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7篇
耳鼻咽喉   34篇
基础医学   17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窦口鼻道复合体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性鼻内突镜手术的广泛开展为慢性鼻窦炎的诊断和治疗开创了新的领域,同时也促进了相关的解剖、病理和影像学的研究.基于对鼻腔、鼻窦生理及病理学的新的认识,Naumann等人提出了窦口鼻道复合体(Ostiomeatal Complex OMC)这一解剖概念,并得到广大学者的认可.窦口鼻道复合体和显微解剖及影像学研究对于鼻窦炎的病因、病理及鼻内窥镜手术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术前的鼻窦CT扫描,已成为指导手术,预防并发症的必不可少的检查方法.1 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 窦口鼻道复合体又称中鼻道-前筛复合体,是指以筛漏斗为中心的附近区域,包括筛漏斗、钩突、筛泡、半月裂、额隐窝、中鼻甲及其基板、中鼻道、前组和中组筛窦、额窦开口、上额窦开口以及鼻囟门等一系列结构.窦口鼻道复合体是侧重于鼻窦功能而命名的一个解剖名称,并没有明确的解剖边界和形态-实质上它是介于中鼻甲与下鼻甲之间,包含了前组副鼻窦(上颌窦、额窦、前筛窦)开口及其向鼻腔  相似文献   
2.
鼻咽癌由于鼻咽癌部位隐蔽,症状比较复杂,如单侧头痛或复视、上颈部肿块,后吸性涕中带血,一侧分泌性中耳炎等,常可作为早期症状或首发症状单独出现,因此容易漏诊、误诊。此外,慢性上颌窦炎及慢性蝶窦炎亦可能是鼻咽癌患者的首发症状或表现。现将我科近年来收治的3例以慢性蝶窦炎为首发表现的鼻咽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颈静脉球解剖变异对经内镜行岩斜坡区病变手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颈静脉球的解剖变异对颞骨径路在内镜下行桥小脑角区病变手术的影响。方法 在20例40侧成人尸头上模拟颞骨径路内镜手术,测量相关数据。结果 颈静脉球高度为左侧(7.39±2.11)mm,右侧(9.05±3.10)mm;宽度为左侧(6.28±1.25)mm,右侧(6.34±0.79)mm;颈静脉球顶距鼓室天盖、后半规管上、下缘、上半规管顶点、内淋巴囊上缘、面神经锥段中点、内听道下缘之间距离分别为:(16.05±3.34)mm、(8.73±3.11)mm、(3.13±1.83)mm、(14.63±3.33)mm、(5.01±2.88)mm、(3.70±3.36)mm、(5.03±3.19)mm。结论 高位颈静脉球对内镜手术有一定影响,但相对非内镜手术而言要小,高位颈静脉球的定义依不同的术式而不同。  相似文献   
4.
鼻源性头痛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鼻源性头痛诊断及鼻内镜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分析63例以头痛为主诉的病人的鼻内镜和鼻窦CT扫描等资料及其鼻内镜下手术治疗的方法。结果 鼻内镜及CT扫描检查发现钩突、筛泡变异和窦口鼻道复合体区域的病变最为明显。鼻内镜术后随访6个月~5年,46例头痛完全消失,15例术后头痛明显减轻,2例无效。结论 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和病变是引起头痛的主要原因,鼻内镜结合鼻窦CT扫描,可较准确地发现引起鼻源性头痛病灶的确切部位,及时行鼻内镜手术治疗可获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鼻声反射应用于鼻塞患者鼻通气功能检查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估鼻声反射 (AR)在鼻塞患者鼻通气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并探讨其参数选择。方法 :对 36例因鼻病引起鼻塞的患者 (鼻病组 )及 2 0例无鼻病健康志愿者 (对照组 )进行AR测试 ,测算鼻腔平均截面积 (MNCA)、最小截面积 (MCA)、鼻腔容积 (NV)和鼻阻力 (NR)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照组中 ,MNCA、MCA、NV、NR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除NV(P <0 .0 5 )外侧别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鼻病组中鼻塞侧与非鼻塞侧各参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 5 ) ;鼻病组中鼻塞侧与对照组比较 ,其中MCA和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分别P <0 .0 1和P <0 .0 5 ) ;鼻病组中非鼻塞侧加对照组与鼻病组中鼻塞侧比较 ,其中MCA和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分别P <0 .0 1和P <0 .0 5 )。结论 :AR对鼻通气状况有较客观的反映 ,其中MCA和NR对鼻塞状况的反映与患者的主观感受较为一致 ,可作为反映鼻通气状况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6.
