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9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9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52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22篇
肿瘤学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子宫良性病变经腹超声导引病理活检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经腹超声导引病理穿刺活检诊断子宫良性病变的可行性。方法对62例诊断为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症患者行经腹B超引导下穿刺病理活检。对于单发病灶,行病灶多点穿刺活检。对于多发病灶,行各病灶的多点穿刺活检。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和超声、磁共振检查。比较病理活检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观察并发症。结果60例患者成功进行穿刺病理活检,穿刺成功率为96.8%(60/62),病理诊断率为100%(60/60),诊断子宫肌瘤52例,子宫腺肌症8例。2例临床诊断为子宫肌瘤穿刺不成功。活检过程无不良反应。结论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症的经腹穿刺病理活检是可行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化学髓核溶解术的一种新的穿刺方法,用于治疗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 采用经背后入路直接穿刺椎间盘脱出部位,用600单位的胶原酶溶解脱出的椎间盘组织治疗破裂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本组治疗43例临床确诊为破裂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随访半年至2年。结果 采用本穿刺方法治疗43例腰椎间盘脱出患者,治愈27例,治愈率为63%,有效11例,有效率为88%,无椎间盘变窄和退行性变等并发症出现。结论 经背后入路直接穿刺脱出的椎间盘组织行胶原酶溶解术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的新方法,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联合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尾状叶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地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明确诊断为尾状叶肝癌患者63例,经多学科会诊讨论后,共15例患者行CT联合超声引导下肝癌微波消融治疗。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截止日期为2018年1月;评估治疗效果,主要为局部病灶复发率,以及手术并发症。首次治疗后3个月内每月返院复查一次,若未发现肿瘤复发,则每3个月复查一次,若发现病灶有复发,则再次行消融治疗,复查时通过增强CT、超声造影或增强MR影像学检查明确尾状叶病灶情况。结果 15例均成功完成治疗。平均随访时间为14(8~20)个月。随访时间内15例患者于术后1个月复查完全消融率达到100%;1例于术后2个月尾状叶病灶复发,复发率为6.7%,再次行消融治疗,截止最终随访时间尾状叶病灶未复发,其余14例于随访时间内尾状叶病灶均未复发;15例患者中有1例发生手术相关性4级并发症,发生率为6.7%,其余均为1~2级不良反应。结论 CT联合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尾状叶肝癌对尾状叶肝癌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途径,并且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和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探讨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HCC)骨转移瘤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伴有骨转移瘤的HCC患者15例,3例(20.0%)为多发性骨转移,12例(80.0%)为单发转移。TACE治疗骨转移瘤前后行影像学检查,以目测模拟法(VAS法)对局部疼痛程度进行分级,治疗后随访3个月以上。结果所有患者成功行局部骨转移灶TACE治疗,术中无并发症。15例患者术前VAS评分均在7分以上,术后局部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按VAS评分标准,1个月后随访完全缓解3例,明显缓解7例,轻度缓解5例。治疗后3个月疼痛缓解的有效率为80.0%,至6个月时总体有效率仍达58.3%。影像学评价的治疗有效率达86.7%。TACE后1个月5例患者AFP下降〉50%,8例下降〉30%,2例下降〉20%。术后3个月生存率为100%,6个月生存率为80%。