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5篇
  202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63例新生儿产伤临床资料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新生儿围产期病死率已明显下降,但临床上仍经常有产伤发生。本研究回顾了我院新生儿病房近两年收住的新生儿产伤363例,并对产伤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为避免和减少产伤的发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更昔洛韦对先天性与围产期巨细胞病毒感染远期疗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亚萍  吴苔  郑季彦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21):2970-2972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对先天性及围生期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疗效。方法:选择2001年8月~2002年10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住院年龄≤3个月病儿157例,根据《巨细胞病毒感染诊断方案》分症状性与无症状性巨细胞病毒感染。两组根据患者家长意愿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使用更昔洛韦,辅以中药护肝利胆及止惊、抗炎、止咳化痰等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仅使用对症支持治疗,定期随访血常规及各脏器功能,2~3岁随访其生长发育、智力语言、听力及尿CMV-DNA。结果:症状性巨细胞病毒感染者使用更昔洛韦2周后77.3%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明显改善,6个月后95.5%明显改善,20.55%停药后症状反复,复治后恢复,死亡率4.5%,明显低于对照组26.3%(2χ=6.09,P<0.05),但存活者2~3岁龄,两组在生长发育、智力、语言、听力、尿CMV-DNA转阴率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症状性巨细胞病毒感染者,使用更昔洛韦可减少肝功能、生长发育、智力语言、听力等异常发生率,提高尿CMV-DNA转阴率(2χ=6.83,P<0.05)。更昔洛韦治疗过程中23.7%发生粒细胞或血小板一过性减少,停药后恢复,远期未见不良反应。结论:更昔洛韦可改善症状性CMV感染的预后,降低其死亡率,近期可减少尿CMV排毒及消除病毒血症;停药后,尿排毒又增加,远期对尿CMV阴转率无明显影响。但可提高无症状性CMV感染的尿CMV阴转率。同时近期可引起血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一过性降低,停药后恢复,远期无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窒息后血清皮质醇及胰岛素水平与血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后血皮质醇、胰岛素水平动态变化与血糖的关系,以利临床正确处理低血糖,减少神经系统损害。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监测43例新生儿窒息后第1、3、7d血清皮质醇、胰岛素浓度,葡萄糖氧化酶法监测血糖浓度。结果:新生儿窒息后第1、3、7d血清皮质醇逐渐降低(P<0.01),血胰岛素水平第1d显著增高(P<0.01),第3d恢复正常(<20mIU/L);出生第1d,血皮质醇水平与血糖呈正相关(r=0.432,P<0.01),血胰岛素与皮质醇比值,低血糖组高于正常血糖组(P<0.01),高胰岛素血症组低血糖发生率(76.9%)高于正常胰岛素组(41.2%,P<0.05)。结论:新生儿窒息后低血糖的发生与暂时性高胰岛素血症及相对低的血皮质醇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肺炎的病原及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新生儿肺炎的病原和临床特点.方法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肺炎支原体(MP)及沙眼衣原体(CT)荧光核酸检测;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A、B型,副流感病毒1、2、3型,腺病毒.结果474例新生儿肺炎中病原检测阳性148例(31.2%);其中细菌性病原93例(62.8%),RSV肺炎40例(27.0%),副流感病毒3型3例(2.0%),CT肺炎11例(7.4%),MP 1例(0.7%).阴性326例(68.8%).G-杆菌占细菌总数的80.6%,G 球菌占19.4%.早产儿(胎龄<37W)、足月儿(胎龄≥37W)、早期新生儿(≤7d)、晚期新生儿(>7d),G-杆菌的检出率显著高于G 球菌(P<0.05).不同胎龄、日龄儿G-杆菌与G 球菌的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RSV肺炎发病季节在12月~5月底.临床表现为喘憋及肺部喘鸣音.CT肺炎阴道分娩占90.9%,剖宫产仅9.1%.结论新生儿肺炎临床症状不典型,难以依靠临床表现作出病原诊断.RSV肺炎是新生儿病毒性肺炎最常见的病原.  相似文献   
5.
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肝脏损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是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本文总结我院2002~2003年RSV感染患者275例,其中26例有肝脏损害,现将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儿童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28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subacute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SNL)是近年才被认识的炎性免疫反应性非肿瘤性淋巴结肿大性疾病,成人和儿童都可以发生,至今原因不明,临床上多以发热、淋巴结肿大、白细胞下降为主要表现。本病极易误诊,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本院收治的28例SNL患儿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发热是新生儿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新生儿由于其自身免疫系统及体温调节的特点,其发热的原因也有别于儿童,本文通过对313例发热新生儿的病因分析,旨在了解新生儿发热的疾病特点,为临床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血清sCD14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D14抗原可表达在单核细胞表面 (mCD14) ,又以可溶性(sCD14)形式存在于血清中。CD14作为脂多糖 (LPS)等细菌产物的共同受体 ,在单核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激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感染时血清sCD14水平发生变化 ,与病情及预后有一定的关系。本研究对 39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血清sCD14进行检测 ,探讨新生儿败血症时血清sCD14的变化及其作用。对象及方法败血症组 39例 ,为本院新生儿病房住院患儿。诊断标准参照《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修订方案》[1] ,其中 19例伴有不同程度的休克 (休克评分参照《实用新生儿学》[2 ] )。对…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1例围生期致死型(新生儿型)低磷酸酶症(HPP)患者及其父母进行临床分析及基因突变检测,以期能更好地认识该病。方法对l例罕见的围生期致死型低磷酸酶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总结。提取患儿及其亲属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针对组织非特异性碱性磷酸酶(ALPL)基因调控区及编码区的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直接对产物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患儿血碱性磷酸酶水平显著降低,血钙增高;骨骼显示骨软骨发育障碍类疾病样改变。ALPL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患儿为复合杂合突变,同时携带位于第5外显子及第10外显子上c.346G>A(p.A116T)和c.1171C>T(p.R391C)的错义突变。临床表现正常的父亲、母亲为杂合子,分别携带c.346G>A(p.A116T)和c.1171C>T(p.R391C)的错义突变。该家系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结论围生期致死型HPP死亡率很高,骨骼发育异常、高血钙、血清低碱性磷酸酶在其鉴别诊断中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胃食管反流病患儿食管压力监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发病机理及食管压力监测在儿童GER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经24h食管动态pH监测确诊有病理性胃食管反流的患儿进行食管压力监测,并设对照组进行对照.结果两组患儿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屏障压(BP)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短暂性下食管括约肌松驰(TLESR)现象发生例数差别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下食管括约肌长度(LESL)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O.05).结论TLESR在GERD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唯一的原因;LESP和BP降低也起了主导作用,而LESL不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