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与动态心电图(Hoher)记录的心电图比较,检验携带式远程实时心电检洲仪(AKM—N1型,简称心电检测仪)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0~11月存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住院和门诊以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的心脏病患者36例,其中男性2l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43.0±14.8)岁。所有人选患者同时行心电检测仪和Holier监测,比刈’两行同步记录的心电蚓数据(包括P波时限、PR间期、QRS波群时限、QT间期、RR间期、有无伪差与干扰、有无心律失常及心律失常类,型)足否一致。两组分别选取相同时间点比对上述参数,包括记录的第10分钟、第20分钟、第30分钟、筇40分钟和第50分钟开始的30S心电数据,以及在受试者心脏不适或临床医生指示的情情下,2次同步按压两者的“捕捉键”进行心电捕捉的30S记录。结果36例入选患者有29例检测到心律失常。两种榆测方法得到的不同时间的P波时限、QRS波群时限、PR间期、QTM期与RR间期无差异,两种方法检出心律失常的情况高度关联(P〈0.001),检出心律失常的比例无差异(P=1.0)。两种检测方法出现伪差与干扰的比例无差别,但出现伪差与干扰情况的关联性不肯定。临床试验过程无不良反应。结论携带式远程实时心电监测仪(AKM—N1型)获得的心电数据准确,对心律失常的诊断能力与Holter相当,借助网络传输,可及时指导患者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起源于希氏束旁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心电生理特征及射频消融治疗效果。方法选自2009年1月至2014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就诊的经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证实起源点位于希氏束旁的房速,简称希氏束旁房速18例,其中男2例,女16例,年龄31~68(40±9)岁,病史1~10年。对患者临床特征、心电生理特点及射频消融疗效进行分析。结果希氏束旁房速大多为女性,16例表现为阵发性,为心房或心室程序刺激诱发和终止,2例为无休止心动过速。所有患者房速心电图P波窄而低幅,Ⅱ,Ⅲ,a VF和V1导联P波负正双向,Ⅰ、a VL导联为直立,V2~V6导联P波负向。右房激动标测示心内最早激动位于希氏束附近,并领先于体表P波起始(15±3)ms。16例患者于无冠窦内消融成功,2例于右房希氏束旁消融成功,均无并发症,随访12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心动过速复发。结论希氏束旁房速有独特的临床特征,心电图特征及心房内激动顺序,应首选无冠窦途径消融,长期随访房速行射频消融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静脉注射富马酸伊布利特与盐酸普罗帕酮治疗持续时间〈90d的房扑/房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单盲对照研究。房扑房颤患者共4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伊布利特组,22例,其中房扑9例,房颤13例)和对照组(普罗帕酮组,18例,其中房扑7例。房颤11例)。两组分别在持续心电、血压监护下于10min内静脉推注伊布利特1mg或普罗帕酮70mg,如给药结束10min后仍未转复为窦性心律,重复前述治疗1次。观察给药后4h内的房扑/房颤的转复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40例中19例在90min内转复,其中盐酸普罗帕酮组5例,转复率27.8%,富马酸伊布利特组14例,转复率6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富马酸伊布利特组22例中有1例(4.4%)发生短阵室速,2例(8.1%)发生频发室早,未行特殊处理自行消失。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与普罗帕酮比较。富马酸伊布利特对房扑/房颤的转复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存在自身房室传导置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分别以DDD模式和AAISafeR模式工作3个月后心室起搏百分比以及临床指标。方法因病窦综合征置入Ela Symphony D 2450 DR2550系列双腔起搏器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DDD组和AAISafeR组,3个月后交叉程控为AAISafeR和DDD,再随访3个月。结果没有观察到与AAISafeR有关的不良反应;AAISafeR模式能显著降低心室起搏的百分比51.3%(2%~91%)与0.9%(0~3%),(P=0.001);2.94%(0~18%)与41.18%(0~65%),(P=0.000);DDD模式工作3个月,左房直径、左室舒张末径、左室收缩末径均比术前增加,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差异有显著性,AAI SafeR模式工作3个月,除左房内径明显增大外,其余指标无明显改变;30例患者,在6个月的随访中,21例因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AAI模式暂时转换为DDD模式。结论AAISafeR起搏模式能够有效降低心室起搏的百分比;AAISafeR起搏模式能够在出现房室传导阻滞的情况下,迅速安全的转换为DDD模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不同血运重建方式(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对其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540例冠心病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其中多支病变完全性血运重建组(CR组,247例),多支病变不完全性血运重建组(IR组,293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远期随访结果。结果与CR组比较,IR组患者中冠状动脉病变处数、严重程度、三支病变比例、左主干病变、慢性闭塞病变、分叉病变数量均明显升高(P〈0.05)。随访(32.4±2.4)个月,IR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CR组(P〈0.05)。IR组再次血运重建比例和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均显著高于CR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不完全血运重建是MACE、再次血运重建的危险预测因子(P〈0.05),但未见对远期死亡、再发心肌梗死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实现完全性血运重建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长期预后效果优于不完全性血运重建者。不完全血运重建是MACE事件、再次血运重建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6.
