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3篇
内科学   16篇
特种医学   1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评价国产阿德福韦酯片治疗成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开放试验方法,入选1930例患者服用阿德福韦酯片10mg/d。随访观察采用标准操作规程(SOP),观察12周、24周、36周、52周的生化、病毒学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1930例患者治疗12周、24周、36周、52周,HBVDNA阴转率分别为16.42%、28.55%、37.25%、43.32%,ALT复常率分别为29.69%、49.02%、56.42%、62.95%。治疗24周、52周HBeAg阴转率分别为12.59%、19.38%。随着疗程延长,HBVDNA阴转率、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越高。治疗52周时耐药率为0.17%。不良反应率0.72%,极少数病例出现尿常规轻微异常,未发现肾功或生殖系统受损。结论国产阿德福韦酯片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我国北方地区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病因特点及其与预后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655例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病因及转归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655例急性、亚急性肝衰竭病因构成:病毒感染仍是首要原因,占比38.17%,其次为病因不明36.95%及药物引起(22.75%).病因变迁:2002年至2005年,病毒感染是急性、亚急性肝衰竭首要病因,占比58.2%~50%,尤其是嗜肝病毒感染(HAV+ HBV+ HEV) 53.5%~44.4%.从2006年嗜肝病毒感染明显下降,而不明原因及药物所致呈逐步上升趋势,在2009年不明原因取代病毒感染成为最主要病因.患者总体改善率为34.81%,其中HEV感染所致的预后好于不明原因(P<0.05).结论我国北方地区急性、亚急性肝衰竭病因构成发生改变,不明原因所致逐渐增多并取代病毒感染成为最主要病因,不同病因预后不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HBV-ACLF)诱因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3月-2010年2月收治的HBV—ACLF病例资料,对其诱因、临床转归及预后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09例HBV—ACLF中,HBeAg(+)287例,HBeAg(-)222例。能够追寻到明确诱因的,以抗病毒治疗相关因素为主,共67例,占13.2%。HBeAg(+)与HBeAg(-)ACLF相比,抗病毒治疗相关因素诱发HBV—ACL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48例(16.7%)和19例(8.6%)。HBeAg(+)和HBeAg(-)患者中断抗病毒治疗至发生ACLF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9例HBV—ACLF治愈或好转266例(52.3%)。各诱发因素所致ACLF治愈好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发现,HBV—ACLF预后与基础疾病、HBVDNA水平、病情分期及发病后是否采用抗病毒治疗密切相关。不能明确诱因的HBV-ACLF共210例(41.3%)。结论抗病毒药物的广泛应用使HBV-ACLF的诱因分布发生了变化,应重视抗病毒药物应用的规范化。一旦发生ACLF预后差,应及时给予适当的抗病毒治疗,并重视基础疾病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4.
<正>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在1975年被定义为有细胞颗粒的一个淋巴细胞亚群。现对NK细胞的生物学功能特征研究已经比较明确。NK细胞广泛分布于人体淋巴组织和非淋巴组织,具有免疫防御和免疫监视功能。淋巴组织中NK细胞数量最多的依次为:肺、肝、外周血、脾、骨髓、淋巴结以及胸腺。大量研究数据显示:NK细胞功能受组织微环境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临界视觉闪烁频率(CFF)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轻型肝性脑病诊断上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6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进行CFF检测,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CFF值< 39.0 Hz以下者占多数(76.25%),而对照组CFF值均> 40.0 Hz,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7.35,P < 0.01)。CFF值< 39.0 Hz以下的患者平均血氨异常率为78.96%,分别与CFF值> 39.0 Hz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5.65,P < 0.01)。