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5篇
特种医学   14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基于MRI诊断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对新生儿颅内出血(intracranialhemorrhage,ICH)发病风险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6家三甲医院2011年1月至2016年10月出生14 d内行头颅MRI检查的新生儿3464例,排除临床资料不齐全、遗传代谢性疾病、先天性颅脑发育异常、产前颅内出血及MRI图像不能用于分析的病例。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暴露于不同分娩方式下新生儿ICH的发病风险。结果纳入1976例新生儿进行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校正混杂因素后发现,与剖宫产相比,经阴道分娩的新生儿ICH的发病风险提高了4.27倍。进一步将阴道分娩分层,发现经产钳助产分娩的新生儿ICH的发病风险最高,为剖宫产的7.52倍。其中产钳助娩显著提高新生儿室管膜下-脑室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出血的发病风险。结论阴道分娩可能增加了新生儿ICH的发病风险,尤其是以产钳助产方式分娩的新生儿。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子宫肌瘤患者子宫正常区域各分区结构(内膜、结合带、肌层)表观弥散系数(ADC)特点及其随月经周期的变化趋势。方法 31例具有正常月经周期的子宫肌瘤患者,分为分泌期(17例)和增殖期(14例)两组。行子宫横断面DWI(b值为0、700s/mm2)扫描,分别测量子宫内膜、结合带和肌层ADC值,分析子宫分区结构ADC值差异及月经周期对其影响。结果分泌期组,子宫三层分区结构ADC值两两之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F=104.279,p〈0.001)。增殖期组,内膜和肌层ADC值之间无统计学差别;结合带ADC值均小于内膜、肌层ADC值,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肌层ADC值在分泌期组(1.726±0.210×10^-3mm^2/s)和增殖期组(1.550±0.128×10^-3mm^2/s)有统计学差异(t=2.729,p〈0.05);内膜在分泌期组和增殖期组比较,以及结合带在分泌期组和增殖期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具有正常月经周期的子宫肌瘤患者子宫体部正常区域ADC值受到解剖分区结构及月经周期的影响。同时,内膜及结合带ADC值在增殖期和分泌期无统计学差异,可能与子宫肌瘤患者性激素分泌异常相关。  相似文献   
3.
基底节梗死的CT、MR和MRS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总结17例基底节梗死的CT和MR表现,探讨基底节梗死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17例基底节梗死, 6例为儿童,发生在外伤后,年龄5~11岁,平均8岁。11例发生在成人,年龄53~78岁,平均63岁。17例行CT平扫, 11例行MR扫描, 5例行氢质子波谱检查。结果 6例儿童外伤后基底节梗死均为单侧病变, 11例成人基底节梗死中, 10例为单侧病变, 1例为双侧病变。CT扫描基底节梗死表现为低密度,MRT1 加权图呈低信号,T2 加权图呈高信号。同侧侧脑室前角受压变窄。氢质子波谱均出现明显的Lac波, 4例NAA波明显降低, 1例NAA波轻度降低。2例基底节梗死合并出血。结论 基底节梗死主要见于动脉硬化的老年人和儿童外伤后,CT和MR表现很有特点,但需要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基底节病变鉴别,氢质子波谱出现明显的Lac波是其特征。  相似文献   
4.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脑内环形强化病变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脑内环形强化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1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内环形强化病变的DW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7例,女55例,年龄12~78岁,平均51.6岁.结果 脑脓肿26例,23例DWI呈明显均匀高信号,3例DWI呈高低混杂信号.间变性胶质瘤68例,62例DWI呈低信号,6例呈等低混杂信号.单发囊性脑转移瘤20例,DWI均呈低信号.室管膜瘤8例,囊性部分在DWI上均呈低信号.结论 DWI上绝对多数脑脓肿呈高信号,少数脑脓肿呈混杂信号,绝对多数肿瘤坏死呈低信号,少数不呈低信号.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探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与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代谢变化的关系,以评估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在诊断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及预后的作用.方法 研究对象为30例在临床诊断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足月新生儿与7例足月正常对照儿.所有研究对象于出生13天内进行头颅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检查,测量右侧基底节和右侧额叶代谢产物波峰下面积值,同时记录研究对象的胎龄、性别、分娩方式、出生体重、头颅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检查时的日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分度等资料,于其生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28天进行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并对上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组与对照组比较,右侧基底节和右侧额叶乳酸/肌酸、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谷氨酸盐和谷氨酰胺/肌酸的比值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右侧基底节和右侧额叶肌醇/肌酸、胆碱/肌酸的比值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轻度与中重度比较,右侧基底节和右侧额叶乳酸/肌酸、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谷氨酸盐和谷氨酰胺/肌酸的比值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组右侧基底节和右侧额叶乳酸/肌酸、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谷氨酸盐和谷氨酰胺/肌酸的比值与临床分度有显著相关性(均P〈0.01);④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组右侧基底节和右侧额叶乳酸/肌酸、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谷氨酸盐和谷氨酰胺/肌酸的比值与患儿第14天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具有显著相关性(均P〈0.01).结论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诊断及短期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值得深入研究及推广.  相似文献   
6.
