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丙泊酚用于门诊无痛人工流产术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无痛人工流产术患者200例,随机均分为A、B两组。两组患者均在术前静脉注射(静注)芬太尼1μg/kg,3min后,A组静注丙泊酚1.5mg/kg,B组静注丙泊酚2.0mg/kg。当患者对言语指令无反应和睫毛反射消失即意识消失时开始实施手术,SpO2始终保持95%以上。全部患者于手术结束后5min行神经行为认知状态检查(NCSE),并在15min内完成。结果:200例患者均完成手术后进行NCSE测试。两组间计算能力及记忆能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1.5mg/kg用于门诊无痛人工流产术,不仅提供满意的镇痛效果和手术条件,而且对认知功能无影响,NCSE适用于评估门诊无痛人工流产术患者的认知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采用椎管减压、全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31例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采用后路椎管减压、椎间Vigor植入、全节段椎弓根钉棒矫形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结果平均随访1.5年,31例患者腰椎侧凸矫形良好、腰椎生理前凸恢复满意,神经功能恢复。结论后路减压全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可达到矫形、固定、重建脊柱稳定的目的,有利于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腰背痛及神经根性症状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节段颈椎前路减压后有无必要在椎间融合器(Cage)植入基础上加用钢板固定。方法自2006-08-2010-08对55例实行单节段颈椎前路减压手术的颈椎病患者进行随访。根据手术方式分2组:A组21例行颈椎前路减压单纯Cage植骨,B组34例行颈椎前路减压Cage植骨加钢板内固定。根据手术情况、症状改善情况及影像学资料对两组患者作分析比较。结果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性暴露时间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融合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颈椎生理曲度术后明显改善(P<0.01);术后随访1年时颈椎的生理前凸丢失程度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椎间高度术后改善明显(P<0.01);术后随访1年椎间高度丢失程度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单节段颈椎前路减压单纯Cage植骨融合和加用钢板固定两种手术方式都是安全、可靠的,加用钢板有助于保持椎间高度及颈椎生理曲度、减少椎间隙塌陷和促进融合。  相似文献   
4.
腰椎融合区相邻节段无症状退变椎间盘的转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腰椎融合区相邻节段无症状性退变间盘的转归,探讨腰椎融合节段的选择。方法:71例因椎间盘源性腰痛而接受椎阃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患者,术前均进行仔细的体格检查、MRI和椎间盘造影,对MRI表现和柞间盘造影阳性的节段进行融合,其中53例相邻椎间盘MRI表现正常(A组),18例相邻20个节段为无症状性退变间盘(B组)比较两组术后的临床疗效、疼痛复发以及二次手术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2年以上(平均35个月),临床疗效优良率A组为92.4%,B组为77.8%,无统计学差异(P=0.189)。A组中1例因相邻节段间盘发生退变并产生严重症状而进行了二次融合手术:B组叶14例因相邻的无症状性退变间盘退变加重并产生严重症状而接受一次融合手术。结论:柑邻于融合节段的无症状性退变间盘大多数(77.8%)不产生后期的疼痛症状,临床疗效满息、存初次进行融合时,仅融合有症状的退变间盘即可。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术前仰卧位MRI和术中俯卧位O形臂X线机获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横断面影像学资料,探讨2种体位下主胸弯顶椎与胸主动脉的毗邻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8年7月美国梅奥医学中心骨科采用后路手术治疗的18例AIS患者资料。患者术前均行仰卧位全脊柱MRI平扫和术中俯卧位脊柱O形臂X线机平扫,将影像资料上传至临床图像显示系统(Qreads 5.10)。选取主胸弯顶椎为测量平面,测量顶椎椎体旋转角度(AVR),主动脉到椎体距离(a线),主动脉到左侧椎弓根置钉点距离(b线),主动脉到椎管垂直距离(c线),主动脉到椎弓根置钉点连线的垂直距离(d线),主动脉椎体角(AVA),左侧椎弓根置钉点和主动脉内侧切线与椎体中轴线平行线间的夹角(∠α),左侧椎弓根置钉点和主动脉中心点连线与椎体中轴线平行线间的夹角(∠β)。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2种体位下各参数变化,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俯卧位AVR、c线均大于仰卧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平均差值分别为2.71°、2.24 mm。俯卧位与仰卧位AVA平均差值为4.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俯卧位AVR、a线、b线、c线、d线、AVA、∠α、∠β与仰卧位相应指标呈正相关;俯卧位∠β与主胸弯Cobb角呈正相关,与俯卧位及仰卧位AVR均呈负相关;俯卧位d线与主胸弯Cobb角呈负相关,与俯卧位及仰卧位AVR呈正相关。