人喉癌组织中支原体感染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检测、分析喉癌组织中支原体感染的情况,探讨支原体感染对喉癌发生、发展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214例喉不同病变及喉癌颈转移淋巴结组织标本中支原体感染情况进行检测,其中包括喉癌121例,喉癌前病变21例,声带息肉17例,癌旁正常喉组织14例,癌周对侧正常喉组织9例以及喉癌颈转移淋巴结32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人喉癌组织、喉癌颈转移淋巴结组织、喉癌前病变、声带息肉、癌旁正常喉组织、癌周对侧正常喉组织中抗猪鼻支原体抗体2G10反应阳性率分别为44.63%(54/121)、34.38%(11/32)、23.81%(5/21)、17.65%(3/17)、7.14%(1/14)、0%(0/9);人喉癌组织、喉癌颈转移淋巴结组织的2G10感染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 (P<0.05).中晚期喉癌(Ⅲ-Ⅳ期)中2G10感染明显高于早期喉癌(Ⅰ-Ⅱ期)[68.18%(45/66) vs 16.36%(9/55),P<0.01].伴颈淋巴结转移喉癌组织2G10阳性率为62.50%(20/32),无颈淋巴结转移喉癌阳性率为35.96%(32/89),二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2G10阴性Ⅲ-Ⅳ期喉癌病例3、5年生存率分别为85.71%(18/21)及84.21%(16/19),而2G10表达阳性Ⅲ-Ⅳ期喉癌病例3、5年生存率则分别为60.0%(27/45)及58.14%(25/43),2G10表达阳性病例3、5年生存率均明显低于2G10表达阴性病例(P<0.05).结论:人喉癌组织支原体感染率较高,支原体感染与喉癌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慢性肥厚性鼻炎是耳鼻咽喉科的一种常见疾病。临床上常用的局部治疗方法有下鼻甲黏膜下硬化剂或激素注射、微波、射频、激光、冷冻等 ,但这些方法仅对症状较轻的早期病例有效 ,对病情较重的病人疗效差且复发率高。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术后可能发生萎缩性鼻炎或鼻腔粘连等并发症 ,且出血较多 ,病人痛苦大。近年来我科采用鼻内镜下电动切割技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病人 5 2例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2 0 0 2年 2月~ 2 0 0 3年 2月我科共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病人 5 2例 ,其中男 38例 ,女 1 4例 ;年龄为 1 7…  相似文献   
8.
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45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治疗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疗效。方法在鼻内镜下对45例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行鼻窦清创术,部分病例加行下鼻道开窗术,彻底清除鼻窦病变组织及鼻病变黏膜和骨质,充分开放鼻窦,术后应用大扶康冲洗术腔,并定期行鼻内镜检查。结果随访6个月至6年,治愈41例,复发4例。复发病例经再次鼻内镜手术后治愈,无手术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鼻窦清创术是治疗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重要手段,术后定期复查并辅以大扶康术腔冲洗,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9.
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及建立临床思维方法是临床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思维能力的评估与其他临床能力评估一样,还缺乏系统的方法,也没有较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经过临床医学教学实践,总结出一套相对简便易行的临床思维能力评估方法,其通过病例讨论、教学查房、床边教学等方式考查学生在临床基础知识掌握度、诊断分析能力、信息采集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各方面的表现.实际应用后认为该评价方法评价内容较全面,可操作性强,方法比较客观,但存在评价机会不均等、评价存在主观性以及如何纳入学员综合素质评价等有待改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神经生长因子防治爆震性聋的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防治爆震性聋的临床效果。方法 参加实弹演习的炮手125例,分防治组48例(射击前2周至射击后2周肌肉注射NGF)、治疗组43例(射击后1—14d肌肉注射NGF)和对照组34例(不注射NGF)。测定射击前,射击后1,7和14d纯音听阈。结果 爆震后1d:防治组仅1例(2.1%)出现听阈提高(为轻度聋),治疗组有3例听阈提高(7.0%,其中2例轻度聋,1例为中度聋),对照组有6例听阈提高(17.6%,并有重度听力异常);爆震后7d:防治组1例及治疗组中2例轻度听力异常者听力均恢复正常,治疗组中1例中度者转为轻度;14d后:治疗组听力全部恢复正常,而对照组中无听力好转者。结论 神经生长因子对防治爆震性聋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