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轮状病毒(HRV)是引起婴幼儿非细菌性腹泻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过去称为“秋季腹泻”。为了解近年来广州市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我们在1998年开始收集腹泻病的大便标本,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通过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完全缓解(CR)期骨髓"前ALIP"样结构定位、定量异常的检测,探讨其与AML复发的相关性。对62例骨髓涂片示CR的患者骨髓活检塑料切片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预后随访,依据预后将其分为复发前组及未复发组。计算骨髓塑料切片每平方毫米内单个、两个聚集前体细胞数量及二者的总和,结合计算机图像分割法测量其与骨小梁间的精确距离,明确"前ALIP"样结构定位、定量异常与复发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复发前组及未复发组骨髓"前ALIP"样结构数量分别为11±11.71和8.33±9.17个/mm2,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5.29±4.00)(P<0.01)。在"前ALIP"数量≥11个/mm2的17例患者中,复发前组12例,占70.6%,明显高于未复发组(29.4%,P<0.05);而复发前组"前ALIP"与骨小梁的相对距离为(341.31±266.16)μm,明显远于未复发组(242.41±174.65)μm(P<0.01),有向骨小梁间区迁移的趋势。在前"ALIP"与骨小梁之间平均距离≥341μm的18名患者中,复发前组14例,占77.8%,明显高于未复发组(P<0.01)。结论:AML患者CR期骨髓切片中"前ALIP"样结构平均数量超过11个/mm2或其与骨小梁间的平均距离超过341μm,预示AML可能早期复发,应及时进行再诱导缓解治疗。  相似文献   
3.
卢龙县1998年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血清型调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对河北省卢龙县农村人口中儿童轮状病毒腹泻流行情况进行调查。方法 采用病毒核酸电泳和酶免疫方法对卢龙县1998年轮状病毒腹泻发病季节采集的非菌性腹泻粪便标本进行轮状病毒检测,采用酶免疫和RT-PCR方法对轮状病毒阳性标本进行血清型调查。结果 120份婴幼儿腹泻样本轮状病毒阳性率为39.2%,病毒电泳型全为长型,血清分型发现G3型为流行优势株,占61.7%,其次为G1型占36.2%,G4型占6.4%,轮状病毒腹泻病人最小年龄为2月龄,最大为2岁,男女之比库存1:1.47,结论 卢龙县1998年轮状病毒腹泻流行规律与全国情况基本一致,但流行毒株以G3型为主,与全国以G1型为主不同。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3T3-L1前脂肪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并研究处理后脂肪细胞对白血病细胞的影响。方法:在3T3-L1前脂肪细胞诱导分化成熟过程中分别给予不同浓度二甲双胍处理,诱导后通过油红O染色和吸光度值(OD值)检测其分化程度;应用real-time PCR检测成脂后关键基因PPARγ、C/EBPα、FABP4(ap2)mRNA的表达水平。诱导后的脂肪细胞分别与GFP+-THP-1细胞共培养,加入1μg/ml的阿糖胞苷,48 h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GFP+-THP-1细胞的凋亡。收集诱导后脂肪细胞的上清,与肿瘤细胞基础培养液(RPMI1640)以1∶1混合后培养肿瘤细胞,应用CCK8检测脂肪细胞对白血病细胞增殖,加入1μg/ml的阿糖胞苷,48 h后应用细胞计数仪检测其化疗保护作用。结果:二甲双胍处理组OD值及成脂基因C/EBPα、FABP4表达较对照组低,而PPARγmRNA表达无明显改变;二甲双胍处理后的脂肪细胞共培养组白血病细胞凋亡率高于对照组。脂肪细胞促进白血病细胞增殖并对其有化疗保护作用,这些作用被二甲双胍降低。结论:二甲双胍能抑制3T3-L1前脂肪细胞的成脂分化,并调节脂肪细胞对白血病细胞凋亡、增殖及化疗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消灭脊灰是预防医学的重要课题,1991年时我国仍是世界上脊灰流行区之一,其主要病原为Ⅰ型脊髓灰质炎病毒(PV1),为弄清PV在我国的流行情况,我们组织全国主要省区防疫站协作自选进行“我国PV1野毒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课题。地方同志负责脊灰病人粪便样品的采集、病毒的分离和部分病毒血清型检定,本实验室负责从各地的PV分离株中用RT—PCR和打点杂交方法区别疫苗相关株或野毒株,选PV1  相似文献   
7.
