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抗CD40L单克隆抗体阻断CD40-CD40L共刺激途径后对T细胞表型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的影响,为体外阻断该共刺激途径诱导T细胞对异体移植抗原的免疫耐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供鼠(C57BL/6H-2b)脾T细胞作为反应细胞,受鼠(BALB/CH-2d)脾细胞作为刺激细胞,设单抗组(加抗CD40L单抗)和对照组(不加单抗),初次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R)7天,在不同时间点采用3H-TdR掺入法检测细胞增殖率,以ELISA法测定培养上清液中IFN-γ、IL-2、IL-4、IL-10等的水平,第5天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T和CD8+T细胞上CD25、CD69、CD40L和CD45RA的表达.再次MLR 5天,第1、3、5天采用3H-TdR掺入法测定细胞的增殖情况和ELISA法测定培养上清液中的上述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初次和再次MLR结果均显示,单抗组细胞增殖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初次MLR单抗组中CD4+T和CD8+T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单抗组中CD4+CD25+T、CD4+CD69+T、CD8+CD25+T、 CD4+CD40L+T和CD8+CD69+T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CD8+CD40L+T和CD4+CD45RA+T细胞的比例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初次MLR中单抗组和对照组培养上清中IL-4和IL-10几乎无法测出,而单抗组培养上清中IFN-γ和IL-2的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再次MLR后培养上清中单抗组IFN-γ、IL-2和IL-4和IL-10的分泌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处于低水平,仍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在体外MLR体系中,应用抗CD40L单抗孵育供鼠脾T细胞,可同时作用于CD4+T和CD8+T细胞,使CD40L+,CD25+和CD69+表达下降,引起T细胞早期的活化和成熟障碍,T细胞增殖能力减低,抑制了Th1类细胞因子IFN-γ和IL-2及Th2类细胞因子IL-4和IL-10的分泌水平,可诱导供者T细胞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2.
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向造血细胞分化潜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在体研究人骨髓间质干细胞(hBMMSCs)向造血细胞分化的潜能。方法:将hBMMSCs经尾静脉注射给环磷酰胺处理的严重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利用流式激活细胞分析系统(FACS)检测hBMMSCs输注后存活35d的SCID小鼠外周血、骨髓和脾脏中人源性造血细胞的表型和水平。结果:hBMMSCs输注组外周血(PB)、骨髓(BM)和脾脏(spleen)中可检测到人CD45+/H-2Dd-、CD34+/H-2Dd-细胞,而对照组PB、BM和脾脏均未检测到上述表型的人造血细胞。结论:hBMMSCs具有向造血细胞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3.
大鼠急性肾功能衰竭中细胞凋亡的实验观察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在甘油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大鼠中,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变化与发生途径.方法:采用肌注甘油法建立急性肾功能衰竭大鼠模型,分24h与5d两个时点取材检测血浆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肾组织脂质过氧化物(LPO),并进行肾组织凋亡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以及彗星实验.结果:在24h时点,急性肾功能衰竭大鼠BUN、Scr水平均明显升高,彗星实验阳性细胞较正常水平明显升高,第5天,BUN、Scr、肾组织LPO水平基本趋于正常,但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持续存在,彗星实验阳性细胞依然有维持较高水平的趋势.结论:急性肾衰的损伤功能障碍与修复各阶段细胞凋亡充当不同的角色,其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也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4.
肿瘤干细胞(TSCs)在肿瘤启动作用中的重要性已在造血系统肿瘤中得到证实,最近亦有在实体瘤中的相关报道。TSCs与正常干细胞具相似的生物学特性,这对研究TSCs与肿瘤转移的关系有非常重要意义?文章简要论述TSCs研究现状及TSCs与肿瘤转移两者可能存在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在异基因骨髓移植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小鼠模型中 ,观察抗CD4 0 L单克隆抗体 (单抗 )体外预处理供鼠T细胞输注 ,观察其减轻GVHD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供鼠(C5 7BL 6 H 2b)脾T细胞作为反应细胞 ,受鼠 (BALB cH 2d)脾细胞作为刺激细胞 ,分别加抗CD4 0 L单抗或不加单抗进行混合培养 ,培养第 5天的细胞作为经体外诱导后的脾T淋巴细胞 ,分别混合供鼠骨髓细胞后移植给接受 8.0Gy全身照射预处理的受鼠。比较受鼠GVHD发生和造血重建。在移植后不同时间点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受鼠脾细胞中T细胞表型的改变 ,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血清中Th1和Th2类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 移植后对照组受鼠均于 2 5d内死于GVHD ,实验组GVHD的发生率为2 0 % ,与对照组小鼠相比 ,存活率和存活时间明显增高和延长 (P <0 0 1) ;存活的实验组小鼠 (8只 )第4 0天时骨髓细胞中H 2Db 阳性细胞为 (93.5 4± 2 .32 ) %。