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2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6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来源于骨髓和脐带血的基质细胞基本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骨髓与脐带血细胞体外培养基质细胞的基本特性,为基质细胞的选择应用提供依据.方法用Dexter长期培养体系培养骨髓和脐带血基质细胞,以细胞增殖、细胞形态、细胞化学染色、细胞表面及基质细胞支持另一骨髓细胞形成的鹅卵石造血区(CAFC),长期培养起始细胞(LTC-IC)为指标,比较两者的生长特性、成分及功能.结果①细胞生长特性:出现贴壁细胞时间,骨髓细胞为培养3d,脐带血细胞为培养5~6d;细胞融合成片时间,骨髓细胞为培养10~14d,脐带血细胞为培养12~18d;第21天细胞增殖数,骨髓比脐带血细胞增殖少;②细胞成分:21d培养后细胞成分,骨髓来源者以成纤维细胞为主,其次是巨噬细胞与内皮细胞,脂肪细胞最少;脐带血细胞来源者,以巨噬细胞为主,其次是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偶见脂肪细胞;细胞化学与上述结果基本一致;细胞表面抗原检测,CD14、CD45的表达骨髓细胞明显低于脐带血细胞;③细胞功能:骨髓来源的基质细胞较脐带血细胞的基质细胞支持另一骨髓细胞形成的CAFC和LTC-IC明显多.结论①生长特征:形成贴壁细胞时间骨髓较脐带血短,骨髓细胞比脐带血细胞有核细胞数增殖快、持续时间相对短;②细胞成分特性:骨髓来源形成的基质细胞以成纤维细胞为主,脐带血来源者以巨噬细胞为主;③细胞功能特性:骨髓细胞形成的贴壁细胞较脐带血细胞形成的贴壁细胞更利于CAFC、LTC-IC生长.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观察急、慢性髓性白血病原代细胞经低温冻存后诱生的白血病源性树突状细胞的生物特性.方法 取急、慢性髓性白血病原代细胞,一部分细胞立即培养,一部分细胞用5%二甲基亚砜-6%羟乙基淀粉为保护剂,-80℃冰箱降温,液氮保存一定时间后复温培养.培养时细胞内加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介素-4、肿瘤坏死因子-α等细胞因子,培养12 d,为白血病源性树突状细胞,观察细胞形态及免疫表型、自身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及细胞毒T淋巴细胞杀伤自身白血病细胞活性.结果 急、慢性髓性白血病新鲜或冻存的原代细胞,经组合细胞因子培养,细胞均不同程度地出现典型的树突状形态,细胞表面CD80、CD54、人白细胞表面抗原DR、CD1a、CD83、CD86表达上调,CD14下调;冻存原代细胞经培养生成的白血病源性树突状细胞,还表现为自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和T淋巴细胞杀伤自体白血病细胞活性明显.结论 急、慢性髓性白血病新鲜或经低温冻存的原代细胞可诱生为白血病源性树突状细胞,这种细胞可诱导T淋巴细胞杀伤自身白血病细胞,为用树突状细胞免疫治疗微小残留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5.
病例摘要患者男,19岁.因"发热、黄疸17个月"入我院.患者于2009年7 月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40.2℃,热型无明显规律,并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皮肤、巩膜黄染,不伴寒战,无盗汗,无皮疹,无咳嗽、咳痰,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无骨关节疼痛,无皮肤瘙痒.在当地医院2次住院诊治,具体结果不详,诊断不明,治疗效果不佳,为进一步诊治到我院.既往体健,否认遗传疾病和类似疾病史.  相似文献   
6.
目的:讨论70岁以上老年胆道外科疾患的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7年来手术治疗150例70岁以上老年胆道疾患的经验。急诊手术84例(56%),择期手术66例(44%)。结果:治愈126例(84%),好转9例(6%),自动出院10例(6.7%),死亡5例(3.3%)。结论:老年胆道疾患应采取积极手术态度,择期手术做好全面检查,选择好恰当的手术时机。急诊应边抢救边治疗,手术方式力求简单有效。  相似文献   
7.
预激态补骨脂素对白血病原代细胞杀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体外观察预激态补骨脂素(PAP)对白血病原代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6例临床确诊为白血病的血标本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方法,在白血病原代细胞培养板中加入PAP,使其浓度保持在0.05g/L。短期用药PAP浓度维持24h,7天时终止实验;长期用药PAP浓度维持5天,并分别在第7天、第10天、第14天时终止实验。以细胞总数、台盼蓝拒染率和台盼蓝拒染细胞抑制率等作为检测指标,以配对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短期用药和长期用药均显示PAP对白血病原代细胞具有显著杀伤作用。短期用药(≤7天),作用时间延长对PAP杀伤白血病细胞作用的影响不明确。长期用药结果显示台盼蓝拒染细胞抑制率从32.40%~69.50%升至94.10%~98.90%。难治或耐药与否对PAP杀伤白血病细胞作用无明显影响。结论:PAP对白血病原代细胞具有显著的杀伤作用,有可能成为一广谱抗白血病药物。  相似文献   
8.
沈建良 《人民军医》2008,51(11):718-719
代谢综合征患者多伴有高黏滞综合征(HVS),两者关系密切。现就高黏滞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临床症状、治疗方法及其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9.
细胞化学染色在急性白血病分型中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采用形态学及细胞化学染色方法对78例急性白血病进行诊断分型。方法 按照FAB标准进行形态学分型,采用Wright-Giemsa染色;细胞化学染色包括过氧化物酶,非特异性酯酶即α-醋酸萘酚酯加氟化钠抑制,糖原即过碘酸雪夫染色。结果 过氧化物酶、糖原反应可区别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同时糖原反应对诊断M6具有特异性;非特异性酯酶加氟化钠抑制试验,对区别粒-单白血病具有重要意义。细胞化学染色与形态学分型符合率为89.4%,形态学的确诊率为74.4%,加做细胞化学染色可将诊断率提高到93.5%。结论 形态学是白血病诊断分型的基础,细胞化学染色是形态学的重要补充,其经济、简便和稳定的特点有利于广大基层医院的开展。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50岁.2003年lO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昏、乏力,症状进行性加重,12月就诊血液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