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红景天苷(salidroside)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百草枯(PQ)诱导的具有多巴胺神经元特性的PC12细胞凋亡作为帕金森病的体外模型。实验分对照组、PQ诱导组和红景天苷3个浓度(终浓度10,20和30μmol.L-1)预处理组。用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和Hoechst33258染色法测定细胞凋亡,比色法检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3活性,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色素c(Cytc)的释放和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PQ(800μmol.L-1)作用于PC12细胞24h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细胞存活率降低,细胞染色质固缩,细胞核呈致密浓染,细胞凋亡百分率升高;红景天苷3个浓度预处理后,细胞存活率增加,细胞核凝聚明显减少,细胞凋亡率降低,且具有量-效关系。另外,PQ可使PC12细胞caspase-3活性增强,Cytc的释放增加,Bcl-2的表达代偿性升高;红景天苷预处理后,PC12细胞增高的caspase-3活性和Cytc的释放明显降低,Bcl-2的表达进一步升高。结论红景天苷对PQ诱导的细胞凋亡具有浓度依赖性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促进Bcl-2的表达,抑制Cytc的释放和caspase-3的激活,提示红景天苷可能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黄贝平甲胶囊与他巴唑联用对Graves病小鼠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黄贝平甲胶囊与他巴唑联合应用对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病)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用BALB/c雌性小鼠建立Graves病动物模型,在用药物干预后,采用放射免疫分析及夹心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TT4,TsH,TRAb及细胞因子IL-2,IL-6,TNF-α,IFN-γ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黄贝平甲胶囊组小鼠血清中TT4,TRAb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而TSH水平改变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他巴唑组,他巴唑+黄贝平甲胶囊组小鼠血清中TT4,TRAb水平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而TSH水平明显升高(P〈0.05);TNF-α,IFN-γ水平变化比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以联合应用组更为明显,但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联合应用组与模型组相比IL-2有所升高(P〈0.05);联合应用组与模型组相比IL-6明显降低(P〈0.05).结论:黄贝平甲胶囊和他巴唑联合应用对Graves病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较单独使用他巴唑或黄贝平甲胶囊疗效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经骨髓动员后抽取自体骨髓,分离单个核细胞,移植入患肢小腿肌肉内,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3,6个月时糖尿病足疼痛、冷感症状总评分、行走距离评分、经皮氧分压、踝肱指数(ABI)、皮温等客观指标的变化情况,并记录不良事件。结果治疗前及移植后3个月、6个月,自觉疼痛症状评分分别为(2.8±1.7)分、(2.4±1.4)分、(2.1±1.3)分,冷感评分为(2.0±1.0)分、(1.8±0.8)分、(1.6±0.7)分,间歇性跛行评分为(2.4±1.3)分、(2.1±1.2)分、(1.4±1.1)分,治疗后各项评分均明显降低。治疗后皮肤温度及经皮氧分压均明显升高,但治疗后3个月与6个月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改善糖尿病足临床症状及客观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何首鸟提取物二苯乙烯苷(2,3,5,4-tetrahydroxystilbene-2-O-β-D-glucoside,TSG)对百草枯(Paraquat,PQ)和代森锰(Maneb,MB)诱导的小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C57BL/6小鼠腹腔注射PQ及MB制备帕金森病模型,治疗组小鼠口服TSG,分别为大(160mg/kg)、中(80mg/kg)、小(40mg/kg)3个剂量组.六周后用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组织化学法、尼氏染色检测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Caspase-3活化情况.结果:TSG大、中剂量组的尼氏阳性神经元及TH阳性神经元脱失明显减少,Caspase-3活化率明显降低.结论:一定剂量的TSG对PQ和MB联合诱导的小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药制剂平颤颗粒对帕金森病病人(PD)纹状体多巴胺转运体(DAT)的影响.方法:将23例PD病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药 西药)和对照组(西药),疗程6个月.利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扫描技术(SPECT),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DAT的改变,并对每组治疗前后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纹状体(ST)和小脑(CB)对配体摄取率的比值(ST/CB)均有下降趋势,治疗组为(1.59±0.17,1.57±0.19,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DAT减少过程可能比较缓慢.对照组为(1.56±0.20,1.35±0.1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对照组DAT减少过程可能有较明显进展.结论:中药制剂平颤颗粒对多巴胺(DA)能神经元可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背景: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是目前广泛开展的一项技术,对缺血性病变有较好的效果,有个案报道对周围神经损伤所致临床症状有改善作用。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前后糖尿病足病患者缺血性及神经性病变指标的变化。方法:行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的糖尿病足病患者 83 例 153 条肢体。每例患者抽取自体骨髓 250~400 mL,经密度梯度法提取单个核细胞,提取的单个核细胞数量为 1.01×108~4.96×109个,平均数量为(2.04±0.53)×108个,稀释后双下肢肌肉内注射,每点 1~3 mL,间隔约 3 cm。