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3篇
耳鼻咽喉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6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神经导航辅助下经单鼻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神经导航系统在经单鼻腔蝶窦人路垂体腺瘤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24例病人术前行MRI或CT连续薄层扫描,将影像学资料输入Brain LAB Vector Vision神经导航系统进行三维重建,标记出肿瘤及重要结构后,设计最佳手术入路,术中在导航的引导下定位蝶窦前壁、鞍底、海绵窦、颈内动脉和斜坡等结构,切除肿瘤。结果24例患者均在神经导航引导下经鼻蝶入路顺利到达肿瘤部位;注册误差0.3~2.0mm,平均(1.21±0.39)mm;肿瘤全切除19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2例;术后19例病人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5例无变化,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神经导航辅助下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具有定位准确、创伤小等优点.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四叠体池蛛网膜囊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四叠体池蛛网膜囊肿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1例四叠体池蛛网膜囊肿进行了回顾性总结分析。所采用的手术方法有:①脑室分流手术;②囊肿-腹腔分流术;③囊肿切除;④囊肿切除加囊肿-脑池分流术,或囊肿部分切除(即囊肿开窗术),或囊肿切除加脑室-脑池分流术。结果:其主要临床表现以颅内压增高症和中线综合征为主。上述方法中单纯囊肿壁切除只能使部分病人的病情缓解,脑室分流或囊肿切除加脑室分流手术的疗效较好。结论:四叠体区蛛网膜囊肿常合并梗阻性脑积水,单纯囊肿切除不能解除多数病人的梗阻性脑积水。作者根据囊肿是否与蛛网膜下腔相通提出:对交通性蛛网膜囊肿采用单纯性脑室分流术,对非交通性者采用囊肿切除加脑室分流手术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SRS2 0 0X 刀治疗系统治疗靶点定位的精确度。方法 :应用人体头颅模型内特定标记物测定CT定位的精度 ,用胶片法测定二次等中心系统精度和总的治疗精度。结果 :BRW头环CT定位精度为 0 .65mm ,最大误差为 1 .0 9mm ;SRS2 0 0二次等中心系统误差为 0 .1 9mm ;总治疗误差理论计算值为0 .68mm ,胶片法检测值为 1 .43mm。结论 :X 刀治疗系统精确度已达到放射外科质量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4.
慢性定向丘脑刺激治疗震颤和不随意运动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徐淑军综述张庆林审校慢性脑深部刺激(chronicdeepbrianstim-ulation,CDBS)的临床应用已有近30多年的历史,最先应用于顽固性疼痛的治疗 ̄(1)。在50年代脑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患者早期血浆及脑脊液(CSF)中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与脑血管痉挛及临床病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血浆和CSF中ET含量;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浆和CSF中NO含量。结果tSAH痉挛组血浆和CSF中ET含量均显著高于非痉挛组(P<0.05),重症痉挛组明显高于轻症痉挛组(P<0.05)。痉挛组血浆和CSF中NO-X含量均低于非痉挛组(P<0.05),且重症痉挛组明显低于轻症痉挛组(P<0.05)。结论ET、NO在tSAH后的脑血管痉挛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脑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脑缺血可能系ET升高和NO下降,使大脑动脉持续收缩所致。其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与ET增高和NO下降的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初步探讨神经内镜经小脑绒球下入路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2019年6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97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97例患者术前均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责任血管与面神经出脑干区的关系。所有患者均采用神经内镜经小脑绒球下入路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术中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充分解剖后组脑神经背侧的蛛网膜,从而显露面神经出脑干区,明确责任血管,并准确置入垫片。术后疗效评估分为即刻治愈、延迟治愈、复发和未治愈。结果97例患者术中发现责任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59例;小脑后下动脉3例;椎-基底动脉35例,其中单纯椎-基底动脉8例,椎-基底动脉联合小脑前下动脉24例,椎-基底动脉联合小脑后下动脉3例。术后即刻治愈68例(70.1%)。术后发热13例,听力减退4例,耳鸣2例,一过性面瘫5例。97例患者的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9个月(1~19个月),末次随访显示,93例(95.9%)患者的面部抽动完全消失,其中延迟治愈者25例;未治愈者4例;无复发病例。结论神经内镜经小脑绒球下入路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不仅可以提高手术治愈率,而且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探讨神经内镜经小脑绒球下入路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2019年6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97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97例患者术前均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责任血管与面神经出脑干区的关系。所有患者均采用神经内镜经小脑绒球下入路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术中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充分解剖后组脑神经背侧的蛛网膜,从而显露面神经出脑干区,明确责任血管,并准确置入垫片。术后疗效评估分为即刻治愈、延迟治愈、复发和未治愈。结果97例患者术中发现责任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59例;小脑后下动脉3例;椎-基底动脉35例,其中单纯椎-基底动脉8例,椎-基底动脉联合小脑前下动脉24例,椎-基底动脉联合小脑后下动脉3例。术后即刻治愈68例(70.1%)。术后发热13例,听力减退4例,耳鸣2例,一过性面瘫5例。97例患者的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9个月(1~19个月),末次随访显示,93例(95.9%)患者的面部抽动完全消失,其中延迟治愈者25例;未治愈者4例;无复发病例。结论神经内镜经小脑绒球下入路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不仅可以提高手术治愈率,而且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运动区胶质瘤患者实施术中唤醒配合中央沟定位胶质瘤切除术,初步探讨该技术对运动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对56例运动区附近胶质瘤患者进行喉罩插管、全麻下无头皮夹快速开颅、术中唤醒,通过皮质诱发电位进行中央沟定位,在保护脑功能的同时最大程度切除肿瘤,最后在唤醒状态或全麻下快速关颅.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4例患者出现新发神经功能障碍,52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障碍无明显加重或改善.肿瘤全切除29例,次全切除20例,大部分切除7例.无出血、围手术期死亡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患者均无痛苦回忆.结论 唤醒状态配合神经电生理监测中央沟定位切除运动区胶质瘤,能够在保护患者脑功能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切除肿瘤,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神经内镜在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显微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在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手术中应用神经内镜的30例病人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神经内镜辅助下30例垂体腺瘤均全切。术后8例出现一过性尿量增多,4例病人出现尿崩,经对症处理治愈;无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发生。神经内镜可清晰地观察蝶窦内结构及分隔情况、鞍底及周围重要结构(海绵窦、颈内动脉隆凸及斜坡等),并了解肿瘤的切除程度。结论 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中应用神经内镜有助于术中辨认鞍底及周围重要结构,保持正确的中线手术操作方向,避免损伤重要结构,提高肿瘤的切除程度及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侧脑室—幕上池分流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