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51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9篇
外科学   311篇
综合类   7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荧光示踪法研究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采用荧光示踪法研究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的可行性,并初步观察静脉回流规律。方法20只新西兰大白兔,每只取耳静脉血0.ImL,分离RBC并用FITC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已标记的RBC阳性率及荧光强度,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取20只新西兰大白兔,在动物双侧后肢内侧分别建立4cm×3cm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模型(n=10)和顺行岛状皮瓣模型(n=10),血管蒂长3cm。将一侧后肢随机设定为实验组,皮瓣制备后注射已标记的RBC悬液5pL;对侧为对照组,不注射示踪剂。实验组按顺行和逆行皮瓣分成两组,即顺行皮瓣组和逆行皮瓣组,每组10个;再根据注入示踪剂途径不同,分为动脉和静脉2个亚组,每亚组5个皮瓣。注射示踪剂5S后取下皮瓣立即冷冻,取连续的3张冰冻切片(5~7pm),其中2张行HE染色和GENMED染色,另]张不染色直接压片,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分布。结果流式细胞仪分析FITC标记的RBC阳性率在99%以上,荧光强度均≥10。;倒置荧光显微镜下标记的RBC呈均匀分布的绿色荧光,荧光强度均匀、稳定。冰冻切片显示实验组皮瓣蒂部均出现荧光,对照组未见荧光。顺行岛状皮瓣组荧光主要分布在静脉腔、静脉壁、动脉内膜和外膜;逆行岛状皮瓣组荧光分布在动脉内膜、外膜和静脉壁。结论荧光示踪剂可用于静脉回流研究,顺行岛状皮瓣静脉主要通过静脉腔、静脉壁、动脉内膜和外膜回流;逆行岛状皮瓣静脉主要通过动脉内膜、外膜和静脉壁的“迷宫式途径”回流。  相似文献   
2.
跟骨丘部重建距下关节融合治疗跟骨骨折严重畸形愈合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介绍自体植骨丘部重建距下关节融台术治疗严重跟骨骨折畸形愈台的方法,探讨手术适应证及优、缺点。方法1998年11月~2002年8月.对17例21足跟骨骨折严重畸形愈台患者采用自体植骨丘部重建距下关节融台的方法进行治疗.男13例17足.女4例4足;年龄25~45岁,平均35.4岁;单侧跟骨骨折13侧13足,双侧4例8足.选择跟骨外侧改良“L”形切口行自体植骨丘部重建距下关节融合术,其中15例17足取髂骨植骨,1例2足分别取髂骨植骨和跟骨外膨的外侧壁植骨.1例2足取跟骨外膨的外侧壁植骨。所有跟骨外嘭的外删壁均做切除.结果15例18足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22个月,平均14.5个月。按Maryland方法评价术后功能:优7足,良9足,可2足;优良率为88.9%,X线片示Bohler角、Gissane角、距骨倾斜角、跟骨宽度及丘部高度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自体植骨丘部重建距下关节融台术是治疗严重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一种有技方法。可明显矫正跟骨畸形.恢复后足外形及功能。  相似文献   
3.
关节融合术在平足症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平足症是以足纵弓降低或消失为主要特征的足部疾患,该病症发展到一定阶段可并发足部骨关节及软组织病变,导致下肢疼痛、无力、行走受限等临床症状。平足症治疗旨在消除临床症状、矫正畸形,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有赖于从根本上恢复足弓的生物力学性能。目前,在平足症外科治疗中的术式选择及术式组合上仍存在争论。而选择性中后足关节融合术因其在减轻疼痛、维持足弓稳定性上疗效显著,临床应用较为广泛。  相似文献   
4.
[目的]介绍"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概念(肘关节后脱位同时伴有桡骨头和尺骨冠突骨折),并报告5例患者的临床治疗体会。[方法]自2004年4月~2007年3月,作者共收治肘关节三联征损伤5例。桡骨头骨折按Mason法分类:Ⅱ型4例,Ⅲ型1例;按Schatzker法分类:Ⅰ型1例,Ⅱ型3例,Ⅲ型1例。尺骨冠突骨折按Regan-Morrey法分类:Ⅰ型1例,Ⅱ型4例;按O′Driscoll法分类:5例均为Ⅰ型。4例采取了手术内固定治疗,以3 mm钛空心拉力螺钉或1 mm K针分别固定冠突和桡骨头,并缝合修复肘内外侧副韧带。术后屈肘90°前臂旋转中立位石膏外固定3周,开始屈伸和旋转康复训练。[结果]4例手术治疗的患者经3个月~3年随访,骨折愈合,肘关节稳定,无疼痛。肘关节屈伸幅度平均120°,前臂旋转幅度平均110°。3例随访1年以上,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优2例,良1例。未手术治疗的1例功能评定为差,有肘关节不稳定和疼痛。[结论]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骨折片虽然很小,但伴有肘内外侧副韧带撕裂,肘关节严重不稳定。只有在重建了骨关节和软组织结构稳定的基础上,及早(3周内)进行康复锻炼,才能获得较好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跟骨及其周围结构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目的:探讨跟骨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学特点及其在跟骨骨折治疗中的意义。方法:30侧干燥跟骨标本分3组分别从冠状面、矢状面和水平面剖开,观察跟骨骨小梁排列。解剖13例26侧成人足部标本,观察跟骨周围的肌腱、血管、神经走行,以及关节囊和韧带的附着。对其中3侧新鲜足标本分别以红黑墨水灌注胫后动脉及腓动脉,观察跟骨及其足部皮肤的血供状况。结果:跟骨骨小梁的分布特点为内、后、上致密,外、前、下稀疏。胫后动脉主要供应跟骨前下部骨质和足底前2/3皮肤,腓动脉主要供应跟骨后上方骨质和足跟底部皮肤,胫前动脉则供应跟骨中央和足背绝大部分皮肤。结论:应根据跟部皮肤的血供选择手术切口。载距突和跟骨结节可作为跟骨骨折内固定的固定点。  相似文献   
6.
