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30篇
综合类   44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67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傍次上肢经筋结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上肢偏瘫的临床疗效,探讨电针傍次经筋结点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肢体瘫痪的作用机制。方法60例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偏瘫的患者采用SPSS软件随机数字生成器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傍刺上肢经筋结点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上肢常规经穴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评价两组上肢的肌力(MMT徒手肌力评定法)、关节活动度(ROM关节活动度评定法)、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ARAT上肢动作研究量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量表)确定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ROM评分下降,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ARAT评分均上升。治疗组较对照组ROM评分、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ARAT评分改善更优(P<0.05);疗程结束后治疗组肌力经MMT评定后有效率为90%,高于对照组的76.67%(P<0.05);治疗组疗效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价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76.67%(P<0.05)。结论电针傍刺经筋结点与常规针刺治疗都可以改善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上肢瘫痪,但电针傍刺经筋结点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
外伤致膝关节周围骨折及因损伤而长期制动,皆可导致膝关节屈膝功能障碍。我院自2001年开始至今采用改良小切口配合手法治疗膝关节屈膝功能障碍15例,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止痛泵辅助下术后即刻行持续性膝关节被动训练对改良的股四头肌成形术患者膝关节僵硬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00—08/2003—08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就诊拟行改良的股四头肌成形术的患者20例,采用改良的股四头肌成形术治疗,术后在止痛泵辅助下即刻行持续膝关节被动活动。根据Judet的疗效评定标准进行屈膝功能评定。屈膝&;gt;100&;#176;为优,80&;#176;~100&;#176;为良,50&;#176;~80&;#176;为可。结果20例患者均接受了14个月的随访。14个月时屈膝功能由术前平均26。增至95.8&;#176;,参照Judet的疗效评定标准优70%(14/20),良25%(5/20).可5%(1/20),优良率95%(19/20)。结论改良的股四头肌成形术术后即刻在止痛泵辅助下行持续关节被动活动,有利于膝关节屈曲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筋骨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筋骨针组(36例)和毫针组(36例),筋骨针组每周治疗1次,毫针组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天,两组均治疗2周。观察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视觉模拟评分量表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后1个月两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 0. 05),筋骨针组改善程度优于毫针组(均P 0. 05)。筋骨针组总有效率为97. 1%(34/35),毫针组总有效率为88. 6%(31/35),筋骨针组优于毫针组(P 0. 05)。结论:筋骨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优于毫针疗法,同时具有安全性高、疗效确切、治疗频次少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1年1月—2005年10月我院收治创伤后屈膝功能障碍患者21例,男15例,女6例;年龄18—49岁,平均32岁;术前全膝关节置换术评分(hospital of special of surgery,HSS)为74分;左侧9例,右侧12例。病因:股骨干及股骨髁上骨折17例,胫骨平台骨折3例,髌骨骨折1例。病程为8—46个月,平均16个月。术前活动度10°—55°,平均31°;术前伸膝0—5°,平均0.7°;术前屈膝10°—55°,平均31.7°。1.2治疗方法1.2.1术前康复教育:心理康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肢体功能的康复[1]。术前应向患者解释术后功能训练的重要性,从而使患者真正认…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膝胸卧位联合屈膝侧卧位对纠正胎儿枕后位的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将200例枕后位初产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仰卧截石位待产,观察组采取膝胸卧位联合屈膝侧卧位待产。比较两组产妇胎位纠正率、自然分娩率、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时间、新生儿窒息率。结果对照组胎位纠正率为62.0%,观察组胎位纠正率为81.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自然分娩率为69.0%,观察组自然分娩率为86.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一、二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胸卧位联合屈膝侧卧位对纠正胎儿枕后位有效,可缩短产程,提高自然分娩率。  相似文献   
7.
我院于1998年~2012年对所收治的312例各种外伤后所致的不同类型的骨折,由于长期制动在伸直位,早期不能进行功能锻炼,而引起的不同程度的膝关节僵直,在行针刀松解加髌骨牵引结合手法推拿,从而达到治疗目的。312例均随访1年半以上,平均屈膝功能从术前的30。增至术后的127°,平均进步95°,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背景:临床对于膝骨关节炎患者可以实施全膝关节置换治疗,为提高修复效果,促进功能恢复,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置换过程中的关节间隙以及置换后的关节活动度。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后行关节后方复合松解的有效性及可行性。 方法:从两家三甲医院2009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膝骨关节炎患者中选择118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9例。在患者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完成截骨之后,对照组行常规后髁增生骨清理,观察组行关节后方复合松解。观察两组患者置换后伸、屈膝间隙情况和主动屈膝90°和120°所需时间,记录3个月随访时的膝关节功能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评分以及最大屈膝角度,并进行比较。 结果与结论:经统计和比较,两组患者在屈膝间隙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在伸膝间隙、主动屈膝90°、120°所需时间以及最大屈膝角度方面,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均< 0.05)。比较置换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评分,可得观察组的各项指标得分以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 < 0.05)。表明全膝关节置换后行关节后方复合松解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可以有效改善置换过程中伸膝间隙以及置换后膝关节活动度,但对置换过程中屈膝间隙方面无明显影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
腰骶部热敷及按摩配合屈髋屈膝位提高初产妇的分娩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第一产程腰骶部热敷按摩及第二产程采用屈髋屈膝位对减轻产痛和缩短产程的效果。方法选择2006年10月至2007年4月产妇160例,将单日分娩者80例作为研究组,双日分娩者80例为对照组。研究组产妇第一产程3个时段宫缩时采用腰骶部热敷及按摩,第二产程采用屈髋屈膝位;对照组按传统分娩方式,第二产程采用膀胱截石位。比较研究组产妇腰骶部热敷及按摩前后分娩疼痛的情况,研究组和对照组各产程时间及分娩方式。结果研究组产妇3个时段腰骶部热敷及按摩后分娩疼痛明显减轻(P〈0.01),研究组产妇第一、第二产程及总产程时间比对照组均明显缩短(P〈0.01),自然分娩率比对照组提高了18.75%.无指征剖宫产率降低了13.75%。结论第一产程宫缩时腰骶部热敷及按摩可明显减轻分娩疼痛,第二产程中指导产妇采用屈髋屈膝位可缩短产程及促进自然分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颈腰经筋温通法治疗寒湿痹阻型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寒湿痹阻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颈腰经筋温通法。两组均隔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和治疗两个疗程行病情评估,于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组内比较,颈痛量表(NPQ)评分两组随访时较治疗两疗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组内各时间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简式McGill疼痛量表(SF-MPQ)、疼痛分级指数(PRI)与中医症候积分两组组内各时间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疗程、两个疗程与随访时,两组视觉模拟量表(VAS)、现有疼痛强度(PPI)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组间比较,NPQ、PRI、VAS、PPI及SF-MPQ评分在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后及随访时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中医症候积分在治疗两个疗程后及随访时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有效率均为100%(32/32)。结论:颈腰经筋温通法和常规针刺均能有效治疗颈型颈椎病。颈腰经筋温通法起效更迅速,在改善疼痛相关的日常功能障碍、调整疼痛相关的情绪认知等方面具有优势,疗效维持时间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