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8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75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3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1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前列腺腺癌发病率有增高趋势,所以前列腺腺癌的早期诊断对治疗和预后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但是,由于电切及钬激光技术的普及,很难见到完整的前列腺标本,大都是术前活检或电灼后的前列腺组织,单凭HE切片很难诊断,急需寻找一种可靠的辅助诊断方法。我们采用组织芯片技术观察了p504S在前列腺腺癌与良性增生组织中的表达,探讨p504S在活检组织中诊断前列腺腺癌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3.
患者女性,54岁,因发现脾脏肿大4年而入院,有乏力、多汗、食欲减退等不适症状。体检:脾脏肿大,下缘平脐,质中等,边缘钝,轻压痛。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B超和CT示脾脏肿大。实验室检查:血常规、骨髓穿刺涂片及活检未见异常。遂行脾切除术,术中见脾脏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明显肿大,颜色正常。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淋巴造血系统疾病的研究和认识发展快速,取得了很多重要的进步,2001年WHO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以下简称WHO分类)是这些年来在这一领域进展的突出标志,是淋巴造血疾病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这个分类从正式公布以来,我国的很多学者做了大量的工作,积极地介绍、宣传、实践新的分类。经过3年的实践已有很多病理工作者和临床医生了解和掌握了新分类,并且积累了一定经验,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其分子遗传学特征及其意义.方法 收集1995-2007年37例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石蜡组织标本(其中5例为反应性增生性病变,32例为淋巴瘤),依据2001年WHO肿瘤分类标准对32例淋巴瘤标本重新诊断分类.采用IgH、MALT1、bcl-6、c-Mye、bcl-2、CCND1、bcl-10、FOXP1双色分离重排探针、IgH/bcl-2双色融合易位探针和18号染色体着丝粒探针,利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的方法 检测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的分子遗传学特点.结果 32例淋巴瘤均为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其中,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淋巴瘤28例(87.5%),滤泡性淋巴瘤2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例.60.7%(17/28)的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携带分子遗传学异常.其中,IgH基因断裂1例,但未找到与其发生相互易位的伙伴基因;基因3拷贝者16例,其中MALT1基因、bcl-6基因和c-Myc基因3拷贝的发生率分别为25%(7/28)、43%(12/28)和7%(2/28).16例基因3拷贝病例中,两种基因3拷贝合并存在者5例,其中bcl-6基因合并MALT1基因3拷贝者4例,bcl-6基因合并c-Myc基因3拷贝者1例.进一步研究显示,MALT1基因3拷贝者均存在18号染色体三体.2例滤泡性淋巴瘤都携带t(14;18)(q32;q21)/IgH-bcl-2.2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均存在遗传学异常,1例表现为bcl-6基因3拷贝合并18号染色体三体,另1例表现为bcl-6基因3拷贝合并IgH和c-Myc基因双断裂.5例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牛性标本均未见分子遗传学异常.结论 MALT淋巴瘤是眼附属器最常见的淋巴瘤类型;间期FISH有助于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的良恶性鉴别及淋巴瘤的分类;MALTI基因3拷贝者由18号染色体三体所致;18号染色体三体和bcl-6基因3拷贝(可能为3号染色体三体所致)是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常见的分子遗传学异常.  相似文献   
6.
细胞块免疫细胞化学和原位杂交在针吸细胞学中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因针吸细胞学技术具有简单、快捷、经济、患者痛苦少的特点,所以在临床病理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针吸技术获取的标本量较少,为了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人们在针吸标本的基础上引入了细胞块制作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形成形态学与免疫学相结合的现代细胞诊断学。我们通过摸索,认为细胞块较细胞涂片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更有效、更稳定、成功率更高,同时将原位杂交技术应用于细胞学。现将我们利用细胞块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原位杂交的方法和体会介绍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友谊式”穿刺器[1]、一次性试管、一次性吸管、琼脂和滤纸。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和EB病毒原位感染特征,以提高对IM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采用HE染色以及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技术,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对15例IM进行了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和EB病毒感染的研究.结果 (1)IM多见于儿童和青年人(中位年龄18岁),起病急,常有发热(12例),伴浅表淋巴结肿大,多数在短期内痊愈.(2)病变以T区增生为主,斑驳状改变常见,细胞混杂,种类多样,可见B细胞分化谱(活化淋巴样母细胞、免疫母细胞、浆样细胞、浆细胞),包膜不厚,间质不多.(3)病变中以CD3阳性的小T淋巴细胞为主,部分活化的淋巴样母细胞和免疫母细胞表达CD20和CD30,信号强弱不等,散在分布.(4)所有病例都有EB病毒编码的小RNA(EBER)阳性细胞,数量多少不一(10~100个/HPF),大中小淋巴细胞均可阳性,主要分布在T区,也见于套区、初级滤泡和生发中心内.结论 进一步确认了IM是EB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自限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IM在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和EB病毒感染方面都具有特点,只有综合考虑这4方面的信息才能减少错误,做出更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细胞学病理检查已广泛开展,但免疫细胞化学在我国至今没有普及,影响了细胞学检查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主要原因是相关技术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如直接细胞涂片做细胞免疫化学染色效果常不理想。细胞块方法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染色质量。传统细胞块制作方法主要有两种,即琼脂和鸡蛋清作为包裹剂,将细胞包裹起来再按照小组织标本处理法进行石蜡包埋切片。现介绍一种简单有效的血浆凝血酶包裹法。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动态观察新西兰白兔骨干的形态学改变及X线、CT、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探讨骨缺血坏死早期病变机制,研究MRI早期检测骨缺血坏死的可能性及其表现。方法选用雄性新西兰白兔30只,随机分为A、B两组,A组15只,脂多糖100μg/kg,两次注射,耳缘静脉注射。并且在第2次注射脂多糖后,静脉内注射3.75mg/kg地塞米松,3次注射,间隔24h;B组,15只兔子,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mL/kg,5次注射,作为正常对照。分别于1周、1个月、2个月,在各组随机选择4只兔进行骨干X线、CT、MRI检查,取股骨、胫骨及肱骨骨干骨皮质及骨髓组织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造模1周后可见多个部位的缺血改变,骨骺部位明显;1个月后缺血改变明显,范围扩大。2个月后部分骨干骨髓腔内出现纤维化表现。2个月内X线及CT检查均为阴性,1周时MRI上可见有缺血坏死表现,2周更加明显,2个月时可见纤维化表现。结论骨梗死表现随时间改变逐渐明显。微循环障碍可能与骨缺血坏死的发病机制有关。通过MRI检查,有可能发现早期的骨缺血坏死。X线、CT对于早期骨缺血改变的显示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