距下关节在成人足三维运动中的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研究成人新鲜足标本距下关节在正常情况下足三维运动中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取新鲜足标本12例,通过加载使足产生某种形式的运动,用三维数字化坐标仪测量距下关节组成骨在某种运动状态下的相对三维坐标位移,通过矩阵转换和求解非线性函数方程计算其三维旋转角度,确定距下关节的运动范围、规律和在足整体运动中的作用。结果:距下关节在足整体运动中背屈-跖屈、内翻-外翻、内收-外展轴运动范围分别为4.13°±0.86°、8.43°±0.52°、12.77°±1.29°。在足单纯跖屈背屈、内翻外翻、内收外展过程中,对距下关节三维运动度作相关性分析,并对相关系数进行t检验,相关系数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结论:随足跖屈、背屈,内、外翻,内收、外展运动度的增加,距下关节三维运动范围呈线性增加,在各轴上的增加幅度有所不同,三轴方向上的运动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距舟关节的三维运动范围及其在足运动中的作用.方法采用12例新鲜青壮年小腿足标本,牢固地固定胫骨,标记距骨和足舟骨,分别对足前部加载不同的负荷,使前足处于特定的不同运动状态,用三维数字化仪测量标记点的三维坐标值,计算距舟关节的相对三维运动值,分析距舟关节和前足的运动范围及两者间的关系.结果前足相对胫骨的单一跖屈-背屈运动范围为84.1°±6.2°,内翻-外翻为61.8°±5.1°,内收-外展为49.3°±5.0°,在上述前足的单纯运动过程中,距舟关节的上述三维运动范围依次为18.3°±4.9°、32.3°±4.7°和28.37°±4.0°,分别占前足相应运动范围的21.8%、52.2%、和57.5%.结论距舟关节具有较大的三维运动范围,在前足的三维运动和足板的扭曲变形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对踝关节的跖屈-背屈运动具有一定的代偿作用.  相似文献   
8.
洪浩  俞光荣 《中国骨伤》2021,34(9):791-793
正跟骨骨折是跗骨骨折中最常见的类型,占成人骨折的1%~4%~([1-2])。有60%~80%~([2])的跟骨骨折累及关节面并出现移位,其保守治疗效果欠佳,首选手术治疗。部分患者术后会遗留疼痛、关节僵硬、肢体功能不佳等后遗症,造成经济和社会负担。近年来,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有了一定进展,对患者的预后起到一定的改善。本期刊出几篇关于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的文章,对跟骨钢板和植骨材料的选择进行了对比研究和相关报道,笔者结合近年国内外有关跟骨骨折的最新研究和自身经验,对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的一些问题作如下述评。  相似文献   
9.
人工第一跖趾关节置换术作为第一跖趾关节炎晚期的一种治疗手段,能够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跖趾关节僵硬、恢复足底骨排列及矫正关节畸形等,在改善患者症状前提下,最大限度维护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下胫腓联合相对运动,认识下胫腓联合运动特点。方法选用6例新鲜尸体标本,膝上10~15 cm截肢,去除皮肤、肌肉,制作骨-韧带标本,保留上、下胫腓关节周围韧带及踝关节韧带。将标本分别固定于踝关节背屈10°位、中立位、跖屈15°位,用电子万能实验机对标本进行600 N轴向加载,并在踝关节中立位时施加600 N轴向加载联合5 Nm外旋扭转加载,测量下胫腓联合远端腓骨相对远端胫骨内外位移、前后位移及远端腓骨绕轴旋转角度。结果600 N轴向加载情况下,踝关节由中立位变为跖屈15°位时远端腓骨相对远端胫骨有向内、向前位移,同时绕轴内旋;当踝关节由中立位变为背屈10°位时,远端腓骨相对远端胫骨有向外、向后位移,同时绕轴外旋。与单一轴向加载相比,联合加载下远端腓骨有向内、向后移位和外旋的运动趋势。结论下胫腓联合为微动关节,远端腓骨相对运动与踝关节体位及受力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