结论 检测CFF值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及早发现轻型肝性脑病的一项客观而敏感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 (HMGB1)在HBV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中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60例HBV-ACLF患者血清HMGB1水平进行检测分析,并与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24例健康查体者进行对照研究,分析其与患者肝功能生物化学指标的相关性,并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结果 HBV-ACLF患者血清HMGB1水平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03±3.08) μg/L比对(7.47+2.06) μg/L,t=2.667,P<0.01],晚期HBV-ACLF患者血清HMGB1水平高于早期患者[(11.68±1.93) μg/L比对(9.11±3.15)μ g/L,t=2.214,P<0.01],HBV-ACLF患者血清HMGB1水平与AST水平呈正相关(r=0.655,P<0.01).随访2个月,感染组患者的HMGB1水平高于非感染组[(11.85±2.21)μ g/L比对(9.83±2.75) μg/L,Z=4.027,P<0.05],死亡组患者的HMGB1水平高于生存组[(11.03±2.31)μg/L比对(9.52±3.01)μg/L,t=2.428,P<0.05].结论 HBV-ACLF患者血清HMGB1水平随病情进展呈进行性升高,并可部分预测HBV-ACLF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临床诊断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1月288例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的DILI住院患者的因果关系评价法(Roussel Uclaf causality assessment method,RUCAM)评分进行统计,并分析其血生化指标(ALT、AST、TBIL、TBA、GGT和ALP)、自身抗体检测结果及病理学特点。结果 288例DILI患者中,肝细胞损伤型234例,占81.25%;胆汁淤积型27例,占9.38%;混合型27例,占9.38%。RUCAM评分≥3分的患者246例,占85.42%。实验室检查表明:ALT>400U/L的混合型患者比例高于肝细胞损伤型和胆汁淤积型患者(P<0.05),GGT>320U/L和ALP>150U/L的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患者比例高于肝细胞损伤型患者(P<0.05);288例中血清自身抗体阳性60例,占20.83%。肝组织病理学分析发现:39例(13.54%)有发展为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趋势;36例(12.50%)为慢性肝炎病理改变,胆汁淤积型患者发生率高于肝细胞损伤型患者(P<0.05)。结论 RUCAM评分与病理学检查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作为临床诊断DILI的重要参考。胆汁淤积型DILI患者有更明显的慢性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腹水细菌培养阳性率较低,而能给出阳性培养结果的致病菌多为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革兰氏阳性球菌和厌氧菌等相对少见。我们报告了较为少见的唾液链球菌引起的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1例,并对提高其检出率和临床诊断率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中药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征,探讨中药药物性肝损害的防治策略. 方法 对本院住院行肝脏活检穿刺病理与临床诊断药物性肝损害的患者回顾分析,以西药组161例患者为对照,研究157例中药药物性肝损害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 结果 中药组药物性肝损害临床类型和西药组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表现中药组和西药组相似,但乏力和消化道症状更为常见(P<0.05).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中药组ALT、AST、GGT、ALP分别为(437.10±416.13)、(300.10±278.73)、(205.30±178.82)、(151.65±84.93)U/L,西药组(617.29±422.19)、(502.94±290.28)、(280.10±229.25)、(187.67±153.78)U/L,升高水平较西药组为低(P<0.01).用药原因分析本组中药药物性肝损害的首要用药原因是保健与美体美容,占21.02%,其次是皮肤科用药占15.29%,妇科用药占12.10%.用药持续时间分析显示,43.31%的患者持续用药超过2个月. 结论 中药约物性肝损害乏力和消化道症状更为常见,但肝组织损伤的程度并不比西药组重,避免疗程过长和不恰当用药对预防中药药物性肝损害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有效的肝细胞球形体低温保存方法,促进生物人工肝及其他研究的应用。方法采用两步法分离大鼠肝细胞,经无血清培养基(SFM)摇摆培养48h形成肝细胞球形体。将球形体继续培养(对照组),或置于4℃SFM,SFM+1mmol/L去铁胺(Def),SFM+1μmol/L环孢霉素A(Cs A),SFM+1mmol/L Def+1μmol/L Cs A保存液中24h或48h,继续培养4d或5d后观察低温保存后肝细胞球形体的存活率、超微结构变化,以及白蛋白和尿素合成情况。结果Def和Cs A能很好地保护球形体肝细胞,在4℃SFM+Def+Cs A保存液中保存24h,肝细胞球形体功能、结构等变化及尿素合成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单独放在SFM中进行低温保存后,细胞活性明显下降。在4℃保存48h后,球形体肝细胞超微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死亡细胞增多,但SFM+Def+Cs A组和SFM+Def组细胞结构优于SFM组和SFM+Cs A组,细胞存活率及尿素合成水平明显高于后两组(P<0.05),但合成白蛋白量均处于较低水平,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温状态下肝细胞球形体可保持良好的存活率和功能24h,低温保存能为细胞治疗提供良好的细胞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