实验组小鼠CD3+ CD4+ 、CD3+ CD8+ 、CD4+CD2 5+ 、CD4+ CD6 9+ 、CD8+ CD2 5+ 、CD4+ CD4 0 L+ 和CD8+ CD6 9+ T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CD8+ CD4 0 L+ 和CD4+ CD4 5RA+ T细胞比例在两组中变化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实验组受鼠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 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构建创新型病理生理学课外实验教学模式.方法 运用创新型五段滚动式培养方法,将课外实验教学分为动员引导、择优选拔、课题申报、课题实施及课题总结5个阶段.结果 自2002年以来,约300名学生参与五段滚动式教学,获得学院学生科研课题立项36项,发表学术科研论文26篇,参与申报专利2项,学生的科技作品在各级竞赛中获奖31项,其中1项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此外,相关指导教师也获得广州医学院学生课外科研活动指导工作奖励20余项.结论 采用创新型五段滚动式培养方法,成功地构建了创新型病理生理学课外实验教学模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麝香多肽体外定向诱导成年大鼠和人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BMMSCs)分化为神经元的能力。方法:采用含100-150mg/L麝香多肽的无血清L-DMEM培养基诱导成年大鼠和人BMMSCs分化为神经元,免疫组化鉴定神经元烯醇化酶(NSE)、神经丝蛋白(NF)、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巢蛋白(nestin)的表达。结果:成年大鼠和人BMMSCs在加入含麝香多肽的无血清L-DMEM培养基诱导后,BMMSC胞体收缩,突起伸出,形似神经元;免疫组化显示诱导出的神经元样细胞NSE、NF、nestin表达阳性,GFAP阴性。结论:麝香多肽可以在体外诱导成年大鼠和人BMMSCs定向分化为神经元。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常用的成脂刺激剂主要由胰岛素、地塞米松、IBMX和吲哚美辛组成,该体系涉及处理因素多、诱导周期长且对细胞毒性大,不利于脂肪形成抑制效应的研究。 目的:建立快速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分化的培养体系。 方法:大鼠全骨髓细胞原代培养,胰酶消化传代,富集形态均质的间充质干细胞,利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激动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罗格列酮和吡咯列酮体外单独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分化,设立无糖、低糖和高糖DMEM三种基础培养体系,以经典的成脂刺激剂作为阳性对照,在诱导的不同时间点对分化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和油红O染色。 结果与结论:与经典成脂刺激剂相比,罗格列酮或吡咯列酮单独均能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吡咯列酮诱导48 h和罗格列酮诱导72 h均可观察到富含脂滴或脂泡以及油红O染色的阳性细胞,吡咯列酮与罗格列酮的最佳诱导浓度分别为0.125 mmol/L和10 μmol/L,而高糖环境利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分化。说明基于高糖培养环境的以吡咯列酮或罗格列酮做为成脂刺激剂的培养体系可快速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热休克蛋白40(heat shocking protein,Hsp 40)mRNA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资料之间的关系.方法:用RT-PCR技术检测40份卵巢上皮性癌组织、20份卵巢良性肿瘤组织、15份正常卵巢组织中Hsp 40 mRNA的表达情况并进行半定量比较,将其表达结果与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sp 40 mRNA在卵巢上皮性癌、卵巢良性肿瘤及正常卵巢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组织(P<0.01)及正常卵巢组织(P<0.01),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卵巢良性肿瘤组织中Hsp 40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卵巢组织,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Hsp 40 mRNA的表达与组织类型、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无相关性.结论:Hsp 40 mRNA的表达可能与卵巢上皮性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建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裸鼠模型的基础上,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布与分化的角度初步探讨移植安全性。方法:选取7例人骨髓标本,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差速贴壁法分离与纯化和传代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注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裸鼠模型,分别于第1周和第4周取材,在受鼠脑、肝、脾、肺、心、肾、肌肉、空肠等脏器组织进行大体与镜下形态学观察,并利用RT-PCR检测人ALu基因与CD45基因在不同脏器组织中的表达,以判断人源性供体细胞的植入与分化情况;此外还检测第4代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瘤性。结果:分别于第1周和第4周对移植裸鼠取材,在受鼠脑、肝、脾、肺、心、肾、肌肉、空肠等脏器组织均未发现肉眼可见的植入细胞增殖肿块与异常生长物,组织切片行常规HE染色也未发现人源性细胞集落;人源性供体细胞可在肺、肝、脾、肾、肌肉、心、肠、脑等多种脏器或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和表达ALu基因,而淋巴细胞分化的CD45基因在肺、心、肾、肌肉、空肠中均有阳性表达。第4代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无显著成瘤性。结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内移植无显著成瘤性且对各脏器无明显形态学损伤,而且有一定植入分化能力,提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安全系数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