移植后 3,6 个月进行缺血性指标和神经病变指标检测。结果与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增加了双下肢血流量和外周血管数量,延长了行走距离,提高了皮温,促进了溃疡的愈合。治疗 3 个月及 6 个月后均有明显效果,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 6 个月后,还可以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的自觉症状,增加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背景:以自体骨髓、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对缺血性病变及周围神经损伤所致临床症状有改善作用。目的:观察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病缺血及神经损伤的疗效。对象:选取2006/2010住院行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的糖尿病足病患者23例,脐血单个核细胞稀释后双下肢肌肉内注射,每点1~3 mL,间隔约3 cm。单个肢体移植1.23×108~1.06×109个,共计38条肢体。结果与结论:移植后踝肱指数升降不一,移植后6个月疼痛评分及冷感评分明显改善,间歇性跛行及皮肤温度、经皮氧分压治疗后3,6个月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对神经病变损伤自觉症状评分、临床检查评分、振动觉阀值移植后6个月与移植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腓浅神经、胫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腓总神经、胫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在移植后3个月与移植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移植6个月与移植前相比较有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可见脐血单个核细胞可以改善糖尿病缺血性病变及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症状及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8.
背景:以自体骨髓、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对缺血性病变及周围神经损伤所致临床症状有改善作用。目的:观察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病缺血及神经损伤的疗效。对象:选取2006/2010住院行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的糖尿病足病患者23例,脐血单个核细胞稀释后双下肢肌肉内注射,每点1~3mL,间隔约3cm。单个肢体移植1.23×108~1.06×109个,共计38条肢体。结果与结论:移植后踝肱指数升降不一,移植后6个月疼痛评分及冷感评分明显改善,间歇性跛行及皮肤温度、经皮氧分压治疗后3,6个月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对神经病变损伤自觉症状评分、临床检查评分、振动觉阀值移植后6个月与移植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腓浅神经、胫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腓总神经、胫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在移植后3个月与移植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移植6个月与移植前相比较有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可见脐血单个核细胞可以改善糖尿病缺血性病变及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症状及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9.
背景: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是目前广泛开展的一项技术,对缺血性病变有较好的效果,有个案报道对周围神经损伤所致临床症状有改善作用。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前后糖尿病足病患者缺血性及神经性病变指标的变化。 方法:行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的糖尿病足病患者83例153条肢体。每例患者抽取自体骨髓250~400 mL,经密度梯度法提取单个核细胞,提取的单个核细胞数量为1.01×108~4.96×109个,平均数量为(2.04±0.53)×108个,稀释后双下肢肌肉内注射,每点1~3 mL,间隔约3 cm。移植后3,6个月进行缺血性指标和神经病变指标检测。 结果与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增加了双下肢血流量和外周血管数量,延长了行走距离,提高了皮温,促进了溃疡的愈合。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均有明显效果,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6个月后,还可以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的自觉症状,增加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背景:人脐带Wharton’s Jelly源间充质干细胞避免了伦理的限制,来源丰富,可以作为种子细胞进行组织修复。 目的:观察体外诱导脐带Wharton’s Jelly中间充质干细胞向许旺细胞分化的可行性。  方法:分离、培养脐带Wharton’s Jelly中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表面标志。利用神经细胞培养基、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维甲酸、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等采用两步法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许旺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巢蛋白、S-100、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印记技术检测许旺细胞特异性蛋白产物表达。 结果与结论:脐带细胞培养第7天形态发生变化,部分细胞变成梭形。原代细胞培养10 d左右可达80%~90%融合,细胞呈梭形。分离培养的细胞表达具有间充质干细胞表面特有标志:CD44(91.4%),CD29(91.3%),CD105(99.2%),不表达CD34(0.2%),CD45(0.9%),CD14(0.6%)。脐带Wharton’s Jelly中间充质干细胞经第一阶段诱导后,细胞由短梭形变成长梭形或纺锤形,并出现聚集现象,由形状规则、表面圆滑的球形细胞团形成。第二阶段诱导后,有长梭形细胞从球形细胞团爬出,96 h后细胞形态多为长梭形,伴有多极现象。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示:长梭形多极细胞具有许旺细胞特异的纤维酸性蛋白、S100蛋白染色。结果表明脐带Wharton’s Jelly中间充质干细胞可在体外诱导分化为许旺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