结论TACE可有效控制肝细胞癌骨转移灶的局部生长、缓解疼痛,有助于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肾母细胞瘤手术前介入治疗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评价肾母细胞瘤术前介入性肾动脉栓塞化疗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观察分析17例肾母细胞瘤患儿TACE前后临床症状的变化及反应 ,同时与 2 2例单纯手术者比较术中情况和远期疗效。观察指标有 ,肿瘤体积 ,术中情况 ,肿瘤切除。结果 TACE后肿瘤平均缩小 4 1.7%。,总有效率 76 .5 % (13/17) ;术前介入组肿瘤完全切除率、术中平均出血量、肿瘤坏死区域面积分别为 :10 0 %、(14 2 .2± 73.2 )ml、6 0 .0 % ,单纯手术组分别为 6 3.6 %、(2 5 8.2± 2 14 .4 )ml、15 .0 % ;术前介入组 15例 (15 /17)获随访 ,2年无瘤生存率 73.3% (11/15 ) ;单纯手术组 14例 (14 /2 2 )获随访 ,2年无瘤生存率 4 2 .9% (6 /14 )。结论 肾母细胞瘤TACE ,能有效杀死肿瘤细胞 ,控制肿瘤生长 ,提高肿瘤完整切除率 ,改善预后 ,无严重并发症 ,是有效的术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胶原酶在作用时间内是否会引起腰椎间盘髓核组织中蛋白多糖的水解。【方法】经皮腰椎间盘切除术中获得髓核组织标本,-70℃保存。胶原酶15u作用于1mL(0.1g/mL)髓核组织匀浆,测定不同时间段的溶解效应。在胶原酶对髓核组织饱和溶解时间条件下,选择不同剂量的胶原酶作用于1mL(0.1g/mL)髓核组织匀浆,通过测定糖胺多糖的含量变化,推测蛋白多糖的含量变化情况。【结果】本实验的胶原酶对髓核组织饱和溶解时间为12h。胶原酶作用后髓核组织中糖胺多糖在9u胶原酶以内的各组呈独立散在分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u胶原酶以后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9u胶原酶时吸光度达到最大值,经与总量对照组比较,糖胺多糖最大水解程度为57.14%~64.76%。【结论】本实验初步证实胶原酶可以在短期内引起腰椎间盘髓核组织中蛋白多糖含量的降低,这可能与胶原酶溶解术后椎间盘退变的加重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胶原酶在作用时间内是否会引起腰椎间盘髓核组织中蛋白多糖的水解。【方法】经皮腰椎间盘切除术中获得髓核组织标本,-70℃保存。胶原酶15u作用于1mL(0.1g/mL)髓核组织匀浆,测定不同时间段的溶解效应。在胶原酶对髓核组织饱和溶解时间条件下,选择不同剂量的胶原酶作用于1mL(0.1g/mL)髓核组织匀浆,通过测定糖胺多糖的含量变化,推测蛋白多糖的含量变化情况。【结果】本实验的胶原酶对髓核组织饱和溶解时间为12h。胶原酶作用后髓核组织中糖胺多糖在9u胶原酶以内的各组呈独立散在分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u胶原酶以后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9u胶原酶时吸光度达到最大值,经与总量对照组比较,糖胺多糖最大水解程度为57.14%~64.76%。【结论】本实验初步证实胶原酶可以在短期内引起腰椎间盘髓核组织中蛋白多糖含量的降低,这可能与胶原酶溶解术后椎间盘退变的加重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动脉内化疗栓塞(TACE)对老年人肝癌的疗效,并对TACE术后死亡原因予以分析。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老年人肝癌行TACE的治疗疗效,治疗一个月内死亡者列为TACE术后早期死亡组,术后一个月以上死亡者列为后期死亡组。比较两组的病死率。结果:总有效率38.5%,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0.6%、24%、19.3%。死于5TACE并发症者5例,非并发症者60例。结论:TACE是目前治疗中晚期肝癌安全的、有效的微创疗法,伴门脉主干的癌栓并非TACE绝对禁忌症。  相似文献   
9.
术前介入在肝母细胞瘤治疗中的应用评价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6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在小儿肝母细胞瘤综合治疗中的地位及适应证。方法:对估计不能切除的肿瘤施以碘油化疗药物栓塞,然后再外科手术,9例中有7例施行了肝叶切除,右三叶3例,右半肝2例,左半肝2例。结果:介入后,小儿副反应轻,肿瘤体积缩小,6例AFP值下降,未施手术1例介入后肺转移死亡,探查术1例后改肝移植术后死亡,肝叶切除7例中,死亡5例(3例复发,1例脑转移,1例肝功能衰竭)存活2例健在。结论:介治疗可以使某些不能Ⅰ期切除的肝母细胞瘤有了手术切除的机会,但要掌握适应证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开展带膜支架腔内植入升主动脉治疗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研究。方法 报告采用带膜支架腔内植入治愈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1例。结果 从左颈总动脉送入导丝和带膜支架至升主动脉封闭撕裂口。此前先建立左锁骨下动脉至左颈总动脉的内转流通道。二枚带膜支架重叠放置成功封闭升主动脉撕裂口,术后复查彩超示胸腹主动脉夹层消失,假腔内血栓形成,病人痊愈出院。结论 带膜支架腔内植入是治疗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的有效方法。通过颈总动脉送入支架和预先建立颈总动脉内转流通道可保证手术的成功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