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5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6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研究应用电镜CMP酶细胞化学和心钠素免疫电镜胶体金,分别标记人心房肌细胞中初级溶酶体和心钠素,进行鉴别定位观察和定量分析。心钠素颗粒数量居多,占78.7~79.3%,大小均一,直径0.20±0.05μm(x±s),分布于整个细胞质内,多成簇,尤以肌膜下,核极区多见。而溶酶体大小不一,直径0.30±0.19μm(x±s),显著大于心钠素颗粒(P<0.001),一般在核极区成簇分布,也见肌原纤维之间和肌膜下单个散在分布。  相似文献   
2.
用过氧化氢酶电镜细胞化学和立体定量方法,观察分析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变时肝细胞微体的改变。结果表明,慢性迁延性肝炎和非活动性肝硬变时微体体密度无改变,而轻、重度慢性活动性肝炎及活动性肝硬变的微体数密度、体密度均有不同程度地增加,这是慢性肝病活动性的表现。微体增多可作为慢性活动性肝炎与慢性迁延性肝炎之间的区分和判定肝硬变活动性的指标。提出病毒性肝炎时微体增多,是肝细胞针对毒氧素进行解毒的慢性代偿性反应  相似文献   
3.
淋巴瘤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运用透射电镜对淋巴瘤标本进行观察 ,同时结合临床资料及光镜、免疫组化标记进行对比研究 ,以探讨电镜技术在淋巴瘤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 :对 72例淋巴瘤标本进行光镜、电镜观察 ,4 9例进行免疫组化标记。 结果 :72例淋巴瘤中有 6 7例电镜肯定了光镜的诊断 ,有 5例电镜检查提供了新的病理形态改变信息。 结论 :通过淋巴瘤超微结构特征的观察 ,为淋巴瘤的病理诊断提供更加可靠的形态学依据。电镜技术具有补充光镜、免疫组化的观察及辅助诊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法乐四联症右室心肌超微结构定量测量与临床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法乐四联症(F_4)右室心肌超微结构的不同表现与F_4术前各项临床检查及术后心功能的关系,作者对室间隔缺损组(Ⅰ组,11例),儿童F_4组(Ⅱ组,13例)和成人F_4组(Ⅲ组,13例)进行比较,用Systat计算机统计软件作多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研究。结果见Ⅱ、Ⅲ组病人的PO_2仅和核浆比有关,P_(RV)与细胞的核体密度、横径、核浆比及肥大肌细胞比率明显有关,肥大肌细胞比率与病人年龄及PaO_2明显相关。作者认为F_4病人右室心肌超微结构改变主要系右室压力增高所致,这种改变与年龄有关。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用大鼠主动脉结扎的心肌肥大模型,结合电镜酶细胞化学技术,观察心肌肥大发展过程中溶酶体的变化。结果表明:心肌肥大发展时,溶酶体参与心肌细胞改建;到心肌肥大后期,出现大量自噬现象,造成心肌不可逆损伤。  相似文献   
6.
中药组方作为血管栓塞剂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中药组方作为血管栓塞剂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相关特性,以期获得一种理想的肿瘤血管栓塞剂。方法:将根据药典提供的数味具有抗癌和促凝作用的中草药制成具有一定黏滞性、不透X线、易经各种介入用导管注入动脉的混悬液栓塞剂。对其进行一系列有关特性的研究和鉴定,并应用其对8头健康猪进行肝动脉栓塞实验。结果:该栓塞剂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和组织相容性,无致热原性及毒性作用;栓塞部位主要是末梢小动脉,栓塞牢靠,维持时间可达5周,不易形成侧支循环;经光镜和电镜观察证明其对正常肝组织损伤轻微。仅出现栓塞部位的肝细胞空泡变性和细胞质灶性坏死。结论:中药组方栓塞剂具有良好的血管栓塞作用,使用方便、安全,是一种较理想的末梢型血管栓塞剂。  相似文献   
7.
8.
静脉内平滑肌瘤病伴髂静脉壁平滑肌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起源、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 1例静脉内平滑肌瘤病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 ,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肿瘤发生于左髂内静脉 ,顺下腔静脉进入右心房 ,经三尖瓣入右心室 ,再经肺动脉瓣进入左侧肺动脉 ,全长约 80cm ;另外 ,左侧髂窝内见一肿块。肿瘤细胞梭形 ,呈束状排列 ,疏密不均 ,胞质嗜酸 ,核大小不等 ,可见奇异核及核内空泡 ,核分裂象罕见 ,间质黏液变性及透明变性 ,肿瘤表面被覆一层内皮细胞 ;免疫组化示瘤细胞MyoD1、SMA、desmin、ER、PR、vimentin和PCNA( ) ,MSA、S 10 0、EMA、CD10和Ki 6 7(- ) ,肿瘤表面被覆的内皮细胞CD34和CD31( )。结论 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的病理确诊依据为平滑肌构成的瘤组织表面被覆内皮细胞。首选手术治疗 ,抗雌激素药物可作为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9.
颅内骨肿瘤为中枢神经系统(CNS)罕见肿瘤,本文报告6例,占我院2121例CNS肿瘤的0.28%,其中骨肉瘤成分为主的肿瘤、骨巨细胞瘤各1例,软骨肉瘤、骨软骨瘤各2例。患者年龄除2例外,均在28岁以下。骨巨细胞瘤病程最长,达10余年。所有肿瘤均在5cm以上,其中最大者为颅中凹骨软骨瘤,达9cm×7cm×7cm。骨肉瘤成分位于与颅骨无关的右颞顶叶脑实质内,极罕见。本组部分病例经电镜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GFAP、Vimentin、EMA、Keratin)证实肿瘤来源。本文分别讨论了四种肿瘤的发病情况、病理学特征及组织起源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乳腺良、恶性病变核磁共振成像(MRI)动态增强模式与其组织学特点、血管生成间的关系,探讨 动态增强MRI在评价乳腺病变血管生成及相关病理学变化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40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乳腺 良、恶性病变患者的动态增强MRI资料及病理资料进行对照研究。MRI动态增强扫描采用脂肪抑制3D FSPGR序 列,运用Functool2功能软件在伪彩图上选择感兴趣区,绘制时间 信号强度曲线,并计算早期强化率、信号强度峰 值(Emax)、最大信号到达峰值时间(Tmax)。所有患者均行免疫组化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表达检测,并在苏木精 伊红(H E)染色切片观察炎性反应程度。 结果:40例VEGF低度表达者与高度 表达者间MV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良、恶性病变的MVD和VEGF表达水平及炎性反应程度差异均 有显著性意义(P<0.01);良、恶性病变动态增强参数指标中早期强化率和Tmax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恶性 病变组Emax高于良性组,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恶性病变的时间 信号曲线类型差异有显著性意 义(P<0.01);相关分析显示,Emax与MVD及VEGF分级,早期强化率与VEGF分级无相关性(P>0.05),其余指标 均显示有相关性(P<0.05),其中Tmax与MVD、VEGF分级、炎性反应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