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左室电机械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运用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检查,分析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左室电机械活动的影响;探讨能够预测右室心尖部起搏后左室内机械活动不同步性的因素。方法选取因病窦综合征置入双腔永久起搏器的患者28例,术后7天分别测量患者在自身心律、VVI起搏两种状态下的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心功能指数(Tei指数)、左室内不同步指数(Ts-SD)等参数并分析左室内机械活动不同步的影响因素。结果64.2%的患者在右室起搏期间,表现为左室机械活动的不同步;Ts-SD显著增加(40.10±18.50 ms vs 29.96±18.87 ms,P=0.034);右室起搏后Tei指数明显增加(0.49±0.23 vs 0.38±0.21,P(0.01);自身心律状态下的Ts-SD指数是右室起搏时出现左室收缩不同步现象的独立预测因素(OR=1.079,P=0.029)。结论右室心尖部起搏导致左右心室之间及左室内收缩不同步,对患者心脏整体功能带来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介绍在三维心腔内超声引导下应用压力监测导管标测和消融左心室乳头肌起源室性心律失常(VAs)的初步经验。方法 2017年6月至2018年4月于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施行经CartoSound指导射频消融治疗左心室乳头肌起源VAs的患者10例,均采用压力监测导管进行激动标测,并行射频消融治疗,同时分析其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QRS波群特征。结果 10例患者VAs的QRS波时限为(149.0±17.8)ms,其中6例VAs起源于左后乳头肌,4例VAs起源于左前乳头肌。左后乳头肌起源VAs表现为右束支阻滞,电轴左偏,Ⅲ导联主波向下,aVL导联主波向上;左前乳头肌起源VAs表现为右束支阻滞,电轴右偏,Ⅲ导联主波向上,aVL导联主波向下。除1例起源于左后乳头肌VAs患者消融失败外,其余9例患者均即刻消融成功,对10例患者随访6个月,1例起源于左后乳头肌的VAs复发。消融靶点至体表QRS波起始时限为(25.8±3.8)ms。所有患者双极电图靶点处窦性心律下无领先于QRS波的P电位,其中9例患者VAs时可记录到提前QRS波的高频电位。即刻消融成功患者的平均放电(2.4±1.3)次。结论左室前乳头肌和后乳头肌起源的VAs在心电图上有明显差别,CartoSound指导下应用压力导管进行左室乳头肌标测和消融可提高成功率,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诱导的帕金森病(PD)小鼠模型对PD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研究的适用性.方法 将20只2月龄小鼠随机分为MPTP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MPTP组皮下注射MPTP(20 mg/kg)联合腹腔注射丙磺舒(250 mg/kg),每周2次,连续5周;对照组注射相同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单支和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的远期预后以及实施完全性或不完全性血运重建对后者长期临床疗效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959例冠心病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其中单支病变组(single-vessel disease,SVD)362例,多支病变完全性血运重建组(complete revascularization,CR)291 例,多支病变不完全性血运重建组(incomplete revascularization,IR)306例,对比分析3组患者PCI手术后2.5年随访结果. 结果 与CR组比较,IR组患者中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3支病变比例、左主干病变、分叉病变数量均高 (P<0.05) ,病变数目少而平均置入支架数多(P<0.05).SVD组冠状动脉病变平均狭窄程度重而植入支架长度和直径均小于另两组(P<0.05).IR组再发心绞痛(P<0.05)、再次血运重建比例(P<0.01)和MACE事件发生率(P<0.05)均显著高于另两组. 结论 通过行PCI术实现完全性血运重建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长期预后效果与单支病变者类似,优于不完全性血运重建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消融指数(AI)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了2016年12月至2018年1月,于安贞医院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行压力(CF)指导下环肺静脉隔离(PVI)58例和AI指导下PVI 58例患者;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单圈PVI隔离率、术中肺静脉电传导恢复情况及随访12个月心房颤动复发率。结果:AI组单圈消融PVI隔离率显著高于CF组(82.8%vs.69.0%,P=0.014),20 min观察期中AI组肺静脉电传导恢复率明显低于CF组(8.6%vs.18.1%P=0.034),AI组术后12个月内心房颤动复发率明显低于CF组(15.5%vs.31.0%, Log rank P=0.04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心包填塞、围手术期死亡等并发症。结论:AI指导下射频量化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