结论相较于仰卧位,脊柱侧凸患者俯卧位时顶椎旋转度增大,主动脉到椎管的垂直距离增大,主动脉向椎体右前方移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臭氧对损伤的小鼠坐骨神经热刺激收缩反应期的差别,以此探讨臭氧对坐骨神经痛的治疗效果。方法将30只雌性BALB/c小鼠手术造模后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臭氧10μg/ml治疗Ⅰ组、臭氧30μg/ml治疗Ⅱ组,每组各10只,分别在以下时间点手术前和手术后1d、3d、7d、10d、14d测定所有小鼠热刺激收缩反应期。结果手术造模后3d起,小鼠开始出现热痛敏症状,造模7d时开始注射臭氧治疗,手术前30只小鼠热刺激收缩反应期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后1d、3d、7d小鼠的热刺激收缩反应期差别与手术前明显增强,手术后10d起,臭氧30μg/ml治疗组与对照组、臭氧10μg/ml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30μg/ml臭氧对小鼠坐骨神经热痛敏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后路全脊椎截骨术(Posterior 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PVCR)治疗合并脊髓空洞的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10-2013-03在我院接受PVCR手术治疗的合并脊髓空洞的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16例;其中同时伴发Chiari畸形I型患者在脊柱畸形截骨矫行前均先于神经外科进行后颅凹减压术;对于单纯合并脊髓空洞患者,直接进行脊柱截骨畸形矫治;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前、后冠状面及矢状面主弯Cobb角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与末次随访时冠状面及矢状面主弯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合并脊髓空洞的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采用PVCR进行治疗,可获得安全、有效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后路腰椎神经根管减压滑脱复位椎问植骨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 36例退变性腰椎滑脱应用PLIF技术进行神经根管减压、钉棒系统复位固定椎间植骨的手术治疗.其中单节段滑脱28例,双节段滑脱8例,36例均采用后路钉棒系统复位固定神经根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结果 36例中病例均获随访.原有的神经压迫症状均得到缓解,其中28例间歇性跛行、24例下肢放射痛消失.8例遗留慢性腰痛,疼痛较术前减轻,优良率为78%.无早期并发症发生,术后X片复查显示椎间高度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一例术后12个月出现融合器下沉,一例出现植骨块的吸收,植骨融合率为94.4%.结论 后路腰椎神经根管减压、滑脱复位椎间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效果满意,正确安全彻底的神经根管减压是获得满意临床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马俊清  荣瑾宇  姬勇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24):1148-1149
血站工作的目标是采供血,保证临床用血需要,避免输血传播传染病HBV、HIV、HCV和梅毒的感染,保证临床输血安全,从献血者到受血者的各个环节进行感染管理与控制,保障献血者、受血者、工作人员、环境和社会安全。为了防止感染事故的发生,应加强血站感染管理与控制。1建立感染管理与控制的组织机构由质量管理科负责站内感染管理工作,质控科负责站内感染控制的检测,科室质量监督员负责本科日常感染管理工作,质量管理科、质控科共同负责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规章制度和SOP的执行、各种消毒、灭菌及记录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质量审核,对检测不合…  相似文献   
10.
两种麻醉方法在无痛胃镜中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姬勇  姜海波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9):1147-1148
我院2005年8月至2006年12月为430例做电子胃镜者实施了镇静麻醉,旨在解决多年来患者对做胃镜插管时的恐惧感及不适感,笔者用两种不同的麻醉方法做无痛胃镜,术中对麻醉效果及循环、呼吸功能和并发症等进行了观察比较。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年龄16岁~55岁,ASAⅠ级~Ⅱ级,既往无其他疾病及药物过敏史,需做电子胃镜检查患者43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220例,B组210例。两组一般情况相似,具有可比性。1.2麻醉方法术前常规禁食8h~12h,不用术前药,患者入院后开放静脉,用生理盐水注射液100ml维持静脉点滴,侧卧在胃镜床上,枕部垫一薄枕,咬好牙垫,常规鼻前庭给氧5L/min。A组按2.5mg/kg~3mg/kg1次性缓慢静脉注射丙泊酚;B组先静脉注射1.2μg/kg~1.5μg/kg芬太尼,再注入1mg/kg~2mg/kg丙泊酚,注药时间为1min左右。两组均等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呼之不应时开始置入胃管,胃镜检查时间多在10min内完成。1.3监测所有病例都采用深圳迈瑞509联合监护仪连续监测MAP、HR、SpO2。麻醉效果评价:胃镜检查过程安静、无肢体活动为优;轻度肢体或臀部扭动,但不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