鞍旁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总结7例鞍旁海绵状血管瘤CT、MRI和磁共振波谱(MRS)表现,探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资料与方法7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均行CT和MR平扫,2例行CT增强扫描,7例行MR增强扫描,5例行MR扩散加权成像(DWI),6例行^1H MRS检查。结果鞍旁海绵状血管瘤体积大,并同时伸入到鞍内。CT平扫病变呈等或稍高密度,密度均匀,MR T1WI呈等或稍低于脑灰质信号,T2WI呈类似脑脊液高信号。增强扫描病变呈非常显著强化。DWI呈等或稍低信号,但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明显高于正常脑实质。。HMRS表现为NAA峰、Cr峰和Cho峰消失。可出现Lip峰。结论CT检查时鞍旁海绵状血管瘤与脑膜瘤和垂体瘤鉴别困难,MRI表现很有特点,T2WI呈极高信号,增强扫描非常显著强化,ADC值明显升高而DWI接近等信号,MRS检查无NAA峰、Cr峰和Cho峰,MRI可以对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作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7.
鞍上病变的MR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探讨鞍上病变的MR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13 6例鞍上病变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年龄 3~ 70岁。均行MR平扫检查 ,其中 10 2例行MR增强扫描。分析病变的MR表现。结果 颅咽管瘤 49例 ,脑膜瘤 18例 ,表皮样囊肿 15例 ,生殖细胞瘤13例 ,胶质瘤 8例 ,蛛网膜囊肿 8例 ,错构瘤 5例 ,脂肪瘤 5例 ,Rathke囊肿 5例 ,转移瘤 3例 ,皮样囊肿 3例 ,畸胎瘤 2例 ,组织细胞X1例 ,结节病 1例。通过分析MR表现 ,提出可根据病变信号和组织学特点将鞍上病变分为囊实性病变、T1 WI呈高信号的病变、囊性病变和实质性病变 4大类。结论 将鞍上病变进行分类对其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MRI及DWI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分析55例颅内表皮样囊肿CT、MRI和DWI表现,探讨表皮样囊肿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5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MRI及DW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3例,女22例。全部病例均行MR平扫检查,其中26例行MR增强扫描,18例行扩散加权成像,26例行CT平扫检查,5例行CT增强扫描。结果:表皮样囊肿位于脑外29例,脑实质23例,脑室3例。CT平扫24例呈低密度,2例密度稍高于脑实质。51例类似脑脊液信号,1例呈短T1短T2信号,2例呈短T1长T2信号,1例T1WI大部分呈等信号,少部分为低信号,T2WI呈低信号。2例囊壁似有轻微强化。DWI上囊肿均表现为高信号,且ADC值高于脑实质。结论:形态不规则、类似脑脊液信号、DWI呈高信号、不强化是表皮样囊肿的影像学表现特点,不典型表皮样囊肿可呈其它密度和信号变化,可根据不强化和DWI呈高信号与其它类似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基于T2WI视觉评估方法评价6~20月龄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periventricularleukomalacia,PVL)及对照组婴幼儿皮层下白质髓鞘化发育进程,验证该方法筛查性评价婴幼儿皮层下白质髓鞘化发育进程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纳入2010年11月至2017年6月间接受磁共振检查的43例PVL及78例MRI未见异常的6~20月龄婴幼儿。PVL分轻、中、重度3组。运用基于常规T2WI视觉评估皮层下白质髓鞘化发育进程的评分方法,评价并获得各组婴幼儿的白质髓鞘化分数。通过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各组髓鞘化分数;通过线性回归及Spearman相关分析探索PVL各组、对照组全脑及各脑叶皮层下白质髓鞘化分数随龄性变化。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6~20月龄阶段,PVL轻度组仅顶叶皮层下白质髓鞘化分数与对照有统计学差异(P=0.033);除颞叶外,PVL中度组及重度组的皮层下白质髓鞘化分数与对照组均有差异(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示对照组皮层下白质髓鞘化分数与年龄的相关性高于PVL组。结论基于T2WI的视觉评估方法在筛查不同程度PVL所致的异常皮层下白质髓鞘化发育进程中,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同时,该方法可根据白质髓鞘化发育进程鉴别轻度和中重度PVL。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纤维束空间统计分析(TBSS)法同时研究早产及足月局灶性脑白质损伤(PWML)患儿的MR 扩散张量成像(DTI)多参量变化特点。材料与方法分别纳入接受常规MRI及DTI扫描的21例早产和25例足月PWML患儿,并选择与之匹配的正常新生儿作为对照。所有新生儿DTI数据进行后处理及TBSS分析,比较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扩散率(MD)、平行扩散率(AD)、垂直扩散率(RD)在早产PWML和对照间、足月PWML和对照间的差异。结果在早产及足月PWML中,均发现FA值在内囊后肢、视辐射、胼胝体压部、胼胝体体部较对照组显著下降;足月PWML中白质改变的范围更广泛,还可见于胼胝体膝部、放射冠、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白质区内,且FA值降低的同时还伴随着M D及R D值的显著升高。结论 TBSS技术可发现新生儿PWML的脑白质损伤区域并不局限,早产和足月儿PWML存在不同程度和范围的脑白质损伤或/和发育延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