当归是常用补血中药,为探讨其作用本质,对其提取物观察了对急性大量失血小鼠的作用,对小鼠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体重,耐寒、肌力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北京友谊医院1998~2001年轮状病毒哨点监测分析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5岁以下儿童中以医院为基础的轮状病毒流行情况。方法 按WHO轮状病毒监测的通用方法(CID-98)进行,轮状病毒检测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毒株分型用ELISA/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从1998年4月至2001年3月收集的484份腹泻患儿粪便标本中,检出阳性标本:123份,总的轮状病毒感染检出率为25.4%,住院和门诊患儿检出率分别是31.6%和27.3%,而在轮状病毒流行季节,则可以引起高达46.2%急性腹泻住院率。腹泻患儿发病呈现两个明显的季节高峰:一个由细菌性痢疾引起的夏季(6~9月)发病高峰,另一个是轮状病毒感染腹泻造成的秋冬季(10~12月)发病高峰。轮状病毒感染96.8%发生于3岁以下幼儿,主要在6~11月龄(38.2%)和1~2岁(28.5%)年龄组,轮状病毒感染率在6~35月龄年龄段最高。流行的轮状病毒G血清型依次为G1(55.3%)、G2(26.8%)、G3(9.8%)和G4(0.8%),没有发现G9型,10份(8.1%)标本未能分型,混合感染(0.8%)罕见。结论 轮状病毒腹泻是北京市儿童的重要传染病,开发应用安全有效的轮状病毒疫苗将对减轻轮状病毒疾病负担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化疗后缓解期骨髓中幼稚前体细胞异常定位(abnormal location of immature precursor,ALIP)样结构及纤维增生在预后评估中的作用及二者的相关性.观察47例AML患者从初发到复发前或随访终止前不同时间点采集的骨髓切片132张,以终末是否复发分为复发前组及未复发组,比较单位面积内“ALIP”样结构数量和网硬蛋白纤维化强度(reticalin fiber density,RFD)在两组间的差异;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二者对AML预后评估作用及二者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复发前组患者缓解期间“ALIP”样结构数量为3.46±2.71簇/mm2,初发时RFD为2.76%±1.50%,均明显高于未复发组(P<0.05),其中“ALIP”样结构>4簇/mm2或RFD> 1.68%者复发率分别高达89.5%及95.2%;“ALIP”样结构>4簇/mm2者初发时骨髓RFD为2.47%±2.48%,与“ALIP”样结构≤4簇/mm2者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ALIP”样结构数量和对应时间点的骨髓RFD间相关系数r=0.057,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ML患者骨髓“ALIP”样结构及RFD同为AML早期复发的不良预后因素,但二者间并无相关性,表明“ALIP”样结构的形成不依赖于骨髓纤维增生.  相似文献   
10.
兰州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4  
目的通过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兰州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病原学特点。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RT PCR),对2003年7月至2004年6月兰州地区收集的624例婴幼儿腹泻粪便标本随机抽取271例进行轮状病毒(RV)、杯状病毒(HuCV)及星状病毒(AstV)检测。结果在271例标本中共检出RV感染153例(56.46%),其中G3 94例(61.44%),G2 4例(2.61%),G9 3例(1.96%),未发现G1、G4型和混合感染;在随机抽取的69例G分型阳性标本中,检出P\[8\]型28例(40.58%);RV的感染对象主要为6~23月龄的婴幼儿,发病高峰在10、11月份(86.27%、73.81%)。在118例RV ELISA阴性标本中检出HuCV感染13例(11.02%),其中诺如病毒(NLV)G Ⅱ型11例,札如病毒(SLV)2例,未检出NLV GⅡ型,发病年龄1~18个月(11.31±4.53个月);同时检出AstV感染7例(5.93%),发病年龄4~12个月(8.27±2.69)个月,其中有1例合并有SLV感染,另有1例为迁延性腹泻。HuCV和AstV感染均未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结论RV是兰州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其流行的主要血清型为G3型,HuCV和AstV亦是重要病原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