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20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调查新生五项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及肝功能的结果,达到控制乙肝传染的目的。方法:选用四届入学新生1462份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咐法(ELISA)检测五项HBVM,应用改良赖氏法,检测了肝功能。结果:HBVM阳性组合例数709例,占48.50%,乙肝病毒抗原(HBsAg)阳性者149例,占10.88%。乙肝病毒抗体(HBsAb)阳性占302例,占20.66%。丙氨酸转氨酶(GPT)异常者53例,占3.63%。结论:新生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人数及HsAg携带者较多,对结果异常者应采取积极治疗和适当管理。HBsAb阳性率逐年增高,结果提示,注射乙肝疫苗是防止乙肝传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源性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顶叶皮质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影响。方法:用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Western Blotting和图像分析方法检测大鼠顶叶皮质tau蛋白在Ser199/202位点磷酸化程度和总tau蛋白表达、以及CGRP对缺血神经元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影响。结果:缺血再灌注顶叶皮质tau蛋白在Ser199/202位点磷酸化水平和总tau蛋白显著升高(P<0.05);CGRP组大鼠顶叶皮质tau蛋白在Ser199/202位点磷酸化水平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总tau也降低(P<0.05)。结论:CGRP明显减轻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顶叶皮质tau蛋白磷酸化程度,降低tau蛋白磷酸化水平可能对缺血神经元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把传统的应试教育改为素质教育;为配合解剖学教学改革,探讨在解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最佳智能(辩证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等)。本文对我院临床医学系93~97级五届本科学生系统解剖学期末考试试卷共1396份进行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命题、评卷、评价方法1.1 对象:本文所用的是我院临床医学系本科大学生93级~97级系统解剖学期末考试试卷,共1396份。1.2 命题原则及方法:命题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为准,掌握的内容占85%左右,熟悉内容占10%左右,了解的内容占5%左右,分别列出各章节比例…  相似文献   
4.
背景:在国内本实验室曾首次报道脊髓胶状质及外侧脊核核区出现强的αo免疫反应性,与一些参与感觉调控的神经肽在该区的分布类似,提示鸟核苷酸调节蛋白可能与一级传入信息的传递有关。目的:采用切断大鼠单侧背根后观察胶状质内αo免疫反应性的改变。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神经生物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1995—12/1996—12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完成。选择SD健康成年大鼠15只,随机分为3组:①正常组5只(未经任何处理)。②切断背根组10只(右侧)。③对照组(未切断背根的左侧作为对照)。方法:大鼠在100g/L水合氯醛(300mg/kg)腹腔注射麻醉下,切断右侧腰1~3脊神经背根,术后存活48-60h。用兔抗鸟核苷酸调节蛋白αo亚单位多克隆抗血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来观察大鼠脊髓内αo免疫反应性,对鸟核苷酸调节蛋白进行定位,观察其在切断脊神经背根后的改变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正常鼠和对照组鼠脊髓后角Ⅰ~Ⅲ层及外侧脊核区的αo免疫反应性。②切断背根组鼠脊髓后角Ⅰ~Ⅲ层及外侧脊核区的αo免疫反应性。结果:15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正常鼠和对照组鼠脊髓后角浅层(Ⅰ~Ⅲ)均出现强的αo免疫反应性,第二层(胶状质)最为密集.外侧脊核区也出现αo免疫反应性纤维网。切断背根后胶状质内αo免疫反应性明显降低。②αo免疫反应性吸光度定量分析,对照组内侧区0.847&;#177;0.081,切断背根组内侧区0.633&;#177;0.073(t=5.71,P〈0.001);对照组中间区0.823&;#177;0.089,切断背根组中间区0.6604&;#177;0.074(t=6.90,P〈0.001):对照组外侧区0.915&;#177;0.090,切断背根组外侧区0.656&;#177;0.077(t=10.31,P〈0.001);对照组平均值0.852&;#177;0.084,切断背根组平均值0.639&;#177;0.078(t=10.23,P〈0.001)。结论:胶状质内与一级伤害性刺激传入有关的神经元末梢内鸟核苷酸调节蛋白部分来源于一级感觉神经元,提示鸟核苷酸调节蛋白可能参与调控一级感觉的传递。  相似文献   
5.
6.
7.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VBI)的病因多而复杂 ,有些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如椎 基底动脉系统的血管管壁结构的年龄变化、分子生物学指标和生物力学的改变 ;颈部软组织对椎动脉的影响 ;上、下位颈椎间活动时对椎动脉的影响 ;椎动脉周围神经丛因素致VBI的机制 ;颈椎钩突和横突孔骨赘生长的相关因素等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就VBI的有关病因和发病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舌咽神经阻滞入路相关结构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舌咽神经阻滞的进针入路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观测了30侧成人头、颈部标本舌咽神经的毗邻结构。结果 :舌咽神经阻滞进针的深度 :乳突尖端与下颌角之间连线的中点至颈静脉孔的距离 ,左侧为 (2 3 .2± 0 .4)mm(17.0~ 30 .1mm) ,右侧为 (2 3.0± 0 .4)mm(16 .5~33 .3mm)。获得了舌咽神经的毗邻结构的观测结果。结论 :为舌咽神经阻滞的进针深度和预防并发症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上颌神经阻滞相关解剖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上颌神经阻滞的方法,预防其并发症的发生.方法:观测120例成人颅骨翼腭窝等结构数据,观测30例成人尸头上颌神经的毗邻结构.结果:上颌神经阻滞进针深度:(1)侧入法:颧弓中点下缘至翼腭窝底的距离,男性左侧为47.15±1.07 mm,右侧为46.41±1.01 mm.女性左侧为45.43±1.06 mm,右侧为44.69±0.99 mm.(2)侧前入法:下颌骨冠突与颧骨下缘交点至翼腭窝底的距离:男性左侧为52.35±0.75 mm,右侧为52.78±0.84 mm.女性左侧为49.71±0.79 mm,右侧为49.94±0.82 mm.结论:本研究为上颌神经阻滞入路进针深度和预防发生并发症提供了解剖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腰丛阻滞相关结构及其毗邻关系进行解剖观测,为腰丛神经阻滞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70侧成人尸体腰部与腰丛阻滞相关结构及其毗邻关系进行了解剖观测。结果:腰丛穿刺进针深度:穿刺点为髂嵴连线与背正中交点下3cm,在腰椎棘突旁开4—5cm,皮肤至腰丛的距离,左侧为(59.6±0.7)(51.4—72.6)mm,右侧为(59.9±0.6)(53.3—71.4)mm。结论:在进行腰丛阻滞时进针深度可以上述数据为解剖学依据,应注意误伤及腹主动脉、腰动脉、下腔静脉、椎管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