细胞数量可以表明血管损伤的程度或和其相关;而且基本只受血管内皮损伤的影响。因此,循环内皮细胞能作为一些疾病的标示物。循环内皮细胞来自骨髓来源的循环内皮前体细胞,其黏附和凋亡机制目前所知甚少。综上所述,循环内皮细胞具有很大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